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要】目的 研究顱內病變采用螺旋CT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 病例樣本為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64例顱內病變患者,全部患者均行螺旋CT檢查,分析檢查結果,評估螺旋CT診斷的臨床價值。結果 64例患者經螺旋CT診斷準確率為(61/64)95.3%。結論 顱內病變采用螺旋CT診斷準確率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顱內病變;螺旋CT;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5..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spiral CT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lesions.METHODS 64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lesions were enrolled from March 2019 to March 2020. ALL PATIENTS UNDERWENT SPIRAL CT examination.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linical value of spiral CT diagnosis was evaluated.Result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SPIRAL CT in 64 patients was (61 / 64)95.3%.Conclusio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SPIRAL CT in intracranial lesions is high,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Intracranial lesions;Spiral CT;Diagnosis
顱內病變屬神經系統突發性危重疾病,患者主要臨床癥狀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病情進展速度快,如未能及時有效治療可導致死亡[1]。早期確診顱內病變可為后續治療方案的確定提供依據,螺旋CT屬臨床應用廣泛的影像學診斷檢查技術,將其應用于顱內病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1年時間內收治共計64例該疾病患者資料的研究分析,重點探討螺旋CT的實際臨床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研究樣本數量共計64例,全部患者經手術病理檢查均符合顱內病變臨床診斷標準,其中男33例,女31例,年齡48~75歲,平均(60.29±5.47)歲,顱內病變類型包括腦梗塞22例,腦出血18例,顱內動脈瘤15例,蛛網模囊腫5例,星形膠質細胞瘤2例,聽神經瘤2例。
1.2 方法
64例患者均行螺旋CT檢查,實施檢查前患者接受碘過敏試驗,結果均為陰性。利用我院螺旋CT設備完成檢查,FOV:24 cm,層厚設置為0.625 mm,床速設置為5.62 mm/r,掃描電流設置為250~300 mA,電壓設置為120 kV,矩陣為512×512,螺距為0.562:1,延遲時間15~17 s。醫師對患者進行全腦常規掃描,經患者肘靜脈單相團注碘海醇300 mg/mL,注射速率為3 ml/s,注入劑量為5 mL后如患者無異常反應,可持續注入70 mL。監控血管選擇單側頸內動脈主干,設定觸發閾值為120 HU,達到預設閾值后實施手動觸發模式掃描,以此來獲取患者動脈、靜脈、延遲等不同時期圖像。如圖像偽影過多,需利用螺旋CT圖像重建處理技術消除偽影,確保病變區域顯示效果,如患者配合度不足,需配合使用鎮靜劑。螺旋CT檢查結束后由臨床醫師及影像學醫師共同閱片,確保檢查診斷結果準確。
1.3 評價標準
以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評估螺旋CT診斷準確率。
2 結 果
64例患者經螺旋CT診斷檢出顱內病變61例,準確率為(61/64)95.3%。顱內病變類型包括腦梗塞21例,腦出血18例,顱內動脈瘤14例,蛛網模囊腫4例,星形膠質細胞瘤2例,聽神經瘤2例。
全部64例患者中42例患者實施CT平掃,22例患者實施CT平掃聯合增強掃描。腦梗塞經螺旋CT檢查病灶邊界圖像清晰,與閉塞動脈走行區具有相關性。星形膠質細胞瘤經螺旋CT平掃表現為低密度影,經增強掃描表現為壁結節伴環形強化。蛛網模囊腫表現為腦組織受壓及腦裂寬度增加,增強掃描后未產生強化,患者無典型臨床癥狀。聽神經瘤表現為橋小腦角區呈現低密度影,形狀為橢圓形或圓形,內聽到口不同程度擴大。腦出血患者急性期無需進行增強掃描,如患者腫塊效應顯著,出血量較少,進行增強掃描可鑒別單純性出血、腫瘤、梗死。出血后1~6周行增強掃描,血腫表現為環形強化,如病史資料不詳,且急性期未進行CT檢查,需與多種疾病鑒別診斷。腦出血患者行強化CT檢查可觀察新發出血情況及治療后出血吸收效果。如新發腦出血,需在發病后12 h及3 d后復查,如患者已接受數日治療,可在10~14 d行增強CT復查。顱內動脈瘤利用螺旋CT檢查顱底顯影效果良好,可清晰顯示出周邊組織與動脈瘤間關系。
3 討 論
顱內病變屬臨床常見危重疾病,包括腦梗死、腦出血等,患者病情危重且進展速度快,如未能及時有效治療可導致死亡。早期診斷是顱內疾病治療的關鍵,螺旋CT是近年來應用廣泛的影像學診斷技術,將其應用于顱內病變診斷中臨床價值突出。
本次研究數據結果顯示,64例顱內病變患者采用螺旋CT診斷共計61例檢出,診斷準確率為95.3%。螺旋CT具有較高的圖像清晰度,利用三維圖像重組及增強掃描等技術可清晰顯示出周邊組織與顱內病變區域關系。利用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可完成顱內病灶血管造影,能夠清晰顯示出5 mm級別病灶,繼而確定顱內病灶大小、范圍、生長方向等信息,實現對顱內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有效評估,為臨床確定針對性治療方案提供依據。螺旋CT檢查期間僅需通過靜脈注入造影劑,屬無創檢查模式,可提高檢查安全性,避免各類并發癥發生。螺旋CT檢查操作簡單,耗時較短,檢查費用低于MRI,適用于急診顱內病變患者,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2]。
由此可知,顱內病變采用螺旋CT診斷臨床價值突出,可縮短檢查時間,提高診斷準確率,值得臨床全面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雷 娟,劉 杰.MRI彌散加權成像ADC值在鑒別結節性硬化患兒顱內病變的作用[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9,29(08):1270-1273.
[2] 譚 娜.顱內動脈瘤診斷中多層螺旋CT腦血管成像的應用及其臨床意義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2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