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將軍

“品牌同質化”真的是一種風靡全國的營銷病。無論是走進商超還是打開手機,我們都面對著一眾面目相同的品牌。例如小額信貸都在說“門檻低”“放款快”;紙尿褲都在喊“易吸收、不過敏、防側漏”;牛奶品牌都在打“奶源地”“蛋白質含量”;飲料都在喊“零糖、零脂、零卡”。
而且我發現,無論是市面上談論“品牌同質化”的理論文章,還是企業在解決“品牌同質化”的實操上,都有非常大的認知誤區。
除了公益組織,所有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都是創造利潤,而利潤來自哪里?利潤來自于創新。這話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說的。而創新的本質,就是創造差異化的競爭力。
但是,我們在市場上卻常常能見到貌似違背大師觀點的現象。很多品牌都高度同質化,為什么仍然活得很好?例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麥當勞和肯德基、金典和特侖蘇。
大家發現沒有,以上這些同質化的品牌都有某些共性:一是這些品牌幾乎都是各自細分市場的老大和老二;二是它們都是這個行業的巨頭,瓜分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也就是說,在同質化之下還能生存下來的企業,大部分都是品類的開創者和快速跟進者。它們早期的競爭并不是在彼此廝殺,而是更快地瓜分市場份額。而它們彼此的競爭也共同加速了市場教育,讓用戶快速認知了這個品類。當市場接近飽和時,它們的競爭更是共同加固了護城河,讓新晉品牌很難分一杯羹。
當新晉品牌還想殺入這個紅海,只有兩種可能:
一是市場沒有完全飽和,所以給了小品牌可乘之機,但小品牌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很難顛覆行業格局;
二是在同質化的市場競爭之下,建立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市場上常常出現跟隨者,總有模仿者,偶爾會有顛覆者,但最難出現的就是開創者。所以,大部分時候,對于一個創業品牌而言,你贏得市場的唯一機會就是創造差異化。
大部分市場人都不想陷入“同質化”的泥潭里,他們很想差異化,但是讓他們苦惱的是,大家的產品和技術本就沒啥差別,怎樣做可感知和差異化呢?
產品可以同質化,但品牌一定要差異化。
品牌們在制定差異化戰略的時候,常常把四樣東西作為可感知的差異化價值,分別是:產品品類、用戶階層、技術實力、市場規模。我想說,這四種方式都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
1.把產品品類當差異價值
很多企業在給自己品牌定位的時候,都寫過這樣的話:專注于ХХ領域。企業這樣描述自己,很顯然是受定位理論影響,想要在某個領域占據用戶心智第一的位置。但是那些經典的定位案例,其實都沒有說類似的話,如加多寶,怕上火喝加多寶;瓜子二手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飛鶴,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大部分企業并沒有用對定位理論。定位理論是說要占據品類第一,但是這種占據,是對用戶心智的占據。也就是說,定位是對用戶說的,而不是對行業說的。用戶根本不關心你是“專注于區塊鏈領域”還是“專注于幼教領域”,他們關心的是你能提供什么樣的差異化價值。
此外,用品類去做差異化,很容易遭到“真香”現場。因為成長的企業,很少不會做品類的擴張。例如,小米因手機起家,后來擴展到整個家居生態;喜茶是賣茶飲的,但是現在也賣冰淇淋和面包。如果最開始就把一個細分品類作為品牌的差異化價值,一旦遇到市場天花板,需要品類擴張時,就會被迫做品牌的再定位。
2.把用戶階層當差異價值
很多企業喜歡把自己定位為“高端”品牌,例如:竹葉青,連續12年高端綠茶銷量領先;良品鋪子,連續5年高端零食全國銷售領先。
但是你會發現,真正高端的品牌卻從未把“高端”兩個字掛在嘴邊。你見過法拉利說自己高端嗎?你聽過LV、愛馬仕喊自己高端嗎?越是真正高端的品牌,反而越喜歡和大眾保持距離;而標榜高端的品牌,并不是真正的高端品牌,而是希望成為高端的品牌。
把“高端”當作品牌差異化時,最大的問題是指向不清,就是消費者根本搞不清楚你的“高端”到底高端到什么地步。
什么是“高端銷量市場”?這個市場是按什么劃分的?茶葉的市場價格嗎?
什么是“高端零食”?更干凈?口味更好?價格更貴?
