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振旺 李長江 倪昂 趙毅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個案分析法,在對綜合實踐基地現行功能定位、活動體系、服務產出量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研究綜合實踐基地新的功能定位,確定“三觀、能力、知識”三個維度培養目標以及課程體系遵循的5個原則,最終確定綜合實踐基地三級課程體系由國防教育、社會實踐、自然教育、生存體驗、運動健康、文化體驗、主題活動8個一級課程模塊,25個二級課程模塊以及122種具體活動課程組成。最后,提出重新定位;規范課程開發,完善評價機制;完善綜合實踐教師培養機制,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3點建議,為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提供理論參考、實現路徑。
【關鍵詞】校外教育 綜合實踐基地 功能定位 課程體系
1999年以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及教育部多次下文要求各地多渠道籌建資金,用于學生校外勞動和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扎實推進素質教育。2016年9月13日,作為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具體描述,《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整體框架正式發布,核心素養的提出意味著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根據“十三五”教育規劃發展綱要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校外教育要在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具有以學科教學為主的普通中小學不可替代的優勢,在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教育公平將不僅僅體現為優質學校的均衡發展,還將體現為優質校外綜合實踐的均衡發展。然而,校外教育機構相關活動的開展一直未能形成課程體系,大量的研究集中于如何開發課程、管理基地等宏觀層面研究,如胡平從本鄉本土的教育資源中挖掘素材,如何設計符合學生未來成長的特色實踐課程,《遼寧省加強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課程建設與實踐探索》也是從管理角度研究如何建設,都僅針對地域資源,將其融入活動體系內,未系統全面地對課程體系進行研究,真正對課程體系的直接研究甚少。在我國教育改革新時期,亟需探索更科學的綜合實踐基地課程體系,推進其健康發展,增強其教育功能。
不同地域、經濟水平、重視程度、發展理念和方向,使得校外教育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本文要研究的綜合實踐基地特指按照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面向義務教育階段3~9年級和普通高中階段學生,開設《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試驗稿)》所規定必修課程的校外中小學綜合實踐、素質教育基地、中心、學校。研究本地域本類型校外教育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剖析原因,重新定位功能,重構課程體系,提高本區域實踐基地教育質量的同時也為其他同類單位提供經驗和借鑒,以滿足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綜合實踐基地課程體系。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以檢索中國知網文獻總庫為主,參閱校外教育、功能定位、課程體系、綜合實踐基地四個方面已有研究成果作為研究理論基礎。
1.2.2個案分析法
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區中小學綜合實踐教育中心為基礎,結合13個青少年營地活動體系,分析校外教育機構的功能地位,深入研究綜合實踐教育基地活動課程體系。
1.2.3訪談法
利用體育教育工作人力資源優勢,分別與所在教育中心及青少年營地專家、管理者、一線實踐教師、學校教師、學生、學生家長代表進行面對面和電話訪談,訪談內容圍繞教育基地的課程設置、管理服務水平的意見與建議展開。課題組訪談了22位活動營的專家,匯總形成2萬字的訪談記錄,為建構科學性和適宜性的活動體系提供實證依據,并請與訪談者對總框架進行修改完善、研究落實的方式方法。
1.2.4問卷調查法
編制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綜合實踐基地類型校外機構的認識,參與度、遇到的問題以及期望等,5位專家分析問卷內容效度與結構效度均為83.3%,表明問卷結構和內容設計具有有效性。共發放400份問卷,回收387份,回收率為96.75%,有效問卷354份,有效率為91.47%。
2分析與討論
2.1綜合實踐教育中心原活動體系
步入“十三五”時期,校外教育進入了一個跨越式發展階段。北京市海淀區中小學綜合實踐教育中心(下文簡稱綜合實踐教育中心)開展校外教育“供給側”改革,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探索科技創新教育新模式,活動內容包括拓展生存、戶外活動、國防教育、公共安全教育、農耕文化、科技環保6大系列、13個類別、40余種具體活動(表1),并根據營員對象調整學習強度與難度、開設不同的主題營。
2.2綜合實踐教育中心原體系剖析
2.2.1活動內容與課堂內容聯系不緊密
學生問卷調查數據表明,活動內容與課堂所學內容有很大的聯系、有一點聯系、完全沒有聯系的比例分別為11%、83.9%、5.1%。校外教育與校內教育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在實踐活動的內容設置上更多充分結合校內教育所教授知識,這需要教師學習多學科知識,多角度研究挖掘一個實踐活動背后多學科知識的聯系,給學生一個真正的綜合實踐課。
2.2.2實踐活動中個體差異考慮不足
調查數據表明,教師在實踐活動中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方面“做得非常好”“還可以”“沒有做到”所占比例分別為19.2%、37.6%、43.2%,教師在實踐活動中應更加注意因材施教,前期充分了解授課群體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自身的個體發展需求。
2.2.3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目標不明確
實踐基地活動時教師布置的任務,能夠明確目標主動參與學習學生總占比僅37.01%,“無所謂完成不完成,感覺就是出來游玩”的學生占比47.17%(見表2)。訪談參加活動的學校教師,剖析三個方面原因:活動前期,學校沒有明確活動性質及其教育功能;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認知不夠,忽略書本以外的知識、不珍惜鍛煉的機會;活動基地對于宣傳其功能或其自身在功能定位方面存在很大疑惑。
2.2.4活動體系系統性連續性欠缺
訪談發現,活動體系零散,缺乏連續性,沒有形成系統的課程體系;學生都是一次性參與同一個活動,對不同人群、同一人群不同階段應該設置不同的活動目標及形式,以保證活動體系的系統性和連續性。
2.2.5沒有形成有效的評價機制
綜合實踐活動情況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研究發現,大部分實踐活動采取口頭表述的方式進行考核與評價,學生參加完活動后沒有一個明確的參與情況、學習效果評價機制;另外,實踐基地自身也缺乏對授課教師的課程評價體系。
2.3綜合實踐教育中心課程體系再構建
2.3.1明確課程體系功能定位
核心素養框架以培養全面的人為核心,是對我國素質教育基因的傳承。
綜合實踐教育中心對標對表2016年9月教育部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框架,明確功能定位要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以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體系,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3.2明確課程目標體系
