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帆
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在全球經濟體系中都是顯而易見的,這毋庸置疑。但一些對此持負面觀點的人認為,這種優勢主要歸于兩個方面: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和中國作為后發國家所具備的模仿優勢。說是優勢,但聽起來倒不像那個意思。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在很長的發展階段里,尤其是在進行經濟追趕的早期,制造業都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這是因為制造業與傳統的農業等第一產業相比,具有更高的生產率,也更能充分利用勞動力成本的優勢。
我很喜歡在《大國制造》中的一句話:“任何一個國家的制造業發展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市場和技術追趕的過程。”這個觀點就很客觀。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從基礎勞作向高精尖技術發展,這是發展的一個必經過程。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發展到今天的第四次技術革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時代的見證者,歷史的車輪在前進。既然是幾乎所有后發國家天然具有的優勢,就不能把它們作為中國制造業或者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年持續高速增長的關鍵因素。
那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究竟從何而來呢?
在《大國制造》一書中,作者用自己構建的“追趕階梯理論”對中國制造業的崛起做出解釋,任何一個國家的制造業發展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市場和技術追趕的過程,并且在此過程中,這個國家的企業將會因為能力、技術水平及市場定位的差異,形成一個類似階梯的整體結構。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它的學習與能力提升的過程正是嵌入在這樣的追趕階梯里。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制造的快速崛起甚至改變了這個世界對于“制造”在全球化競爭中的價值認知。
事實上,中國制造對于全球的影響已經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從過去多起“抵制中國制造”事件的結果就可以明顯分辨。
現在看來,中國制造業已經擁有了較為強大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并且擁有了在全球舞臺上競爭的自信。但中國制造業未來之路該如何走,中國市場又該以怎樣的姿態去迎接挑戰,這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表明,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附加值更多地體現在兩端,即研究與設計、銷售與品牌,而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并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這就明確指出了中國制造業,或者說中國市場的發展方向,應該逐漸向研發與品牌過渡,這也是我們走向未來必須邁出的堅定一步。當下風靡世界的“國潮風”就是一個明顯信號。

中國制造業盡管在市場追趕方面是較為成功的,但是在技術追趕方面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高科技一定是現在和未來最具投資價值和驅動能力的行業,但是需要做好頂層設計與更多傳統產業的結合,成為城市、地區發展的動力、引擎和“龍脊”。這是大多數業內專家都持有的觀點,也是多數業內從業者的深刻感知。
《銷售與市場》海豚商學院特聘專家俞雷就曾表示:“如果說第三代技術革命的互聯網是重做一遍,那么,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代技術革命并不是簡單重復傳統互聯網的老路。今年以來,高科技需要在更高的層面去做市場思考,才能獲得巨大的突破。高科技的應用市場應該從國家、城市層面思考,如何賦能,如何集成其他產業,如何帶動其他產業完成高技術的蛻變,這樣的思考模式才能做出大的市場。所以,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業開始to B或to G,這本身就是高科技的行業特性所決定的——尤其是在市場早期。馬斯克的火箭不可能賣給個人,to C的機器人,也大多只是個電子玩具,談不上人工智能,異業聯合、產業融合、賦能行業,成為中國新基建的內驅動力,這才是高科技企業應該做的事情。”
可見,中國制造業已經逐漸找到未來發展的命門。對于中國制造業甚至中國經濟發展而言,所有的委屈和誤解都是為成功賦能,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