“高端”“低端”這種詞匯都是相對概念,而不是絕對概念。你以為的高端在有些人看來可能只是笑話?!案叨恕焙汀捌奉悺币粯?,應該是企業對內的品牌定位,而不應該成為企業面對消費者的價值表達。
3.把技術實力當差異價值
把技術實力當差異價值,最常見的用詞就是“智能”“黑科技”以及“重新定義”?,F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用“智能”作為自己的差異化標簽,例如美的智能電飯煲、360智能攝像頭、Travelmate人工智能旅行箱……
這種將技術作為差異賣點的問題在哪里呢?以智能音箱為例,把AI和音箱相結合,不僅解放了消費者的雙眼雙手,更方便搜歌找歌,智能音箱也成為了未來客廳端的人機交互入口,可以說意義遠大。但看似高新技術的智能音箱市場,迅速從藍海變成了紅海市場。小米、華為、百度、阿里等紛紛加入智能音箱市場的爭奪,徹底發揮自己“價格屠夫”的本色,洗牌中小玩家。
可見,把技術當差異賣點的最大問題就是:技術,是一種高速發展卻也高速淘汰的東西。如果你的技術實力沒有強到離譜,那么你最大的差異點,就會變成最大的軟肋。你會輕易被強大的對手快速復制,然后被快速淘汰。
4.把市場規模當差異價值
這個方法常見于中國各個行業的巨頭,常用的品牌話術是“領軍者”“領導者”“銷量領先”。把這些掛到嘴邊,是基于用戶的從眾心理,當一樣東西有更多人選擇,一般意味著它的質量和服務更靠譜。
但你發現沒有,國外的領軍者們很少標榜自己是領軍者。我們回憶一下,寶潔、Nike、KFC、可口可樂……它們在廣告中強調過自己的銷量問題嗎?為什么國外的大品牌不這樣做?
因為對于任何事物而言,選擇它的人越多,它的個性感知力就越差。而個性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小眾的代名詞。很多這樣做的企業,可能搞錯了用戶對“銷量大”和“流行”這兩個概念的反應。
銷量大=更多人選擇,所以這個產品很安全
流行=這個東西很紅,我也要趕個時髦
所以,強化“銷量”和“領軍者”更適合一些“精神消費”屬性弱的品類。試想一下,如果Nike廣告改成“全世界十個人中,就有一個穿過Nike”,那粉絲們是不是就要瘋了?
一旦一個品牌成為了領軍者,它最大的危機是消費者覺得它不酷了,它爛大街了。好比微信成為月活10億級別的應用時,我們反而開始逃離朋友圈,尋找圈層社交、私密社交。近兩年,大家覺得社交類App的創業機會又出現了,這才有了多閃、soul等的崛起。

所以,國外成熟的大品牌都在極力地擺脫“領軍者”的身份,在不斷制造差異化的感知,在研發更個性的產品,在做更先鋒的文化推廣。很多時候,一個大品牌越是標榜自己是“領軍者”“銷量領先”,它就越是在背離品牌差異化,越是在用戶心智層面為新創品牌制造機會。
以上其實都是犯了同一個錯誤:只站在企業角度,而沒有站在用戶角度去做差異定位。我們要永遠明白一點:品牌資產只存在于用戶心智里,所以打造品牌的差異化必須從用戶視角出發。
1.具象一個產品價值點
喬治是美國一家攪拌機企業的市場總監,他所在的企業的產品賣點是“耐用”“攪拌力度大”。如果只看這兩個核心賣點,那么它與市場上其他品牌基本沒什么不同,但是喬治想到了一個辦法,徹底放大了攪拌機的賣點。
他買了一堆彈珠,然后把它們放進攪拌機里攪拌,彈珠在攪拌機里劇烈地蹦跳,15秒鐘之后,喬治打開攪拌機的蓋子,彈珠已經變成一團白色粉塵。喬治把這一切用攝影機記錄下來,然后傳到YouTube上,大受歡迎。后來喬治還嘗試了攪碎打火機、游戲手柄,甚至還有iPhone。2年內,攪拌機的生意漲了6倍。
喬治做的事情,就是把一個產品的抽象賣點具象化了,甚至戲劇化了。
其實,很多產品都是有差異化賣點的,但問題是,你的賣點并沒有讓用戶清晰地感知到。品牌的價值賣點不是讓用戶去“思考”、去“判斷”的,而是去“感知”的。因為“思考”“判斷”這些是人類大腦的理性決策,如果是理性決策,用戶最常見的反應就是去比價,對比各種參數、做各類測評。但除了汽車、房產等這些高消費的決策產品,對于一般的大眾消費品,用戶根本懶得花時間去“辨別”你的價值。
所以,品牌的差異化價值,必須是讓用戶可感知、可觸摸的。如果你的品牌,在用戶在關注你的前三秒內,沒能喚起他的消費欲望,那么這個用戶就會流失掉。
放大用戶感知還有兩個實用的小技巧:
一是用數字去制造價值感知。最典型的案例就是OPPO的“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分鐘”和“2小時”這兩個數字,形成了極大的價值沖擊。
二是用視覺去刺激用戶感知。比如采用鮮明的色系,或放大品牌的某些視覺符號,華與華就經常這樣做。所謂“感官品牌”,就是你的品牌要在五感上,給消費者足夠的刺激,從而達成足夠的品牌印記。在品牌讓人眼亂繚亂的今天,想讓消費者產生消費行為,常常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2.強化其中一個價值點
我們消費一個產品,有眾多原因。質量、價格、口味、服務、包裝……這些都可能成為選購的原因。但無論原因有多復雜,都可以分成兩大類:

一是內在的實用價值:口味、質量、價格等;二是外在的附加價值:服務、包裝、體驗等。
當一個市場進入同質化競爭時,那就意味著“產品的實用價值”已經不起決定性因素,我們拼的常常是“產品的附加值”。如果你能把某個產品附加值放大,大到超過用戶的預期,超過對手的想象,那么你就有了更強大的競爭力。
比如,很多人很喜歡逛宜家,不僅是因為宜家的家具組裝配送方便、性價比高、顏值高,還因為宜家餐廳的食物很好吃!很多人甚至是為了吃頓飯才去宜家,順便去買點小家具。事實上,宜家餐廳已經是世界上第六大餐飲企業,光是招牌菜瑞典肉丸和冰淇淋,一年的營業額就在10億元以上。
產品的附加值怎樣找?我們要仔細觀察用戶消費產品的全部環節,看看哪些點是讓用戶“不舒服”的、是你可以憑借自身資源把它解決的,那個點也許就是突破口。
3.虛構一個新的價值點
晨光文具是國產文具界的知名品牌,核心產品是書寫筆。如何能把一支普通的書寫工具筆變得與眾不同呢?
