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深圳

“現在說相聲的都成偶像了,膨脹了”“上節目太多,業務水平明顯下降”“整天蹦迪機場走秀,整得跟愛豆一樣”“可以聽,但笑不出來”“基本功真的不行,也就粉絲捧”……
當節目中出現這一系列尖銳吐槽時,彈幕沸騰了:這個團綜不簡單啊。
這就是《德云斗笑社》,一檔“由騰訊視頻出品的頭部喜劇廠牌真人秀”。廠牌,原本多用在說唱圈,貼在這里顯然也是為了突顯相聲也是一種潮流文化。作為德云社的團綜,開播至今話題不斷。一些人對相聲演員的水平、相聲行業的未來擔憂,另一些人則忙著打榜發電刷彈幕??梢哉f,這個節目將德云社近年來飽受爭議的“流量化”“飯圈化”現象,直白地呈現乃至放大了。
一方面,是對內容的極致開發。
事實上,德云社的一些專場以及封箱、開箱等大型演出,此前一直都是跟優酷視頻合作,但優酷對德云社內容的開發相對“保守”,就是常規的攝錄、剪輯、配字幕等,節目也是以正片+分集+花絮的形式為主。
反觀騰訊視頻,就是極致的流量化打法了,每一個鏡頭、每一名演員、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梗,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比如,在綜藝內容的呈現形式上,有正片、相聲全紀錄版、相聲純享版、德云下班后(師兄弟聚會)、斗笑社TV、顯微鏡女孩專享花絮、德云營業中(師兄弟互動vlog,付費項)、德云斗笑社發電站、認識說學逗唱的哥哥們、帶你了解頂流相聲家族(德云社高能名場面、相聲行話小科普)、直播、豎版短視頻……還有各種帶節奏的話題、隨堂小考、演員卡通文創、彈幕限定玩法等。并且,大多數內容都會在微博、騰訊視頻、抖音、B站等平臺密集發布,形成聯動勢能。

其中,德云斗笑社發電站,就是打榜的玩法,在這里可以為喜歡的演員發電解鎖資源。騰訊分別設置了演員榜和粉絲榜福利,前者主要是曝光資源,如綜藝頁卡拉、獨立頁專區、個人賬號一小時直播等;后者則包括喜歡演員的創意福利盒子、簽名照、讀信機會、騰訊視頻VIP卡等。
如此鋪天蓋地的迅猛玩法一出,“嚇”得隔壁優酷趕緊出了個德云社此前相聲的剪輯合集,讓網友忍不住調侃:再不開箱,優酷就沒存貨了。
另一方面,就是玩梗。
無論是德云社,還是《德云斗笑社》都是個中能手。眾所周知,我社的相聲是大型連續劇。同一個事件、同一個梗,會出現在不同的場次、不同的節目、不同的演員之口,比如彈幕上經常會出現的“橘貓”“大黃小白”“斷頭臺”“武術捧哏”“頭九最后的溫柔”“磕話筒”“下班”“三慶小霸王”“開箱即封箱”“玫瑰園跪賓一位”……如果不清楚這些,無疑會缺少很多樂趣;而如果想搞清楚這些,就只得自己去網上搜相關的解釋,在此過程中自然免不了要翻看一些相關場次的視頻。很多人就這樣入坑了。
所謂車翻得越狠,流量來得越穩。相較于中規中矩的節目,網友更愛看各種車禍版、異常版的相聲,因為更容易產生互動和談資。比如于謙醉酒上臺成就的車禍版《汾河灣》,還有“好難唱的”《畫扇面》……目前來看,該節目最成功出圈的一個失誤就是王九龍跟師父郭德綱同臺演出時,因緊張將攝像大哥說成了“攝像大機”。此后,郭德綱以及其他徒弟都迅速接梗,并在節目中頻頻砸掛(演員之間彼此戲謔取笑),相關話題也被掛起,而節目組更是迅速設計并統一穿上了帶有“攝像大機”字樣的工作服、文化衫。
當然,長于玩梗也體現在節目組對于每期主題的設置,比如罵名、金手指、創業維艱、團建等,能夠明顯看出,這些都是為德云社量身打造的、自帶流量和話題的內容。
不過,隨著節目的持續更新,一些被批拉胯的環節和表現也日漸增多,更有人質疑德云社和節目組“將黑點當賣點”,有過度消費之嫌。節目之中,德云社對于相聲專業水平有待提高、迎合粉絲市場的流量化等問題,都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但在節目之外,雙方又都是將流量化發揮到了極致,場面一度尷尬。
無論是德云社,還是節目組,都算是“品牌”,但若只重曝光而忽略品牌支撐,且品牌定位和品牌營銷打兩套牌,最終也難以抵得過流量的反噬。
正如品牌顧問梁將軍所說:“如果品牌是企業的一種資產,那么有很多看似‘增值的營銷行為,其實是在給品牌制造‘負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