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龍
[摘要]如今,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廣播電臺已經衍生出網絡廣播、手機廣播等多元形式。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廣播電臺帶來新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對廣播電臺新聞采寫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本文對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臺受眾的變化,新聞采編內容發生的變化,以及廣播電臺如何滿足受眾需求實現新發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電臺;新聞采編;發展方向
隨著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資訊、滿足自身獲知需求的主要途徑。廣播電視也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衍生出了新的發展形式,如網絡廣播、手機廣播。新的廣播形式的出現給傳統廣播電臺新聞采編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挑戰。
一、廣播電臺收聽發生新變化
(一)受眾人群年輕化、高知化
與傳統廣播電臺受眾不同,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臺的受眾已經從中老年拓展為中青年,據媒體統計,廣播電臺目前擁有6.83億用戶,其中70、80、90年代出生的用戶正在成為廣播的主流用戶。另一方面,廣播受眾的文化層次也在不斷提高。據央視索福瑞(CSM)媒介研究收聽率調查數據現實,大學本科以上教育程度的人群占比漲幅明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受眾幾乎趨向整體。
(二)接收信息碎片化
網絡時代,信息越來越多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化,如此一來,可供人民群眾選擇的信息越來越多,另外人們的時間也因為工作生活節奏的變快也逐漸碎片化,為此,受眾呈現出更愿意有選擇性地接收最關鍵的信息的特點,他們更看重結果而忽視事件過程。尤其是當前廣播電臺,受眾更傾向于接受“隨時、隨地、隨身”的電臺廣播內容"。這就與以往傳統媒體時代,受眾在休息或者晚飯后打開廣播完整的聽取一段新聞或者一檔完整的節目變得大為不同。
(三)參與性和互動性更受青睞
新媒體時代,普通受眾的傳播權和話語權被進一步擴大,每個人都有可能也期待成為“意見領袖”發表自己的觀點。據調查顯示,受眾能參與其中發表觀點、反饋信息的廣播電臺更受歡迎。比如中央電臺鄉村之聲《致富青年幫》節目,憑借多渠道的互動一舉成為中國之聲自辦節目榜首,還成為進入今日頭條廣播電視媒體榜單前十名中唯一個廣播類欄目。為此,媒體營造的“媒介環境”已經被打破,這也對新聞采編帶來了新的挑戰。
二、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臺新聞采編發生新變化
(一)刪繁就簡,采編理念革新
傳統媒體環境下,具有競爭力和市場的作品通常是以內容翔實為特點向受眾將事情原委娓娓道來。但是新媒體環境競爭壓力增大,受眾的喜好發生變化,這兩年“小而美”的節目日益受到重視,快餐性資訊短音頻、“小板塊”等形式既遵循傳統廣播的伴隨性,又滿足了新媒體傳播的碎片化更快的抓住聽眾的耳朵,留住聽眾2。
(二)資源整合,采編方式多元
盡管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壓減了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新媒體內容的采編還是離不開傳統媒體的采編方法。傳統媒體憑借多年的經驗已經擁有一套完備的采編體系和采編方法,高度的嚴謹性和深刻性、權威感是新媒體還無法與之匹敵的。廣播電視新聞亦是如此,因此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要戒驕戒躁,在延續傳統的新聞采編方法的基礎上融入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將新聞采集編輯得更鮮活,如此新聞才能在具備嚴謹性和權威性的同時,更鮮活更具可讀性。另外與受眾互動也成為新聞來源之一。溫州交通廣播《1039笑友會》欄目的特色是節目主持人現場DJ打碟,以音樂為情景,與聽眾互動,讓聽眾參與其中將傳統的采訪形式轉化為談心、聊天和拉呱,在受眾講自己的新鮮事、奇葩事的同時不但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還拓展了新聞源,獲得了新聞素材。
(三)以人為本,采編內容更注重人性化
新媒體為普通受眾帶來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人人都有機會成為焦點甚至“意見領袖”,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記者營造的“媒介環境”。為此,在新聞采編的過程中,以受眾為主,采編人民群眾關心的、大家喜聞樂見的,能引起受眾共鳴,或者在社會上具有一定影響力,能推動社會發展的題材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例如,近幾年高空墜物成為社會焦點和熱點問
