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概念是數學的基礎,是核心,是重中之重。理解和掌握概念意味著可以進行深入地學習和探索,在實踐中靈活應用概念。本文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際出發,針對概念知識特征,結合新課程標準理念對如何幫助學生去建構概念知識體系做簡要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課堂教學
在數學課程中,概念知識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前認知經驗決定著后續概念知識的有效建構,而后續的認知也會對之前所掌握概念產生一定影響,所以只有從概念本身出發,進行同化,遵循數學學習“環環相扣”的特征,才能夠有效地達成根本目標。
一、教學導入
1、拋出問題
問題是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核心驅動力,問題可以使課堂教學中各個環節變得緊湊,銜接得當,而這都需要建立在學生的主體性基礎上。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意識和動機,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去認識、了解和找尋,發現一節課當中的核心內容及其價值,從而形成問題意識,實現思維及多方面能力的提升。為此,教師應當配合問題,精心設計導語,來保證學生的思維能夠跟隨自己與問題進行不斷地深入,從而對新知形成正確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在“找質數”中,涉及到兩個數學概念,分別是“質數”與“合數”,問題導入:大家都知道每個數都有自己相對應的因數,那么每個數又具體擁有幾個因數呢?我們是否可以根據他們所擁有的因數數量來進行分類呢?這樣的問題可以使學生帶有目的性的去進行學習探索,同時也了解到了這節課需要掌握的重難點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也會相對集中,對于問題和概念的把握也更加明確。
2、復習回顧
上文曾提到,數學課程中的知識是可以構成體系的,也因此概念與概念之間是具有緊密聯系的,這也意味著教師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復習回顧舊知來進行導入,一方面可以檢驗學生對于之前所學的掌握是否牢固,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學生感知到數學概念之間的緊密聯系,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和學習習慣。例如,在“梯形面積”中,這節課是安排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與“三角形面積”之后的,所以教師可以借助這些舊知來進行引入,分別根據兩個已知圖形來推導未知圖形的面積。
二、概念同化
1、把握本質,聯系生活
實踐調查研究表明,多數教師都會從實際學情出發,結合課程標準要求與教材具體內容來合理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去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知識建構。但實踐終歸是實踐,很多時候都會出現與預設不同的地方,而如何應對和處理好這些實際情況,則受教師個人經驗是否充足,能力是否老練等方面影響。
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所以教師在講解概念時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時間,去試著初步理解和把握概念的本質,結合生活實例來讓學生感悟概念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感受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例如,學習“約分”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抓住的本質是分子與分母同除以不為零的數,分數的大小不會變;其次,再聯系生活,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等方式來讓對約分在解決分數問題中的實際意義進行講解。
2、尋求異同,強化認知
經過一定時間的數學學習可以發現一種規律,就是概念知識雖然在本質屬性上有著明顯的差別,但其表現形式上多會具有一定相似性。也因此,學生在學習和實際運用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混淆,這也意味著教師應該教學實踐中去引導學生發現并明確其中的異同,從而時下你概念的同化。例如,在進行“質數”與“合數”的教學時,學生需要通過拼長方形的方法來找全2-12中每個數字的因數,再在總結出的表格中觀察每個數所包含因數個數的特點,對其進行分類,在這個找尋的過程中完成對“質數”與“合數”的分類,并使學生發現二者概念的不同,抓住其本質內涵。
三、鞏固強化
1、梯度練習,開拓思維
新課概念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會在教學正式環節結束后以當堂練習的方式來檢驗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吸收和掌握,也就是所謂的即學即用。但如果從實踐角度來看,習題設計如果總是一種形式,很容易造成學生的疲勞,其認知水平與思維能力也就難以得到突破和提高。為此,教師應當多從學生角度出發,選擇符合其認知的實際情境,以螺旋上升式的特點進行難度提高,使學生不斷在挑戰更高難度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等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能夠彰顯當堂練習的價值。
2、比較鞏固,解惑答疑
在概念的形成與同化中,教師通過讓學生區分相似概念知識之間的異同,來完成對知識的內化。同樣地,在課后鞏固階段,教師仍需要引導學生對易混淆概念進行比較,在激發認知沖突的過程中,突出概念之間的異同點,消除學生的困惑,鞏固其對于相似型概念的掌握。
3、梳理歸納,建構體系
要知道,每一個概念知識都有其所屬的知識體系,這也是為什么說數學學習是環環相扣的。每一個新概念的習得都要建立在已有認知經驗上,新知習得既是對前認知經驗的補充和完善,也是發展。作為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應當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特征,在鞏固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其學會如何去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從而形成一個堅實的知識結構。
綜上,概念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學生在學習概念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掌握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而教師應該做的是,確保課堂教學中每一個環節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既要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興趣的根本目標,也要達成課堂教學的預設目標。
參考文獻:
[1]石榜懿.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概念教學分析[J].讀寫算,2018(36):73.
[2]陳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三個關注點[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12):128.
[3]陳滿英.將本質屬性追求到底——例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J].湖南教育(C版),2018(12):40.
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第四小學 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