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虛擬財產具備普通財產屬性,也有著由數據構成不易損壞等特性。隨著我國進入互聯網+時代,網絡虛擬財產繼承成為現實需要。我國《民法典》第127條確認了對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但對于其歸屬、價值確定、繼承方式沒有具體規定。建議結合《民法典》有關規定,在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明確其歸屬和保護,其價值確定可以應用當時交易價格的平均值,繼承的觸發可以在實名制的基礎上應用大數據技術提供相關服務,未實名制的應去公證。
關鍵詞:網絡虛擬財產;《民法典》;繼承;歸屬;價值;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5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17-0060-03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度越來越高,我國公民的網絡虛擬財產在不斷增加,公民去世之后這一部分財產應當怎樣處理?我國原有的《繼承法》對此沒有明確的規定,今年剛通過的《民法典》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做出了規定,本文現就網絡虛擬財產繼承保護問題作一探討。
一、網絡虛擬財產概述
(一)網絡虛擬財產
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定義,《民法典》127條并沒有明確的表述,但國內和國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很多的闡述。綜合他們的觀點,網絡虛擬財產是指可以通過特定的技術方式呈現在自然人的感知中,能夠通過客戶端、賬號、APP等方式登錄并能夠被自然人在虛擬網絡中個人占有,存儲于個人電腦或者網絡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器之中、有一定價值的數據。網絡虛擬財產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層次,廣義是指一切能被私人網絡中占有的數據,包括各種域名、賬號、網店、游戲裝備等,狹義特指在個人網絡占有中那些有經濟價值的網絡數據,最典型的就是能金錢交易,有一定價值的網絡游戲裝備。
網絡虛擬財產在具備普通財產屬性的基礎上,也有其獨特的屬性。
一是由數據構成不易損壞。網絡虛擬財產是由虛擬的數據構成的,其被人們所感知到的各種外部表現,均是由數據的排列組合加上各種輸出設備而構成的,是以數據的方式存儲在個人電腦或者網絡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器之中,除非個人電腦、網絡服務提供商服務器損壞或數據丟失,網絡虛擬財產是不可損壞的。
二是存在及轉讓方式依賴設備和網絡。由于網絡虛擬財產由數據構成,所以其存在方式完全依賴各種存儲設備。雖然網絡虛擬財產可以轉移或流通,但是依賴技術設備以及網絡提供商提供的服務,網絡服務提供商提供了特定的交易方式或者交易平臺,它就可以轉讓或流通,如不提供,一般情況下不可以流通。如果是自然人之間私下轉讓網絡虛擬財產,容易出現糾紛。
三是價值不易確定且波動較大。網絡服務提供商提供的產品,如游戲裝備這類物品,在剛出現時,為了保持其稀缺性,服務商會減少投放量,在這段時間里,該類網絡虛擬物品的價值很高,價格極其昂貴,但是隨著版本的更新、服務商營銷策略的改變或者出現突發情況,該物品的價值就會出現波動甚至還有可能變得一文不值。個人在其使用的網絡賬號或者經營網絡商鋪中投入了很多時間、金錢、勞動以及情感,甚至在其中存儲涉及個人隱私的圖像或者音頻、視頻,這類網絡虛擬財產的價值難以衡量。
四是可能涉及隱私。虛擬網絡空間是一個互相隔離的空間,除非使用特定的技術手段,其他人無法獲得自然人隱藏的網絡信息或者網絡虛擬財產。在網絡虛擬財產發生需要繼承的情況時,有可能涉及隱私權。
(二)網絡虛擬財產分類
筆者認為,網絡虛擬財產可以按照是否關聯直接的經濟價值來進行分類,關聯直接經濟價值的,主要包括狹義上的虛擬網絡財產、網絡視頻音頻資料、虛擬貨幣、網絡商鋪等。非直接關聯經濟價值的,主要包括網絡郵箱、注冊的各種賬號密碼等。這樣的分類方式有利于網絡虛擬財產繼承中其價值的判定。
二、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網絡虛擬財產的繼承已經呈現出了現實需要。
(一)虛擬網絡財產的繼承是社會需要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互聯網經濟的經濟規模逐步擴大,2019年8月30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9年,我國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間長為27.9小時,平均每天4小時。隨著新科技革命的到來,5G技術在我國開始應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的發展,我國網民不斷增加是可以預見的,每一個網民在網絡中都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勞動甚至金錢和感情。
