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
[摘要]經濟社會和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應運而生。這給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媒體、報紙等傳統媒體如若不進行適當的轉型和升級,就難以將新媒體帶來的各項挑戰轉化成對自己有利的機遇。而電視新聞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主流,就要正視新媒體環境下的現實境遇,積極尋求創新,提高電視新聞采編水平和能力。本文重點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方向和創新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采編;要點與創新;策略分析
電視新聞是電視傳媒業的生產力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電視臺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比較有代表性。新聞采編工作直接影響了電視新聞的播放形式和播放質量。而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境對傳統電視新聞帶來的沖擊,.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也應該積極尋求創新,拓展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和水準,從而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公信力。
一、新媒體生態環境分析
對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的出現無疑是一道坎兒。新媒體主要以手機、平板、電腦和其他網絡設備為依托,通過互聯網傳播信息。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接觸到多種形式的新聞信息,相比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更具開放性、互動性和時效性。人們通過一臺設備,借助互聯網就可以隨時知曉社會,上發生的大小事情,并能夠在平臺上面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自己發布一些新聞信息。這也極大滿足了當代年輕人在接收信息方面的需求,使得新媒體一開始出現就有了大批的受眾。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電視媒體的主流地位受到了挑戰,人們也不再將電視媒體視為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途徑。從客觀上分析,傳統電視媒體只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對電視新聞采編工作進行一系列的創新和優化,多維度地滿足受眾的實際需求,才能促進電視新聞行業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二、新媒體環境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要點
(一)深入挖掘新聞素材,力求內容創新
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內容逐漸趨向多元化,涉及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更要保證電視新聞的活力,秉持重質不重量的原則,對具有高度新聞價值的素材進行深入挖掘,保證新聞內容真實、可靠的同時,還能追求內容上的創新。對現階段的電視新聞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后,不難發現,現階段的電視新聞不管是在語言上還是在內容上多缺乏創意,新聞報道的范圍也相對比較狹窄,這就很難使受眾產生觀看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在驅動。
(二)促進與新媒體的互動與融合
新媒體和電視這種傳統媒體是兩種不同時代的產物和媒體形式,兩者各有優勢。電視媒體的優勢在于權威、公信力強和可靠等;新媒體的優勢則在于具有較高的開放性、互動性和時效性。由此看來,新媒體是沒有辦法完全取代傳統媒體的,而電視媒體若想在此境遇下有一個良好的發展,也不能完全脫離于當前的大環境,而實現與新媒體的互動與融合就成了當前創新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要點。因此,電視新聞的采編工作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優勢,促進二者的融合與互動,擴展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實現新聞內容的創新。
三、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采編的創新思路分析
(一)提高電視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媒體是傳播我國政治思想的主要渠道,新時期弘揚時代精神、社會風貌等方面的宣傳都需要相關媒體的支持。電視節目的公信力越強,越能夠發揮出其對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由于當前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我國制定的法律法規在管理和制裁虛假新聞的力度不夠,有些媒體只為追求收視率和點擊率等,來不及核查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就直接上傳發布,導致受眾對媒體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媒體的輿論引導力量收效甚微。而若想尋求采編工作的創新,就勢必要重塑媒體的公信力,重點關注新聞節目的質量,利用優質的內容重新獲取大眾的信任,堅持做好節目,提高電視臺的核心競爭力。這對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而言是一項重任,在新聞素材的選取、節目策劃和電視新聞的評論等內容上也要耗費比以往更多的心血。我國先進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和社會問題等都可作為篩選新聞素材的立足點,除了要求新聞采編人員自身要具備一定的信息分析和能力甄選出高價值的新聞素材之外,也要對新聞事件的關鍵人物進行實地采訪,這也是為了查探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其次,在策劃方面,要重點關注一些具有強大社會輿論導向力的新聞內容,重新定位欄目的功能,在節目包裝和方案制定方面要重新進行考慮,盡量體現新聞報道的生動性,改變大眾對傳統媒體的古板印象,盡可能多地增加與觀眾的互動頻率,提高觀眾對節目的好感度。此外,對新聞內容的評論是新聞節目的點睛之筆,能夠充分發揮出節目的輿論引導功能,并能促使觀眾對新聞內容進行反思,編輯人員在語言的運用上要更加精準和敏銳,要能直擊人心。
(二)創新電視新聞編輯思路
目前,仍有很多從事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人認為自己的職責只是組織和傳播新聞,這無疑是一種落后的觀念。在當前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中,若想保證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能站穩腳跟,編輯人員必須革新陳舊的觀念,重新建立對電視新聞的認識,借助現代信息傳播方式,不斷挖掘高價值社會新聞,注重把握新聞線索,提高對信息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適當拓展編輯思路和視野,充分利用當前新聞中的盲點,豐富新聞內容。如2013年央視“新聞1+1"欄目的《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的管理》就對采訪方式進行了創新,使用了海采的方式,新聞播出后,社會上對這檔節目的評價非常高,引發社會熱議的同時,也促使社會人士對這一社會現象產生了更多的思考,以至于“中國式過馬路”的說法一直沿用到現在。
(三)重視電視新聞編排與策劃的創新
為了提高電視新聞的核心競爭力,新聞編輯人員還需要在電視新聞內容的策劃和編排上進行創新。同時,選擇不同的編輯和組合方式,借助多種手段賦予報道生命力,包括鏡頭特寫、資料注解、字幕設計等,從不同的角度向觀眾展示新聞內容。首先,從策劃著手,作為體現新聞特點的前提,特別是在重大節日、活動以及突發事件的報道上,更能體現出策劃的重要性,如2012年,我國“感動中國”節目,對社會上最美司機、最美孝子等人物和現象的一系列報道,由于節目的精心策劃,獲得了社會上的一致好評,由此看來,策劃也不失為對電視新聞采編進行創新的一個突破口。其次,新聞的編排就是新聞工作中比較核心的內容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聞報道的質量。若想提高編排的創新效果,就要確保編輯思路的創新性和播出方式的新穎,可以將背景和實地報道結合起來,從正反兩個角度去分析新聞內容,將新聞報道的立體感凸顯出來,向觀眾展示新聞信息的多元化;此外,需要保障新聞編排形式的生動性和內容的錯落性,可以在消息中加入短評,或者將同類的或是有內在聯系的新聞串聯著進行報道。也可以利用穿插的手法,體現出新聞報道的緊湊性和連續性,給觀眾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工作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做到與時俱進,在新聞報道的策劃、編排和編輯思路等方面積極尋求創新路徑,實行全面革新,以求電視新聞報道能夠更好地應對新媒體的沖擊,確保未來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明懿.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策略研究[J].傳媒論壇2019,2(19):41.
[2]溫智星探究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模式構建[J].傳媒論壇.2019,2(20):66+68.
[3]田萍.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J].西部廣播電視,2019(19):180-181.
[4]李海年.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技巧的探討[J].中國有線電視,2019(10):1128-1130.
[5]胡契.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創新電視新聞采編的策略分析[J].新聞前哨,201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