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要:在市場環境中,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容回避的,是每一個企業都必須直面的。但風險又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視,防范措施得當,就可以規避風險的侵害,減少風險,甚至將風險消滅于萌芽狀態。也正是由于風險的客觀存在、無法逃避和可防可控,風險控制問題構成了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成了企業經營管理鏈條上至關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在當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涉入深水區,企業間的市場爭奪戰也將變得更加劇烈,因而有效解決經營管理中的風險控制問題,對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增強、企業經濟價值的實現以及企業的穩步有序發展等都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經營管理;風險控制;要素;路徑;市場環境
一、企業經營管理中風險控制的重要性
通常情況下,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風險控制指的是企業管理當局為實現經營目標,通過運用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來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是將風險遏制在沒有發生的狀態,或是成功限定風險發生的范圍。當然,由于受到市場環境中風險存在普遍性和涵蓋范圍廣泛等影響,也有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對風險控制概念給出了一些不盡相同的解釋,但主要內涵基本上是一致的。關于風險控制的發展歷程,學術界的共性認識是,其起源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興起于20世紀初的美國,并在20世紀50年代發展成為較為成熟的系統理論。如今,風險控制已經成為管理學領域中的一門獨立學科。風險控制之于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能夠幫助企業作出正確的應對風險的決策。隨著商業競爭加劇,市場環境中各種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企業面臨的風險威脅越來越大,這種情形下,企業借助風險控制策略、措施可以實現對風險因素的有效分析和評估,從而作出正確的應對決策。
二是能夠幫助企業保護資產安全和完整。資產是企業生產經營的命脈,也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企業借助風險控制策略、措施可以及時向各部門發出風險預警信息,為各部門應對風險贏得時間,從而幫助企業保護資產安全和完整。
三是能夠幫助企業實現經營活動目標。風險具有潛在性,一般來說,企業在設定經營活動目標時,是無法預知風險的具體存在的,但企業借助風險控制策略、措施可以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提前作出預判,提前制訂應對方案,將其消滅于未然,從而為企業經營活動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保障。
四是能夠幫助企業提高經營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企業借助風險控制策略、措施可以對未來經營活動中風險發生的概率、時間、影響的波及范圍、危害程度的大小等進行科學預測,并據此對自身的經營決策作出及時的調整,從而使經營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得到提高。
五是能夠幫助企業實現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借助風險控制策略、措施可以對風險發出及時的預警,可以有效限制風險發生的范圍,可以將風險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可以幫助企業清除經濟建設道路上各種風險的侵擾,從而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護。
二、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中風險控制的關鍵要素
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各種風險無時無刻不在侵擾、威脅、破壞著企業正常的生產運營,給經營管理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但是不管風險的形成有多復雜、危害性有多大,只要企業管理者防范、應對風險的策略、措施得當,總是可以將風險對企業造成的侵擾、威脅、破壞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下和一定的范圍之內。從市場經濟運行環境和企業經營管理實踐兩個方面來看,企業要做好風險控制工作,關鍵要對準五個要素,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
第一,在內部環境方面,要求企業管理當局樹立風險防控意識,科學制定風險防控策略、措施和應對風險的應急預案,加大對風險危害性的宣傳,要讓全體員工都認識到風險給企業生產力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要在全體員工中培育共同抵御風險的大局觀念和責任擔當意識,要在企業內部打造全員參與的風險控制氛圍。
第二,在目標設定方面,要求企業管理當局在事項初期就設定好防控風險的目標值,尤其是對于潛在風險因素,比如應如何防范它的發生、應采取什么樣的預防措施以及應達到什么樣的防范效果等,企業都要預先設定好目標值,然后責令各個部門嚴格按照設定好的目標值落實策略、執行方案,并對落實和執行過程進行全面檢查,以保證設定目標值順利實現。