(二)虛擬網絡財產糾紛持續增加
我國法院在2003年時就已經裁判虛擬財產案件,并承認應有救濟。玩家參與網絡游戲時,游戲時間和游戲裝備是由金錢換取的,所以虛擬裝備具有價值含量。發展到現在,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涉及虛擬財產的案例就超過300個。隨著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深入發展,網民對于自身的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意識也明顯增強。
(三)網絡虛擬財產有價值且符合遺產特征
公民在上網過程中投入的時間、勞動、金錢而轉化成的網絡裝備、虛擬貨幣等網絡虛擬財產在一定時間內具有價值,并且是公民合法私有的,不僅我國法院在實際判例中已經承認,國家稅務總局2008年9月28日出具《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通過網絡買賣虛擬貨幣取得收入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批復》也同意對有關項目征稅。網絡虛擬財產有時候甚至是情感的寄托,比如“美國海軍陸戰隊一等兵賈斯汀·艾斯沃斯的家人與雅虎公司”的案件中,郵箱就有著很重要的精神價值,當然其中可能與隱私權沖突的部分,就需要慎重考慮。網絡虛擬財產的獲得,在正常情況下是合法的,是公民使用自身的時間、勞動、金錢而轉化獲得的,符合我國《民法典》第1122條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這一規定。
(四)網絡虛擬財產保護有助于完善法律體系
今年是我國《民法典》頒布并實施的第一年,《民法典》第127條確認了對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明確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的相關內容,有利于保護我國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有助于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也更能夠體現繼承所保護的家庭善良風俗。我國現在的法律體系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繼承并沒有系統的規定,在日漸增多的網絡虛擬財產糾紛中,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的繼承權容易受到侵害。雖然一般情況下網絡服務提供商和公民簽訂了服務協議,該協議里也有相關保護條款,但是當該公民已經去世時,一份服務協議真的能夠保護公民的網絡虛擬財產甚至隱私?完善這方面的法律規定,是填補空白之舉。
三、我國網絡虛擬財產繼承保護尚不完善
(一)法律對網絡虛擬財產的歸屬和保護需要明確
在網絡虛擬財產的繼承問題中,繞不開的就是虛擬網絡服務提供商。一旦發生需要繼承的情況,繼承人的繼承請求一般也會先發給虛擬網絡服務提供商。服務商與被繼承人之間的關系是由服務協議和隱私協議確定的,而服務協議一般都寫明需要登錄的賬號、密碼等是歸屬于服務商的。被繼承人使用該賬號所付出的勞動而獲得的裝備、虛擬貨幣都是有價值的,這些虛擬物品不應當直接歸屬于服務商,因為這些虛擬物品都是由被繼承人的勞動甚至金錢轉化而來的,在計時制的游戲中,被繼承人是付出了在線費用的,服務商如果直接擁有這些虛擬物品的所有權,明顯不公平。
另外,更有服務商以保護被繼承人隱私為理由拒絕繼承人獲得相關賬號密碼,根據我國法律,自然人死亡之后,不再享有人格權,其近親屬才有權維護死者的人格利益。就算為了保護被繼承人隱私,也是應該由受到傷害的近親屬來實施,我國《民法典》第1032條明確規定了隱私信息是屬于自然人隱私的一部分。
(二)虛擬財產的價值難以確定
網絡虛擬財產只存在于特定的網絡空間之中,具有經濟價值和特殊情況下的精神價值。網絡虛擬物品的時限性很強,有些物品在一定時間內,價格極其昂貴,但是一旦過了其時間限制,就會大幅度貶值,甚至變得一文不值。有些虛擬物品也許并沒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但對于一些人群來說卻擁有很強的精神意義,他們往往愿意為之付出相應的金錢。所以虛擬網絡財產的價值如何確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三)繼承觸發方式和取證方式需要完善
網絡虛擬財產是不存在于現實空間的,如果被繼承人在死亡之前,已經對于自身的網絡虛擬財產有所交代,那固然是好的。但很多情況下被繼承人都沒有條件和時間對自己的繼承人交代自身的網絡虛擬財產,這種情況下網絡虛擬財產的繼承該如何觸發?如果被繼承人名下的網絡虛擬財產價值高昂,沒有機會告訴繼承人相關情況,那就任由這些財產歸屬于網絡服務提供商或者等待刪除或者被盜?這顯然是不公平的。此外,繼承觸發之后的取證存在困難,所有的數據都是存儲于網絡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器之中,而繼承人是向網絡服務提供商主張網絡虛擬財產的所有權,難道要期待服務商真誠地如實提供?