題,這類新聞不僅能夠引起人民群眾的關注而且能夠促進社會發展,2020年“兩會”通過的民法典將高空墜物正式納入法律條文做出明文規定,這類新聞就是具有價值的新聞采編。廣東羊城交通廣播打造的《大吉利車隊》是深受聽眾喜歡的一檔節目,觀其節目發展可以得知,這檔節目每天選取的素材采編的內容都是來自老百姓身邊的生活趣事或者是令人深惡痛絕的不良行徑,節目既有趣味性又有批判性,兼顧說理和娛樂。因此,以人為本來采編新聞才能在新媒體環境下留住受眾。
三、廣播電臺新聞采編滿足受眾需求應把握新方向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受眾發生的新變化,新聞采編面臨的新要求,都促使廣播記者做出改變以求得新發展。通過分析受眾變化和當前新聞采編的新要求,廣播電視新聞要想在高競爭的媒體市場中更好的發展,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一)尊重事實,采編內容要追求真相
新媒體時代,媒體的門檻變低,信息爆炸,網絡上充斥著的各種信息真假難辨,很多媒體為追求曝光度,將信息片段化,內容被割裂成碎片傳播,這不僅僅使新聞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而且容易出現斷章取義的弊端。作為“把關人”的新聞記者身上的職責更為嚴峻。這就要求廣播記者要具備高度的洞察力和行動力,切不能以蹭熱點、博眼球的形式東拼西湊,也不能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尤其是面對網絡上具有一定影響力和轟動性的新聞,一定要親自采編,嚴格把關,避免傳播不實消息,影響廣播電臺公信力。
(二)新聞采編要精準定位受眾需求
不管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媒體制勝的法寶永遠都是“內容為王”。因此,廣播電臺想要得到長足的發展還應從媒體的本質上入手。改變傳統媒體時代“我想讓受眾看見什么”的心態,做好市場調研,準確把握受眾需求,逐步向“受眾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轉變。當前廣播電臺的受眾趨向年輕化,因時而變是廣播電臺繼續興盛的必由之路。上海交通廣播的《歡樂早高峰》是再普通不過的路況播報類電臺,這檔節目的成功經驗十分值得借鑒。為使節目更受歡迎,2016年、2017年該節目兩次改版,在簡單的播報過程中融入了資訊、音樂、段子、互動游戲等環節,使得內容豐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互動環節實現了與受眾的交互反饋,使得新聞采編更具針對性,進一步滿足了受眾需求。
(三)新聞采編要另辟蹊徑做出特色
新媒體時代,一個事件發生后,幾乎在同一時間數十家媒體會報道該條新聞。如何避免千篇一律甚至是脫穎而出是當前需要解決的競爭問題。廣播電臺要發揮自身特色,發揮聲音傳播的感染力優勢,充分發揮聲音的表現力,傳播更具溫度、更具感染力的新聞內容。《財經第一線》是山東經濟廣播電臺打造的一檔節目,頗受歡迎,其原因主要在于該節目打造亮點環節一分鐘的“頭條解讀”,以情景劇的形式引出當前熱點話題,為枯燥的財經類新聞增添了趣味性,淺顯易懂,更接地氣。
(四)新聞采編要打造多平臺發布“共同體”
在新媒體環境下,媒介融合是必然趨勢,廣播電臺要發展就要變革。廣播電臺新聞采編要打破原有的采編模式,以開放、兼容、多元的理念采編新聞,內容要能夠滿足一次采集、多內容整合、多次生成、一鍵發布,多平臺發送,滿足文字、圖片、音頻的多形式呈現4。以無錫音樂廣播研發的全媒體播出欄目《悅談》為例,全媒體已經成為廣播電臺發展的必然趨勢。《悅談》一次采寫、多種編輯,分別通過音頻和視頻在無錫音樂廣播、無錫電視頻道以及新媒體平臺“智慧無錫”APP和視頻播放客戶端上線播出。
(五)新聞采編要塑造品牌
碎片化的時間已經使得受眾忠實度降低,只有有個性有吸引力的內容才能留住受眾。為此廣播電臺要結合自身的優勢將內容做優做精,以追求高品質和深度為著力點,打造品牌。濟南經濟廣播的《以案說法》是以法律咨詢服務為主的節目。現在該節目已經由最初的法律咨詢改編成一檔兼具專業性和新聞性的節目。該節目在接受咨詢的同時對咨詢人進行后續采訪,邀請相關部門介入,幫助咨詢人解決問題,該欄目組建的“909律師幫扶團隊”常年開展線上線下公益法律咨詢,每年為聽眾提供法律援助百起,隨之衍生的線下活動、圖書等更是為該節目做了大量宣傳,《以案說法》儼然已經成為具有專業性的品牌欄目。
結語
作為以伴隨式傳播為主,具有更快時效性的廣播電臺,具備著報紙、電視等不具備的優勢,同時也是當前新媒體環境下融合發展更具潛力的媒體形式。廣播電臺如何在兼顧權威性和嚴謹性的同時保證發展活力繼續作為主流媒體形式發展下去,融合和變革是必行路徑。這也意味著廣播電臺記者在新聞采編上還需要深度研究,下大力氣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不被時代所淘汰。
參考文獻:
[1]薛軍.新媒體時代新聞采寫的創新策略[J].傳媒論壇,2018,1(24):118.
[2]謝冰林.媒體融合時代報紙新聞采寫的轉型策略探討[J].傳播力研究,2019,3(09):123.
[3]王丹.廣播電臺記者的采訪與寫作素養探析[J].傳媒論壇,2018(01):54-55.
[4]南全峰.探析基層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的基本素質[J].新聞研究導刊,2017(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