晨光文具把自己的筆定義為“考試專用筆”。用筆的主要群體是學生,而學生用筆的最大場景就是考試。但實際上,哪類筆不能在考試里用呢?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收智商稅的產品命名,讓市場銷量直接提升了30%。隨后,大家都出了考試筆。為了加大品牌的差異化,晨光文具又開發了一款產品,叫“孔廟祈??荚嚬P”。這個產品包裝里面還有一張“孔廟祈福簽”,并拿到了孔廟的授權,若考生抽中的“祈福簽”是上上簽,則有一定的獎勵。這是不是很像現在流行的IP跨界?
晨光這款筆巧妙地利用了中國人辦事圖吉利的心理,為一個原本同質化的產品,找到了一個極具差異化的價值點。當我們抱怨自家產品沒啥特色時,不妨試著去“務虛”一下,找一下產品有沒有可能附加新的意義,從而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
4.重新定義整個價值
現如今,“重新定義”這個說法已經被各大品牌玩爛了。好像只要某個品牌的產品稍微有點技術或商業上的突破,就可以重新定義所在的行業。這種營銷思路來自于蘋果,因為喬布斯時代的蘋果一直在“重新定義”科技行業。但不可否認的是,“重新定義”自己的品牌價值,特別適合那些有著創新商業模式的品牌。
被時代淘汰的焦慮,加上我們對未來的想象力,總讓人們期待有新生事物出現,打破陳舊的傳統秩序。如果你的企業有這樣的基因,那么你可以用“重新定義”的方法,去思考品牌的差異化價值。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企業僅僅是比前人多邁了一小步,用“重新定義”去建立品牌價值感,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業內笑話。例如,羅永浩老師在發布會上介紹“TNT工作站”時……
5.轉換視角,創造真正的價值支點
如果你研究過元氣森林、完美日記、認養一頭牛,以及金典、自然堂、康師傅這些品牌的發家史,你會發現新一代品牌和老一代品牌的成功路徑,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的“品牌成功學”已經徹底換了一套教材。

在老版本的成功學教材里,品牌營銷有三板斧:占終端+代言人+飽和式廣告。通過搶占終端貨架攔截消費者;請大牌明星做代言贏得聲譽;用飽和式的廣告投放霸占用戶心智。直到今天,一些傳統大品牌依然主要依靠這三板斧去做增長。
在新版本的成功學教材里,也有三板斧:品牌故事+內容種草+私域流量。用品牌故事建立信任背書;用內容種草完成第一輪的市場收割;用私域流量留存用戶、提高復購。
同樣是三板斧,新舊三板斧最大的差異在哪里?
老三板斧都是“資源導向型”的解決方案。主要看什么?看的是誰的錢更多、誰更會砍價,這兩種能力都是囊中羞澀的初創企業不具備的。而新三板斧都是“內容導向型”的解決方案。一個好的品牌故事會靠“自傳播”降低推廣成本;選品、鑒別KOL、制造產品談資等種草能力都會決定內容的轉化率;在一個品牌私域流量(社群)里,天天發打折信息只能吸引來羊毛黨,只有不斷創造有價值的內容,用戶才會心甘情愿地做你的KOC。所以,“內容導向型”的解決方案主要看一家企業的內容運用能力,而不是資金實力。
中國很多行業都是巨頭林立、壁壘森嚴,但創業者們還自信地說“所有的行業都值得再做一遍”。創業者們的底氣來自哪里?底氣就在于制造內容、運用內容的能力。內容讓創業者們有機會用極少的錢獲得極高的流量,從而突破資源封鎖。
重新審視你和對手的優劣勢,轉換視角重新發現你的價值支點,這是所有企業在面對同質化競爭時,都應該具備的思路。這種價值點與前四個價值點有些不一樣,它是一個關鍵性價值點,是杠桿的支點、是圍棋里的勝負手。
當你和對手的產品高度同質化時,那么,消費者買的根本不是產品,而是品牌信息,我們如何編碼并讓消費者感知這些信息,就決定了產品能賣多少份、賣多少年。
作者:品牌顧問,公眾號liangjiangjunis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