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渡荊門送別》教學為例,論述初中古詩文誦讀教學策略:把握字音,讓學生感受詩文押韻之美;激發聯想,讓學生領悟詩文中的情感內涵;補充材料,引導學生進入詩詞妙境。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文教學 誦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097-02
語文名師張必錕先生認為,古詩文教學最初的語感表現在辨聲知意上,等到學生經過千百次重復,逐漸熟悉了某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表達習慣,并能夠自由地按照這樣的方式和習慣進行表達,才具備了比較完全的語感。然而,傳統的古詩文教學大多將重點放在字詞釋義、內容講解等方面,教師以硬性灌輸、文本分析為主,學生疲于應付記、背、抄的任務,沒有時間誦讀古詩詞。缺少誦讀,學生就不能將古詩詞的聲、形和意融為一體,無法在讀詩、品詩中感受古詩文的意境之美。
筆者認為,古詩文教學需簡化流程,聚焦誦讀,引導學生學會誦讀古詩文的方法,感受古詩文的語言特點,從而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同時也能夠在誦讀中與自己對話,通過誦讀發現古詩文的美。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在《渡荊門送別》一課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古詩文誦讀教學策略。
一、把握字音品節奏,感受古詩文韻律之美
韻律和節奏的美是古詩文藝術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文講究合轍押韻,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做到抑揚頓挫、跌宕起伏、酣暢淋漓地誦讀,教師首先就要讓學生讀準字音。如果不能把握好字音,就會破壞詩歌的合轍押韻,對詩歌的理解和認識就會大打折扣。其次,是要讓學生在誦讀的時候把握好節奏和音調,感受其中具有的音樂性。
比如,在教學李白的《渡荊門送別》這首古詩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音韻之美,筆者特意加強對字音和節奏的誦讀指導,讓學生從中體會這首古詩的獨特之處。這首詩在字詞運用上豪放大氣,通過遠景和近景相結合,不斷變換視角,把荊門之外的景色描繪得雄偉壯闊、瑰麗多姿。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從字音上讀準、讀好,通過一遍遍地誦讀,體會古詩文的合轍押韻:“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學生通過誦讀,自然而然地讀出押韻的字,即“游”“流”“樓”“舟”,并從這些字眼中感受古詩文獨有的音樂性。
讀好了字音,筆者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帶上節奏進行誦讀,體會古詩文朗朗上口的音韻之美。初中生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大都具有一定的詩歌誦讀基礎,因此,筆者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用心和李白的這首送別詩建立鏈接,找準內心的誦讀節奏。實踐證明,只有發自內心地感受,才能真正讀得入心。經過嘗試,學生采用“二/二/一”和“二/一/二”這兩種節奏朗讀,根據不同的節奏把握不同的重讀,讓詩中的情感、意境逐漸進入自己的心靈。詩中的文字就如同一雙手,撥動著學生敏感的情感之弦,而這首詩的音調恰恰就是情感之弦在不同的時刻發生的不同變化:首聯部分主要交代了作者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情感比較平淡,頷聯和頸聯部分則是這首詩的重點,情感逐步過渡到另一個層面。頷聯描述的是作者在行舟途中看到的雄偉壯闊的景色——群山遠去,眼前一片平野,江水仿佛流到天際,流到廣闊的平野上。頸聯部分,作者又變換了視角,描寫長江上的月夜近景,看到明月在江水中的倒影,江面仿佛一面鏡子,江面上的云霧變幻多姿。這兩個部分意境高遠、風格雄偉,感情起伏比較大。學生在誦讀的時候,就需要把握節奏的快慢,感受語調的輕重緩急。在詩的尾聯部分,作者又從高亢激昂的景物描寫一下子轉入深沉感慨的情感抒發,在誦讀時就需要及時進行情感的轉換,把握節奏和語調的變化,讀出有別于頷聯和頸聯的音韻和節奏之美。這首詩的情感跌宕起伏,學生只有通過誦讀,才能深刻地體會這種起伏變化,感受其中難以言說的美。
對古詩文教學來說,教師帶領學生讀準、讀好字音,扣準押韻的字眼,品讀詩歌中的節奏和音調,這是課堂誦讀的基本功,也是引導學生感受古詩文合轍押韻之美的有效途徑。
二、激發聯想會真意,領悟情感內涵
要把握古詩文的情感內涵,就要弄懂古詩文的詩意。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將古詩文的翻譯當作弄懂詩意的途徑,但事實上,古詩文的詩意并不在翻譯上,如果逐字逐句進行字詞翻譯會破壞古詩文的深意,學生反而感受不到古詩文的美感所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科的關鍵目標,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會詩意,而不是單純地進行字詞釋義,字詞釋義只是一條途徑,而不是最終的目的。讓學生進行字詞釋義本身是要為理解文意服務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誦讀的方式,帶領學生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文的大致意思。這個理解的過程并不是把詩句直白地翻譯成白話,而是結合字詞釋義和誦讀,在理解詩句大致意思的同時,加強對詩句中情感內涵的領悟。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一首別具一格的古代送別詩。古代送別詩大多以離愁別緒為主題,離別的對象往往是人,無論是送的一方還是留的一方,總是難免有些傷感。但這首詩寫的不是離別某人的情感,而是作者告別故鄉依依不舍的情感。這首詩五字一句,描述的景色雄渾壯觀。為此,筆者在帶領學生誦讀的時候,旨在通過誦讀激發聯想,讓學生在腦海中勾勒一幅幅畫面。像“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這一句,誦讀的時候讓學生轉換自己的身份視角,站在作者的角度體會詩中的深意。學生將自己放在作者的位置,以第一人稱感受詩的意思:“我從荊門山渡江遠游,要到遙遠的楚地去。”這是一個遠別家鄉的人在與家鄉進行一場告別。根據這個意思,學生在誦讀的時候就需要讀出一種悠遠的平靜的敘事感,為接下來的情感發展做好鋪墊。
