趙世攀
摘要:由于我國的小型水庫數量較多且分布較為廣泛,且大部分為鎮、村集體所有的公益性水庫,主要以灌溉、防洪功能為主,需要大量的資金、管理人員、技術手段等維持控制,但是其內部的控制效果不佳,為了能夠取得更好的小型水庫管理效果,將針對區域范圍內的小型水庫的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創新。本文將以南安市為例,在原有的小型水庫管理模式基礎上提出部分改革創新的內容,實施物業化管理,進一步保障水庫的安全,從而獲取更多的水庫效益。
關鍵詞:小型水庫;管理;模式創新;綜合實踐
根據最新頒布的文件可知,南安市中的小型水庫共145座,由于該部分小型水庫建設年限較長,且其功能效益主要是以供水以及灌溉為主,其工程質量總體要求已經無法滿足于當前規范需求。近些年來,幾乎每年都有部分水庫會由于工程的老化或者水庫的維修保養不及時造成新的安全隱患,最終導致水庫的防洪、灌溉出現一定的問題,難以有效的發揮出其真實的效果。鑒于近年來出現的部分問題,本文將從不同的維度提出部分創新小型水庫管理模式的方式方法,積極履行各方管理職責,不斷加強小型水庫管理模式的創新發展。
一、明確小型水庫管理責任主體
南安市近年來頒布了《南安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小型水庫和山圍塘安全管理辦法的意見》,其規定了全市各鄉鎮的145座小型水庫均由市政府統一進行部署管轄,并且在此基礎上構成了完善的小型水庫管理責任主體,由各方人員共同組建成完善的責任小組,從而展開相應的工作。自我國開展業務化的服務管理工作之后,由物業公司的相關負責人進行日常的巡查工作以及對水庫的檢查維修工作,但是需要始終保證水庫的安全主體責任不被改變。根據南安市區的上級所最新發布的要求來看,其對小型水庫的各類負責人員已經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整及完善,而市政府直接委任縣級領導作為小型水庫的安全行政負責人,將相關責任人的名單進行了定期的公示,保證了信息的公開性及透明性。在進行水庫的日常管理時,南安市的各大鄉鎮必須積極的執行相應的管理責任,保證鄉鎮的水利站以及所處村落的基層服務機構由專門的人員負責。水利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需要積極的履行及監督自身職責,不斷強化小型水庫的監督指導。
二、加強管理經費的投入
由于小型水庫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因此進行小型水庫管理模式的創新改革離不開管理維護經費的投入?,F階段,南安市逐漸全面貫徹落實整個中央、省市級所下達的小型水庫的管護資金,將其全面的應用于本市145座小型水庫的日常維修、養護工作中,并且全面加強了物業化管理等水庫的管理工作,以確保南安市的145座小型水庫均能夠正常的運轉。與此同時,南安市將投入小型水庫的管護經費已經逐漸提高,不僅有專設的小型水庫管護人員經費,并且還設有200萬元的滾動資金,滾動資金均用于小型水庫的日常維護以及應急維修等工作。除此之外,根據小型水庫的物業合同管理顯示,南安市的145座小型水庫的管護費用以及養護費用的總額在435.65萬元左右,而該部分資金中的養護經費均由國家及當地政府配合支出。
三、培訓專業的管護人員
自2019年起,南安市的小型水庫物業化管理項目部正式掛牌成立,在原有管護小組的配置基礎上,所有的水庫均已經按照相關規定將水庫的防汛設置成了“三個責任人的”對外公示牌,每座水庫均已經由當地的物業公司按照相關的規定標準配備專業的技術責任人,同時配備專業的巡查負責人,定期或不定期的對145座小型水庫進行巡查監測。與此同時,為了引入更多的專業型人才,南安市政府必須積極主動的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組織開展專家技術講座,保證各個負責人都能夠有效地開展各項工作。除此之外,我國需要大力推行小型水庫管理人才培養計劃,各個地區的相關責任人需要在水利部門的全國水庫信息系統中接受專業的技術培訓,如果該部分人員的培訓完成,且通過該類型的相關考試之后,相關部門必須按時為其頒發專業的培訓證書。
四、創新變革管護模式
南安市對整個市區內部的145座小型水庫進行了物業化的管理服務采購標準化要求,并為其找尋了相關的物業公司進行工作的處理。相關要求表明,物業公司主要負責小型水庫日常的巡查監督工作,如果在日常的巡查過程中發現了問題,則需要按照合同中規定的權責進行責任的劃分,并由物業公司及時向上級部分進行匯報,通知小型水庫所處的鄉鎮以及水利局的報告,保證水利局能夠根據其問題對小型水庫所在的相關鄉鎮以及掌管的物業公司進行整頓管理,保證在發現問題后,第一時間內消除其安全隱患,保證水庫能夠長期穩定、安全的運行。
五、加強日常的管理及養護工作
相關部門需要根據小型水庫所處的位置,及時對危險位置的水庫設置相應的標識,在大壩上尋找合適的位置對該區域內的小型水庫進行簡介,并且需要標明責任人牌、警示牌以及指引牌等,確保標識牌結構的完整性,如果所標注的內容發生變化或出現標注錯誤,則需要及時進行更新、更正。針對部分水庫大壩以及相關的附屬設施,必須加強其日常的運營維修服務,保證該地區范圍內的水質能夠及時進行排查處理,通常情況下,每年在后汛期降水較少時,小型水庫內的生物均處于穩定的狀態,此時進行水質檢測的指標能夠反映出一年的平均情況。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需要及時對水庫大壩進行環境保護,從而針對壩坡上的植被、排水溝淤泥等進行整治,保證每年所治理的次數不少于四次,減少各類安全隱患的存在。
綜上所述,由于南安市小型水庫的先天基礎條件較為落后,且存在大量的管控職責不到位的情況,為了能夠維持、恢復或者是局部改善其原有的工程面貌,則需要全面保證工程的設計功能,定期的開展小型水庫的綜合養護及修理工作,從設置專職的負責人出發,不斷加強政府對其的資金及精力投入,統一實現信息化管理要求,從而促進新的小型水庫管理模式能夠更好的實踐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連國,溫朗昇.小型水庫管理模式創新與實踐[J].水利技術監督,2021(8):67-71.
[2]陳鐘,陳星辰,王豹,等.小型水庫安全運行管理現狀分析與對策[J].水利技術監督,2021(7):101-105.
[3]魏朝海.小型水庫安全管理問題與對策[J].農家參謀,2021(10):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