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領域的發展,生活化教學愈加受到學校的重視。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接受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提升學習的活力,在充滿激情的學習環境中理解數學知識,提升數學的成績。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教學手段過于傳統,降低了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影響了小學生學習的有效發展。因此,教師可以革新教學的方式,運用微課、小組、閱讀等教學方式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學習的進程。
關鍵詞:生活化;數學;小學
小學生處于學習與成長的基礎階段,學習數學知識,不僅可以豐富文化學識,提升學習的成績,還能夠培養邏輯思維,促進智力的發育。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影響了學生對數學重點與難點的解答。為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教導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推動學生學習的高效發展。
一、運用微課教學,理解數學知識
微課教學是將繁雜的教學內容轉化為簡短教學視頻的教學方式,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現化,增強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思維性與邏輯性,小學生年齡較小,難以對其準確理解,從而限制了學習的進程。為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運用微課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以“軸對稱”圖形這一知識點為例,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生活中“窗花、蝴蝶”等圖片讓學生觀看,以幫助學生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數學知識。學生在觀看教師制作的“軸對稱”微課視頻時,能夠直觀地觀察到“窗花以中線為界,兩邊圖案、大小、顏色完全相等、蝴蝶以身軀為界限,兩邊翅膀的大小、圖案、花紋等完全相等”的現象,從而可以理解“一個平面圖形沿著一條直線折疊后,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相互重合的圖形為軸對稱圖形”的數學知識。教師在學生理解軸對稱圖形的含義后,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能夠讓學生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知與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利用小組教學,提升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之一,是需要學生長時間培養的能力。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提升推理能力,既能夠滿足現階段學習的需求,提升解題的思維,也能夠促進智力的發育,發展邏輯推理思維。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教學手段過于傳統,影響了小學生學習的活力,限制了小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為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利用小組教學的方式教導學生,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增強學生的數學思維。
以“圓柱與圓錐”這一知識點為例,可以先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習小組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以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如,學習小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折紙折疊“圓柱與圓錐”圖形,在折疊的過程中可以認知到“圓柱是由上下相等的兩個圓及一個曲面圍成的幾何圖形,其側面展開圖形為長方形。圓錐是由圓錐面和一個截它的平面所組成的幾何圖形,其側面展開圖形為扇形”的數學知識。學生在利用折紙折疊完整“圓柱與圓錐”圖形后,還可以利用直尺測量其半徑、高度等數值,利用相關的數學公式計算其表面積與體積,從而能夠增強對圖形的計算能力,提升對數學公式的利用能力。學生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圖形的過程中利用小組學習的方式,還以培養空間意識,提升推理的能力,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生活中進行理解,以此能夠發展數學學習的思維,為初中與高中數學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拓展閱讀教學,豐富數學知識
閱讀教學是相對于課內而言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閱讀不同課外書籍補充課內知識的教學手段,可以有效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學識,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只依靠教材教導學生,既影響了學生學習思維的發展,也限制了學生數學知識的提升。為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拓展閱讀教學,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在學生的假期時間,可以組織學生去圖書館閱讀數學課外書籍,以豐富學生的數學文化學識。如,學生閱讀《彩色的七巧板》,可以在腦海中構建平面圖形轉化成立體圖形的步驟,發展邏輯思維,構建直觀想象意識,增強對數學圖形知識的理解;學生閱讀《數字的王國》,可以增強對數字本質的理解,培養數感,提升計算的速度與準確度,提升學習的能力與成績。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運用閱讀教學的方式,可以提升教學的手段,增強教學的能力,讓學生更為便捷地進行學習與發展,促進學生學習的進程。
總而言之,生活化教學是根據教學內容,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教導學生的方式,是一種較為實用的教學手段。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思維,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文化學識,促進學生學習高效地發展。所以,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接受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符合現階段學習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黃淑琴.淺析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5(52):275-276.
[2]蔣啟林.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5(31):95-96.
博興縣曹王鎮中心小學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