在誦讀的同時,學生一邊讀一邊體會:“我過了荊門山之外,這時候又能看到什么呢?內心的情感會怎么樣呢?”于是隨著作者的筆鋒,眼前出現了一幕幕雄渾壯觀的景象,不由得感嘆山勢之高、水流之廣、平野之闊、月影之境、云彩之奇。學生再繼續誦讀下去會發現,詩中寫的是實景,是詩人在行舟中目光所及看到的景色,也是作者通過夸張和想象寫出來的虛實結合的景色。這些景色中蘊含著詩人內心豐富的情感。學生逐漸體會到,作者本來是乘坐一葉扁舟在江水中前行,明明是自己離開了蜀郡的山山水水,懷著依依不舍的情感,但在詩句中卻變成了蜀郡的山山水水萬里送行舟,充滿依戀,不舍得作者的離開。這樣的寫法就將山水、月光、云彩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從無情之物變成了充滿感情的有情之物。學生從這些描寫當中可以體會出作者當時內心的微妙變化,這是在將山水、月光和云彩當作自己內心情感的“代言人”。正所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作者不光是在單純地歌頌荊門和楚地相接之處的壯闊景色,還透過這些山水的描寫,訴說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及對外界世界的向往。
因此,學生在誦讀的時候就不能只是單純地讀出字面的意思,而是要深刻領會字面背后的情感內涵。在尾聯部分,作者筆鋒一轉,從慷慨激昂轉為平靜感慨:“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借用故鄉的山水一路相隨、萬里送行這個點題之句,表達內心的思鄉之情。這種不舍之情是委婉含蓄的,顯得更加意味深長,和前幾句的激揚向上相比更顯得跌宕起伏、自然天成。縱觀整首詩,既有作者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又有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種巨大的跌宕和起伏,正是李白的這首《渡荊門送別》的特色所在。這種送別有別于“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悲傷,學生誦讀時會將李白筆下的故鄉水看作一個前來送別的好友。詩人與這個好友相互依戀,兩人依依惜別,但并沒有兒女情長的憂愁,因為在作者心中充滿了渴望建功立業的豪邁之情,這種情感蓋過了送別的依依不舍之情。借助誦讀和聯想,學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深入領會詩歌中豐富的情感內涵。
三、補充材料增見識,進入詩詞妙境
初中古詩文誦讀教學的目標,一是讓學生透過字面意思理解和感受詩人的情感,二是通過古詩文學習打開一個多元立體的空間,感受詩情,培養語感,最終獲得詩情的生發,提升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誦讀的時候,要補充多元資料,讓學生了解與古詩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簡介以及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等。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自行查閱資料,并進行相同時期作品的對比。《渡荊門送別》這首詩是李白在25歲離開蜀地時創作的,在這之前,他還寫了一首千古流傳的經典作品《蜀道難》。筆者讓學生將《蜀道難》和《渡荊門送別》兩首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閱讀。學生對比后明白了,詩人在離開蜀地時經歷了很多艱難險阻,見到了巍峨的高峰,所以創作了《蜀道難》,而過了荊門山之后,眼前出現的是萬里平野。廣大的平原讓他感到既新鮮又激動,于是創作了《渡荊門送別》。學生通過這些資料能夠全面地理解和體會詩人創作《渡荊門送別》這首詩的心路歷程,也就能夠真正站在作者的立場感受詩歌中的深意。
其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詩情畫意,教師要借助音頻和畫面,把學生帶到詩詞創作的特定場景中,讓學生聆聽江水流動的聲音,感受長江兩岸一馬平川的遼闊。這樣豐富立體的景物,能夠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調動視聽感官,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頭腦中勾勒出詩人一路行舟的壯觀畫面。當學生有了這些豐富的感知之后,就能夠抑揚頓挫、感情充沛地誦讀這首詩,發自內心地感受詩情。
最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重讀詩眼。在《渡荊門送別》中,“遠”“游”“盡”“流”“憐”“送”這些字眼都是作者表達情感的關鍵字眼,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些字眼進行重點誦讀,通過這些關鍵字眼,幫助學生直達詩歌立體多維的境界。
古詩文誦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基礎工作。誦讀并不是單一的朗讀背誦,而是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激起豐富的情感體驗,同時站在詩人的立場領悟詩詞的意境,最終和詩人心意相通,將內心的領會化為詩詞意境。
【參考文獻】
[1]郎鏑.初中古詩文教學研究的三個視角——以教學統編教材李清照《漁家傲》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9(2)
[2]劉榮添.統編本初中文言文選文變化及教學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4)
[3]劉善貞.初中生古詩文學習素養養成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24)
[4]王振祥.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19(18)
作者簡介:梁波(1977— ),廣西玉林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