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微
摘要:縣城作為縣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聯結城市與農村的橋梁和紐帶,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聚集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由于歷史、現實等因素,我國很多地市的縣域經濟并沒有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因此,如何發揮城市各項功能,對于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
關鍵詞:縣域經濟;城市經濟;轉型發展
一、加快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的重大意義
縣域經濟、城市經濟均屬于區域經濟的重要范疇。前者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而后者是前者發展的新內容和新載體。它是區域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區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工業化、城市化初期,縣域經濟發揮了重要的“引擎”作用,為促進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做出了卓越貢獻。但是,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的不斷推進,以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為依托的發展道路其弊端日益凸顯。一來它無法提供產業和人口的集聚效應,造成了資源浪費,二來它無法為未來的城市發展提供新的空間和增長點。而城市經濟之所以更能適應當前發展,關鍵一點是城市經濟依托中心城市,能夠發揮區域優勢,形成比較齊全、完備的高端生產要素及其支撐網絡,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自主創新提供有利條件。
地區競爭更多地表現在城市的競爭,因此,堅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是區域競爭的大勢所趨。對此,各地市應以城市群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加快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的轉型。做大做強中心城市,進一步提升城市集聚效應、輻射功能和資源統籌能力;做大做強中心城市,進一步增強區域競爭優勢;做大做強中心城市,進一步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
目前,南陽市正面臨從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發展轉變的歷史性機遇。這就要求積極順應形勢,自覺將新型城市化置于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的主導地位,把做大做強城市經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和主攻方向。從而推進各類高端資源向城市高度集聚,不斷推動南陽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南陽市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南陽市雖然資源豐富,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縣域經濟始終沒有得到快速有效的發展,嚴重制約著全市經濟發展的步伐。南陽市作為農業大市,農業人口體量巨大,這部分群體,絕大多數生活在縣域??h域經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之一,曾經縣域經濟在推動南陽市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過巨大的作用。然而,任何一種發展模式都與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隨著改革的深化和新常態的到來,縣域經濟發展出現了瓶頸,一些深層次的弊端逐漸凸顯,特別是在資源配置、產業集聚、功能整合、人才吸納等方面的局限尤為突出。
南陽市縣域經濟長期發展緩慢,表面看是因為三產比例不協調、產品科技含量低等因素,實則是由于支撐縣域產業體系發展的經濟基礎、產業結構自身存在明顯短板,無法滿足新形勢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要求。
一是結構調整步履艱難。從總體上看,南陽市縣域經濟結構仍處于中低級水平,結構單一,特別是三產比重嚴重失調。一方面,第一產業占比過高,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色彩濃厚,一些農業大縣,農產品附加值低,縣域經濟增長乏力,常年陷入“增產不難增收難”的怪圈。另一方面,一些工業基礎相對較好的縣區,由于缺乏創新,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很難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所以,在相關政策、機制、市場等因素的制約下,縣域經濟短期內很難出現大的調整和突破。
二是城鎮化推進緩慢。從多數縣來看,城鎮普遍存在基礎差、功能弱、發育不成熟、帶動力不強的問題,特別是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環境建設的落后,對外缺乏吸引力,難以聚集資本和生產要素;對內缺乏帶動力,難以成為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三是中心城市集聚效應不強。發展城市經濟,中心城市是關鍵所在。但是,南陽市現在的中心城市建設效率低,集聚效應無法顯現,并不能很好地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特別是個別偏遠的縣(區),根本無法兼顧。
四是縣域財政緊缺?,F階段,絕大多數的縣(區)都面臨產業發展滯后、人口過度流失和農村經濟凋敝等問題,這就使得縣域經濟增長乏力。具體來講就是普遍財力弱、包袱重,財政保障的需求剛性不斷增強。
五是產業支撐匱乏,人才吸納作用薄弱。由于縣域經濟缺乏特色主導產業的支撐,因此無法形成對資金、技術和人才的集聚效應,特別是對縣域內人力資源的充分效利用。南陽市是人口凈流出地區,由于產業發展滯緩,無法形成強大的勞動力吸納市場,難以使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就業,所以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只能外出務工,難以使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
六是縣域經濟發展分化嚴重。一方面,近郊縣(區)經濟活力較強,偏遠縣(區)發展受阻。受城市輻射帶動效應,南陽市周邊的縣域經濟體正在獲得越來越強的發展動能,從而保持了較強的經濟活力。而相對偏遠的縣域經濟體,經濟活躍程度明顯不足。一些資源開采型和以重工業為主的縣(區),其GDP增速下滑迅猛,這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沖擊。
現在,南陽市縣域經濟已經進入到體制轉軌、結構轉型的特定時期。因此,南陽市應以城市群建設為突破口,加快“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的轉型發展,同步推進南陽市縣域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加快南陽市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從縣域經濟到城市經濟,走的是一條從分散到融合、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的道路。因此,各地要以城市群建設為突破口,打破發展固有模式。
(一)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能力
1. 加快中心城市功能建設。集中力量優化中心城市發展環境,使之成為高端人才、高端要素、高端產業的聚集高地。強化中心城市在教育、科研、金融等方面的服務水平,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提升中心城市的產業層級、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確立中心城市在區域競爭中的顯著優勢。