通過對國內3個老牌營地與中國營地教育聯盟(CCEA)中的10個營地〈13個營地分別為山東省青少年活動基地(山青世界)、東方綠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北京國際青年營、啟行營地教育IDEAS、青青部落、天使和堅果派、UWC世界聯合學院(中國常熟)、萬科教育營地(北京)、未來訓練營(DIFFERENT EXPERIENCE)、新東方國際游學、億通營地教育(麗江)、優卡創意學院YOOK、游美體驗營(STATESIDE ADVENTURES)〉培養目標進行歸納,其中“責任、三觀、實踐、協作、團隊、領導力、生存能力、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等目標出現的頻率較多,分別對應核心素養三個維度六大素養中的不同要點。營地教育者們尤其對青少年團隊合作能力,領導力的早期培養,以及在自然中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具備實踐能力與探索精神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通過小組深入研討、訪談相關專家,最終將綜合實踐教育中心課程體系目標歸納為能力結構、三觀結構、知識結構三個維度(如表3)。
2.3.3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原則
重新構建的課程體系重視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選擇,提升學生自主規劃和管理能力;強調學生親身體驗,充分運用體驗式教育手段,在“動手做”“實驗”“探究”“設計”“創作”“反思”的過程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發展實踐創新能力;面向學生全面發展,開放性設置課程體系,打破學科界限,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聯系,強化科技、藝術、道德等方面的內在整合,提高體驗質量;科學系統,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設計長短期相結合的系統性主題活動,處理好學期之間、學年之間、學段之間活動內容的有機銜接與聯系,構建活動主題序列使活動內容具有遞進性;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持續發展為目的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突出發展導向、做好寫實記錄、建立檔案袋、開展科學評價等,遵循此5個原則構建新課程體系。
2.3.4教育中心活動體系再構建
圍繞完善體系的5個原則,緊扣“能力結構、三觀結構、知識結構”三個維度培養目標,設計“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發展方向的課程體系,敢于創新,確立營地核心與輔助課程。在確定活動體系總框架及具體內容后,正式征求了中心以及服務學校專家學者、管理干部、教師的意見、調研營地一線教育實踐專家意見,最終確定綜合實踐教育中心課程體系由國防教育、社會實踐、自然教育、生存體驗、運動健康、文化體驗、主題活動8個一級模塊,25個二級課程模塊,以及120余種具體活動課程所組成的三級課程體系(如表4)。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綜合實踐基地功能定位為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通過跨學科實踐性課程體系,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綜合實踐基地現行活動體系存在活動內容與課堂內容聯系不緊密;實踐活動中個體差異考慮不足;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目標不明確;活動體系欠缺系統性連續性;未形成有效的評價機制5個方面問題。
(3)緊扣基地“三觀結構、能力結構、知識結構”三個維度目標,設計“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發展方向的課程體系,最終確定綜合實踐基地三級課程體系由國防教育、社會實踐、自然教育、生存體驗、運動健康、文化體驗、主題活動8個一級課程模塊,25個二級課程模塊,以及122種具體活動課程所組成。
(4)新構建的課程體系重視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尊重學生自主性選擇;強調學生親身體驗,充分運用體驗式教育手段;面向學生全面發展,開放性設置課程體系;活動課程科學系統,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5個特點。
3.2建議
(1)重新定位,充分發揮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的獨特教育功能。
綜合實踐基地以獨特的體驗式教育形式為主,應重新認識其教育功能,在“做”中“學”,有效地讓更多學生在綜合實踐基地教育的背景下健康成長。
(2)規范課程開發,完善評價機制,將綜合實踐納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評價體系
圍繞綜合實踐基地的功能定位,立足學生核心素養,不斷創新課程,完善評價體系,將綜合實踐納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評價體系,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完善綜合實踐教師培養機制,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兼職教師的全員培訓,努力提升教師的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觀察、研究學生的能力;指導學生規劃、設計與實施活動的能力;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力等。其次,配備專職教研員加強校本教研,組織開展專題教研、區域教研、網絡教研等,通過協同創新、校際聯動、區域推進,提高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體實施水平。
參考文獻:
[1]胡平.構建校外實踐基地特色課程的探索[J].科學大眾,2018,(06) :36.
[2]實踐創新 ?特色發展——遼寧省加強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課程建設與實踐探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7,(09) :2+65.
[3]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實踐活動指導綱要[EB/OL].
[4]王瑋.中美學生核心素養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5]王德慶.綜合實踐基地建設的現狀與發展探索[J].新課程研究,2016,(11) :52.
[6]任翠英.中小學生校外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8.
[7]林俊杰.有效實施扎實推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策略研究[J].教師,2015,(18) :59.
[8]陳勇.淺析培育校外教育機構的核心競爭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1,(15) :13.
[9]何友全,彭小玲,張飛.產學研結合建立校外實踐教育體系的探索[J].現代企業教育,2014,(16) :148.
[10]高德毅.科學構建校外教育體系的路徑[J].中國德育,2012,7(02) :28-30.
[11]趙瓊.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建設模式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3,(12) :33.
[12]林克明,張向陽.抓住三個關鍵環節 建設好學生實踐基地——平陽縣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建設體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7) :65.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滾動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