四、完善網絡虛擬財產繼承保護的思路
筆者并不認為網絡虛擬財產繼承保護都需要法律來進行規制,網絡虛擬財產在我國已經存在很多年也發生過很多糾紛,當前,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流轉,市場上已經有一套模式,《民法典》中對于網絡虛擬財產已經有了定性的規定,其他方面可由規范性文件對現有虛擬市場進行規范。
(一)明確網絡虛擬財產的歸屬和保護
對于網絡虛擬財產,虛擬入口及由其衍生出的網絡虛擬財產應當明確歸屬人,入口屬于網絡服務商,虛擬財產則按照實際付出的勞動或金錢確定歸屬。在保護方面明確由現有《民法典》明確的繼承人進行保護,無繼承人的則由服務商進行保護。在網絡虛擬財產的轉移方面,現在大多數網絡公司提供賬號內財產轉移的服務,也有提供轉移網絡虛擬財產服務的交易平臺。所以在《民法典》有了總體保護的基礎上,網絡虛擬財產具體轉移由其他規范性文件加現有市場及技術來共同規制的方式是比較合理的。
(二)明確網絡虛擬財產的價值確定
網絡虛擬財產中只包含經濟價值的財產,價值波動性太強,而且我國現有的虛擬財產交易市場已經很普遍,所以發生糾紛時,直接提取該網絡虛擬財產的平均交易價格來確定即可。精神價值方面的財產因為虛擬數據的可復制性,直接復制給繼承人用以紀念即可。
(三)網絡虛擬財產的繼承的觸發和保護
隨著我國網絡實名制的普及,對于已經實名制的被繼承人,其名下的虛擬財產可以直接在大數據中查詢到。對于未實名制的財產,繼承人可以提供有關證據去公證,我國早在2015年就已經有公證處辦理此類事務。如果發生糾紛,由于普通繼承人沒有條件提取服務商的有關數據當證據,此部分可以適當適用舉證責任倒置。
五、結語
在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公民的上網時間和上網人數都在持續增加,公民付出了時間、勞動、金錢甚至感情的網絡虛擬財產也在不斷增加,所以導致現實中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問題的出現。新通過的《民法典》第127條對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予以了肯定,并在此基礎上明確了網絡虛擬財產屬于個人隱私權,規范了個人信息的保護以及虛擬身份的保護。本文通過對網絡虛擬財產的歸屬問題、網絡虛擬財產的價值確定和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發生及之后的取證三個方面進行討論,提出應當在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分類的基礎上,結合現行《民法典》繼承人方面的內容和現有的網絡服務提供商所提供的網絡數據轉移服務來進行保護;價值確定方面可以應用當時交易價格的平均值,而繼承的觸發可以在實名制的基礎上應用大數據技術提供相關服務,未實名制的應當可以去公證(我國在2015年已有此類事務)。
參考文獻:
[1]瞿靈敏.虛擬財產的概念共識與法律屬性——兼論《民法總則》第127條的理解與適用[J].東方法學,2017(11).
[2]楊立新.民法總則規定網絡虛擬財產的含義及重要價值[J].東方法學,2017(3).
[3]李江潔,朱利明.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問題現狀及其制度完善[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8(11).
[4]高梅.網絡虛擬財產繼承法律問題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9.
[5]王春雨.網絡虛擬財產繼承法律問題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9.
[6]馮澤媛.我國數字遺產繼承法律問題探析[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9.
[7]朱天玉.我國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9.
[8]韓若冰.虛擬財產繼承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9.
[9]柯娟.論虛擬財產的繼承[D].西安:西北大學,2018.
[10]賈友倩.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的法律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政法學院,2018.
[11]楊雪.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問題探析[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8.
[12]佟昱霖.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問題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8.
作者簡介:楊凱佳(1990—),男,漢族,山西長治人,長治醫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民商法。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