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素靜
閱讀教育敘事文章,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老師在面對突發事件時,采取了某種辦法,最初學生不太認可,但經過老師一番苦口婆心的說教,最終學生順從,老師歡喜。
有一位高中班主任記述,他上任之初,決定讓學生早到校5分鐘,起初學生不同意,但一番教育之后,所有的學生都認可了,并且力爭再早一點,有的甚至早到10分鐘。
另一位班主任記述了這樣一個案例,大意是某初中生上課看手機被發現了,最初還想隱瞞和辯解,但經過一番說服教育,學生最后心甘情愿地把手機交給了老師,并表示再也不帶手機進教室。
還有一位班主任記述:一個學生沒有參加班級晨跑,唯恐被老師識破。晨跑結束后,他故意洗把臉才進教室。但老師還是識破了他,后來,學生承認自己沒有晨跑……剛開始,學生并不認為跑步有什么好處,覺得還不如去打籃球。老師又是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最終讓這個學生心悅誠服地去跑步。
上述案例中,老師的做法都很藝術,事情的處理結果也讓老師滿意。老師能通過苦口婆心的說教讓學生改變以前的看法或做法,這確實不容易。但是,讀完文章,我還是有些疑惑:老師的所有決定都正確嗎?當學生不認可時,老師是否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決定?老師的決定被認可,是學生太容易順從,還是學生不認可老師就不罷休?
我們就以“老師說服學生早到校”為例。這所學校規定的到校時間是6:30,但這位老師初上任,想再抓緊一點,就把到校時間提前了5分鐘。我們暫且不說老師是否有權隨意變更到校時間,先看剛提出這個要求時學生的反應。老師在文章中記述:“剛開始的幾天,效果并不太理想。有一個女孩子小淼,總是在我規定到班時間的最后一分鐘踩點進教室。”顯然,小淼已經按照老師規定的時間到校了,但老師不滿意,找她詢問,小淼很無奈地說:“老師,我從上高中起就是按照學校的規定進教室的,現在早5分鐘,我真的很緊張。”還有一名男生,當他總是第21名到教室時(老師為了鼓勵學生早到校,特意規定前20名到教室的學生有獎勵),老師又和他談心,讓他爭取拿到獎勵。但這個孩子不屑地說:“老師,我覺得學習與學習效率有關,跟早來幾分鐘關系并不大。”
這兩名學生的表現至少能代表一部分學生的想法,他們的態度應該引起老師的反思:早到5分鐘真的有必要嗎?如果能針對這個問題征求一下學生的意見,和學生進行一場平等的談話,效果是否更好?高中生早已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有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生物鐘,早到5分鐘也許真的沒有必要。再者,如果學生問:學校有規定,老師憑什么擅自更改到校時間,這是否違反校規校紀?老師又該怎么回答?
然而,很多時候,老師沒有讓學生發表意見的意識,總是習慣于把自己的決定強加給學生。即使遇到個別學生質疑,老師也是盡全力說服,直到學生完全認可為止。
至于后兩個案例,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手機是雙刃劍,但一味回避并不能解決問題。而學生沒有跑步晨練,很可能是學生并不喜歡跑步,為什么晨練方式必須是跑步,不能是打籃球呢?
在這里,我并不是否定老師的決定,而是強調,老師做決定前能否征求一下學生的意見,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學會判斷和分析,這樣學生是否就會多一些思考,少一些盲從?
教育的目的是讓人更好地成為人,而不是成為聽話的機器。給學生一些參與的機會,給學生一些表達的機會,學生也可以堅持自己的看法,老師也可以改變自己的決定。這不是創新,而是教育的必要:因為教育的目的原本就不是為了讓學生順從。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市油田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