第三,在風險識別方面,要求企業管理當局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對經營管理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各種風險和尚在潛滋暗長的不明風險進行系統性歸類和性質上的辨識,以方便日后應對時有的放矢。風險識別是企業管理當局進行風險防控的第一步,風險識別不是進行一次就能收到識別效果的,應將它貫穿于經營管理的全過程。
第四,在風險評估方面,要求企業管理當局對經營管理過程中所面臨的威脅、存在的弱點、造成的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發生風險的各種可能性進行評估,評估既可以是事后評估,也可以是事中評估和事前評估,企業管理當局通過評估可以實現對風險影響程度和影響范圍的量化測評,從而為防控風險提供依據。風險評估對象既要包含固有風險,也要包含剩余風險。
第五,在風險應對方面,要求企業管理當局在分析風險發生可能性和風險影響程度的基礎上、在權衡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在認清風險類型和性質之后,科學制訂出回避、承受、降低或是分擔風險的防范計劃。企業管理當局在制訂風險防范計劃時,要重點考量四個關鍵要素,即風險的可規避性、風險的可轉移性、風險的可緩解性和風險的可接受性。同時,企業管理當局在制訂風險防范計劃時還要保證風險容限、風險容量與風險相適應。
三、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中風險控制的路徑
(一)重視對風險初始信息的收集
收集風險初始信息,是企業管理當局做好風險控制的首要條件。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風險種類眾多,影響范圍、影響程度各不相同,企業管理當局只有做好對初始信息的全面收集工作,方能為日后有效防控風險奠定信息基礎。一是企業管理當局應將風險初始信息收集工作常態化,以保證信息收集的時效性;二是企業管理當局應建立風險初始信息收集交互平臺,提高風險初始信息收集的全面性;三是企業管理當局應將風險初始信息收集貫穿于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保持風險信息收集的連貫性。
(二)制定分散性的風險控制措施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博弈中,對經營管理中面臨的風險作分散化處理不失為企業管理當局在面對壓力時求全自保的一個良策,其中的道理很簡單,那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在具體的風險防控工作中,企業管理當局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對風險進行分散處理,一是可以通過增加風險單位的個數減低風險損失的波動性,進而減少應對風險損失所需的預備金總額;二是可以通過開展多種經營方式降低風險集中發生的可能性,分散風險發生的時間和途徑,進而減輕風險對某一經濟事項的集中危害程度。
(三)適時適度地組織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不是嫁禍于人,而是在法律許可范圍內進行的。風險轉移在商業交易中比較常見,在國際上也獲得了認可。企業管理當局通過風險轉移可以降低自身在經營管理中面臨的風險指數,但其也要為此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在目前商業交易中,比較常用的風險轉移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合同轉移法,二是保險轉移法。合同轉移法指的是企業管理當局通過簽訂包含連帶風險在內的合同而將風險轉移給對方承擔;保險轉移法指的是企業管理當局通過投保把風險全部或部分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
(四)建立風險預警信息化系統
做好風險防控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在風險發生之后如何應對(在風險發生之后進行應對是不得已而為之,是亡羊補牢),而是在風險發生之前就要有所準備、有所防范。如果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將風險消滅于未然,當然是再好不過。為此,企業管理當局有必要建立一套現代化風險預警機制。而計算機信息通信領域的飛速發展為此奠定了較好的技術基礎。一是企業管理當局可以利用計算機通信技術設置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及其值域和臨界點,以此實現對風險因素的迅速捕捉,并為應對風險贏得緩沖時間;二是企業管理當局可以利用計算機通信技術強化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提高各部門對風險信息的交互和反饋效率,進而為全員參與風險防控創造有利條件。
當然,企業管理當局要強化風險控制效能、全面提高風險控制水平,除要做好上述四個方面的工作外,加強對員工的職業技能和素質培訓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無論風險控制策略如何科學、風險控制措施如何先進,終歸還是需要由人也就是企業員工來完成。
參考文獻:
[1]李明海.關于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外企業家,2018(10):169-170.
[2]陳小軍.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整合框架的探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16):30-31.
[3]雷蓓.企業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機制分析與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18(8):92-93.
[4]王強.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與內部控制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2(11):128-129,134.
[5]高鵬.淺談企業管理中面臨的風險問題和風險控制措施[J].時代經貿,2020(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