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宗容,馮堂超,李成賢,李雪梅
(1.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宜賓 644003;2.宜賓市農業農村局,四川宜賓 644000)
豬的采食量一般由飼料能量密度決定,生長豬自由采食量受飼料中消化能含量的影響,因此,日糧中的氨基酸水平與消化能濃度有關(劉虎,2018)。因此,如果改變消化能濃度或采食量,應適當調整日糧氨基酸比例。生長肥育豬對賴氨酸的需求量一般用賴氨酸比值來表示。盡管生長育肥賴氨酸需求已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建模,但其最適宜的賴氨酸和消化能比值在很大程度上受遺傳、性別、環境、健康狀況和飼喂方式影響(方桂友等,2017)。
環境溫度直接影響豬的自由采食量,進而影響豬的生長性能,但大多數關于溫度對采食量的影響都是在寒冷條件下開展的,關于高溫條件對豬生長性能的研究數據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評估高溫或寒冷季節日糧賴氨酸和消化能比值對豬生長性能和血清尿素氮水平的影響。
1.1 試驗設計 試驗1(冬季低溫環境22±1℃)為期34 d,選擇96頭閹割公豬和96頭后備母豬,隨機分為4個處理組(賴氨酸與消化能比值分別為2.6、2.9、3.2和3.5 g/Mcal),每個處理12個重復,每個重復8頭閹割公豬和8頭后備母豬。日糧以玉米-小麥-豆粕為主(表1),通過調整玉米、豆粕和合成賴氨酸添加量得到不同賴氨酸與消化能比值。試驗2(夏季溫環境31±1℃)為期42 d,日糧設計與動物分組同試驗1。
1.2 試驗記錄與樣品分析 兩個試驗分別在試驗開始和結束時對豬進行稱重,每周記錄1次采食量,試驗結束后計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根據日糧賴氨酸水平和采食量計算賴氨酸攝入量。兩個試驗開始和結束后每個重復隨機選擇2頭豬頸靜脈采血分離血清,血清用試驗盒測定尿素氮含量,同時測定各組豬的背膘厚度。
1.3 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SPSS軟件單因素方差分析模型進行統計分析,采用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同時采用正交多項式研究日糧賴氨酸消化能比值對各指標的線性和二次曲線效應,P<0.05表示差異顯著。

表1 不同賴氨酸消化能比(g/Mcal)日糧組成及營養水平
2.1 不同賴氨酸消化能比對寒冷環境閹割公豬和后備母豬的影響 由表2可知,日糧賴氨酸和消化能比值對寒冷環境閹割公豬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和背膘厚度的影響無顯著差異(P>0.05)。隨著日糧賴氨酸與消化能比值升高,賴氨酸攝入量表現為顯著線性升高(P<0.05)。34 d閹割公豬血清尿素氮含量及尿素氮含量變化隨日糧賴氨酸與消化能比值的升高表現為顯著線性升高(P<0.05)。此外,隨著日糧賴氨酸消化能比值的增加,瘦肉率有線性升高趨勢(P=0.07)。

表2 不同賴氨酸消化能比對寒冷環境閹割公豬生長性能及血清尿素氮的影響
由表3可知,對于寒冷環境的后備母豬,各處理間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無顯著差異(P>0.05),但隨著日糧賴氨酸消化能比值的增加,料重比有線性降低趨勢(P=0.08),而賴氨酸攝入量表現為顯著線性升高(P<0.05)。背膘厚度隨賴氨酸消化能比值的升高表現為顯著二次曲線效應(P<0.05),其中賴氨酸消化能比值為2.9~3.2 g/Mcal時背膘厚度最低(P<0.05)。

表3 不同賴氨酸消化能比對寒冷環境后備母豬生長性能及血清尿素氮的影響
2.2 不同賴氨酸消化能比對高溫閹割公豬和后備母豬的影響 由表4可知,對于高溫環境條件下的閹割公豬,各處理間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和背膘厚度均無顯著差異(P>0.05),而賴氨酸攝入量隨日糧賴氨酸消化能比值的升高表現為顯著線性升高(P<0.05)。此外,42 d血清尿素氮水平也隨著日糧賴氨酸消化能比值的升高表現為顯著線性升高(P<0.05)。

表4 不同賴氨酸消化能比對高溫環境閹割公豬生長性能及血清尿素氮的影響
由表5可知,對于高溫環境條件下的后備母豬,各處理母豬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瘦肉率和背膘厚度均無顯著差異(P>0.05),但賴氨酸攝入量隨賴氨酸消化能比的增加而線性增加(P<0.05)。隨著日糧賴氨酸消化能比的增加,高溫環境下后備母豬血清尿素氮水平表現為顯著線性和二次曲線效應(P<0.05)。
本研究日糧中賴氨酸的比例分別為0.93%、1.04%、1.14%和1.24%,在高溫或低溫環境條件下,閹割公豬和后備母豬生長性能均不受日糧賴氨酸與消化能比例的影響,而賴氨酸與消化能比值在3.2 g/Mcal時,閹割公豬的日增重達到最大值,賴氨酸與消化能比值在2.9 g/kg時后備母豬日增重達到最大值。本研究的高溫環境在夏季進行,雖然所有的風機都在運轉,但舍內溫度還是很高。我們認為高熱應激會影響豬的采食量,進而影響滿足豬需求的賴氨酸與消化能比。從試驗2的結果可以看出,在炎熱的季節增加賴氨酸與消化能比值可以緩解高溫對日增重的負面影響,但由于豬的平均日采食量無顯著差異,賴氨酸攝入量隨日糧賴氨酸與消化能比值升高而升高。Whang等(2003)發現,尿素氮水平隨日糧中蛋白質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這與本試驗結果一致。雖然在本研究中兩個試驗是分開進行的,不能直接比較,但試驗結束時發現兩個季節的豬血清尿素氮濃度均隨賴氨酸與消化能比值的增加呈線性增加,結果與Mader和Kreikemei(2006)的研究結果一致。

表5 不同賴氨酸消化能比對高溫環境后備母豬生長性能及血清尿素氮的影響
各處理間的瘦肉比例無顯著差異,作者認為可能是能量攝入量限制了蛋白質的沉積。Campbell等(1988)研究發現,無論飼喂水平如何,17.5%的粗蛋白質或3.2 g/Mcal的賴氨酸與消化能比值均可最大限度地使公豬機體蛋白質沉積。本研究結果表明,當前日糧粗蛋白質水平應提供足夠的蛋白質,以達到適宜消化能水平時的最大蛋白質沉積。尿素氮含量隨日糧賴氨酸和粗蛋白質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同時作者也推測在寒冷環境條件下,日糧賴氨酸或粗蛋白質被浪費,或者豬沒有潛在能力利用消化能水平為3.45 Mcal/kg時日糧的賴氨酸或粗蛋白質。此外,各處理對背膘厚度也無顯著影響,這與Lawrence等(1994)的研究結果一致,即脂肪沉積率不受賴氨酸與消化能比值的影響。本研究采用高蛋白、低消化能日糧,多余的蛋白值降解或蛋白的重新合成會消耗能量,因此,日糧能量濃度以脂肪的形式沉積。
日糧中賴氨酸消化能比值為2.6~3.5 g/Mcal時對寒冷或高溫環境下生長豬的生長性能無顯著影響。但日糧賴氨酸消化能比值為2.9或3.2 g/Mcal時提高了寒冷或高溫環境下后備母豬和閹割公豬的日增重,同時提高日糧賴氨酸消化能比值會增加兩個季節生長豬血清尿素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