2. 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消除行政區劃壁壘,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探索跨行政區域的聯合協調機制,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促進區域內的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
(二)加快小城鎮建設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眾多小城鎮的有力支撐,要把加快小城鎮建設作為促進城市發展的突破口。縣域經濟的實質就是“三農”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村城鎮化。作為連結城鄉的橋梁,小城鎮的發展既促進了農業人口的非農化,又促進了農村工業化與農村城市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快小城鎮建設是推進縣域經濟融入城市經濟的最佳途徑,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要強化產業支撐,堅持以產興城、產城互動,壯大城市產業、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活力。走城鎮建設、市場建設、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的發展路子。要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向城鎮集中,形成支撐小城鎮的產業群體,依靠產業聚集帶動城鎮發展。要切實搞好城鎮規劃,強化城鎮管理。提高城鎮品位,增強城鎮實力,加速城鎮規模擴張,從而推動城鄉經濟向一體化邁進。
(三)精確化定位,精準化發展
1. 堅持特色發展。以縣域發展差異化、產業發展特色化為方向,立足優勢,突出特色,各縣要因縣制宜,選準主攻點、突破點,著力做專、做深、做精、做出特色。以此促進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集群化,提高縣域核心競爭力。
2. 堅持生態立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3. 堅持高質高效。注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有機統一,加快新動能培育與舊動能提升協調互動,推動經濟結構向中高端邁進、質量效益向高水平躍升。
(四)加快轉方式、調結構
1.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探索建立市場自動出清長效機制,化解過剩產能,拓展動能轉換空間。加快淘汰工藝裝備落后、產品質量不合格、能耗、安全和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的項目。對資不抵債、重組無望的企業,引導其市場化、規范化、法治化退出。加大縣域主導產業、關鍵領域投入力度,鼓勵和支持縣域在化解過剩產能、培育新動能等方面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2. 提升產業層次。在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方面,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為手段,積極引導企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提升傳統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工藝技術水平及其附加值。支持縣域企業主動引用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形成一批以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等為代表的高端新興產業。
3. 扶持特色主導產業。開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行動,支持以縣域為創建主體,推動主導產業鏈,建鏈、補鏈、強鏈,持續提高工業數字化、智能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水平。各縣要按照產業鏈的形成規律,充分發揮縣域的資源和地域空間比較優勢,依托當地的產業、地理資源、社會人文背景,合理選擇當地最具優勢的產業,加大引導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種要素,進行重點培育,盡快把企業群體做大,把產業鏈做長,完善產業體系,真正實現“一縣一業,一地一品”各展所長。
4. 扶持縣域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和培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發揮其輻射帶動的產業龍頭作用。引導資源向龍頭企業集聚,提高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要鼓勵龍頭企業兼并重組,推進產業縱向延伸和橫向配套,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要鼓勵龍頭企業不斷將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產工藝分離出來,形成一批專業化配套企業;要積極支持中小企業進入龍頭企業的供應網絡,努力提高龍頭企業在本地區的產業配套率。
5. 支持品牌高端化。打響區域整體品牌,推廣應用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開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走集體創牌之路。要鼓勵企業開展各類國際標準認證和國際商標注冊,并深入推進標準化戰略,提高集群企業非價格競爭力,以品牌促發展,著力提升企業的市場知名度。
(五)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增強縣域經濟活力
民營經濟是市場化發展的主體,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發展民營經濟首先要放寬領域,徹底消除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各種歧視性障礙,使民營經濟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其次,要加強引導,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向與農業產業化相配套方向進行投資。再次,要有政策扶持,依法保護民營經濟的所有合法權益,特別是對在創辦初期的民營企業,可以給予稅收、用地等方面的特殊優惠,助力縣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六)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
城鎮是產業發展的載體,是實現區域產業崛起的沃土。加快城鎮建設,推進縣域城鎮化水平,是改變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因此,要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做強城鎮經濟,只有城鎮強,產業興旺,才能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機會,才能夠真正實現縣域經濟的快速騰飛。與此同時,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優化城鎮環境,不斷提升城鎮形象。
參考文獻:
[1]傅利利.基于集聚經濟與城市發展視角的特色小鎮研究[J].中國商論,2019(19):183-185.
[2]郭金喜,謝威望,劉璇.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型的理論向度與政策選擇——以浙江金華為例[J].區域經濟評論,2017(01):138-143.
[3]趙國亮,趙嬌.中國大城市經濟轉型研究[J].中國市場,2011(42):64-67.
(作者單位:中共南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