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珊
摘要:主體間性為高校學生管理提供了新的哲學范式和方法論。從理論適切到實踐訴求兩個方面,指出了高校學生管理引入主體間性理論的重要意義,分析了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高校學生管理改革過程中需要關注和警惕的問題,提出了高校學生管理改革的路徑,著重從師生主體間交往關系的確立和學生管理改革的實踐機制兩個大方面進行改革,從而實現高校學生管理的科學化、人本化、生活化回歸。
關鍵詞:主體間性;高校學生管理;改革路徑
雅思貝爾斯將教育定義為“人與人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高校學生管理是高校人才教育培養的保障系統,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高校學生管理人文性缺失的弊端日益顯現,其根源在于主體間交往的缺失和工具理性的盛行。高校學生管理必須以主體間性為價值導向,從觀念、制度和管理方式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實現高校學生管理的人本化、生活化回歸。
一、主體間性理論導向下高校學生管理改革的理論依據與現實訴求
(一)主體間性指導高校學生管理改革的理論適切:主體間的交往范式
主體間性一詞最早由現象學大師胡塞爾在《笛卡爾的沉思》中提出,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間的關系問題。胡塞爾認為世界是我的也是你的,自我與他我通過擁有共同的世界而形成一個共同體,在他看來,主體性意味著自我,主體間性意味著自我共同體(我們)。當代西方哲學試圖對以主客取向的主體性進行糾偏,以主體間性全面置換主體性,從而還原主體間的交往的本質。主體間性理論在發展中不斷豐富,表現在認識論、存在論、實踐論等諸多方面。馬克思把主體間性建立在交往實踐的基礎上,認為人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不是單一主體對客體的活動,而是多個主體間的聯合活動。馬克思實踐論意義上的主體間性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踐性。主體間性是生成于交往的實踐之中的,實踐活動中蘊含了生活世界,馬克思突出了“客體”的底色,避免了主體間的交往走向了交往的唯心主義;二是平等性。主體間性的主旨意蘊中突出交往雙方的平等性,具體體現為交往雙方具有獨立的人格、均等的話語機會和真正落地的民主;三是交互主體性。主體間性語境下的主體是共在的狀態,在實質的層面有效避免了主體的輪換性和偶然性,使交往雙方獲得了作為主體存在的必然性,實現了共同主體化。
高校學生管理正是教育者主體與受教育者主體之間的特殊的交往實踐活動,主體間性理論解鎖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該如何相處,也試圖將異化的師生關系還原成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對高校學生管理有著特殊的作用和意義。
(二)高校學生管理引入主體間性理論的實踐訴求:對高校學生管理的人本性、科學性、生活性回歸產生優勢驅力
高校學生管理價值取向存在“單向度”,是對以科學化的教育原則的違背。在學生管理實踐中,過分強調指導學生對外部知識世界的占有、對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的習得,忽視其內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上呈現“單向度”特點。這種外在式的主體性教育缺乏對學生主體的內在剖析和探索,缺少對學生主體關注。以主體間性為指導的高校學生管理,是受教育者個性豐富、潛能彰顯的成長過程,關注受教育者的個性化生命存在,受教育者在關愛與尊重中收獲成長,實現實踐能力的提升。
高校學生管理方法呈現“非人性”,是對教育的人本性原則的疏離。高校學生管理在實施過程中過分強調以整齊劃一的管理模式來完成預成性的教育目標,期望通過硬性填鴨式“傳授”,使受教育管理者在被動“接受”習得政治素養、養成道德品質,以強制為主要手段的管理制度以及評價標準模式化的管理制度來實現對學生的約束。主體間性強調在共同的實踐客體基礎上,教育者主體與受教育者主體之間平等的交往實踐活動,拒絕“話語霸權”,二者是和諧存在的共同體,并基于共同的實踐客體,達到教育管理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高校學生管理內容的“片面化”,不利于生活性教育的實現。生活即教育,教育管理面對的是有血有肉的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最終服務于立德樹人的偉大目標,教育管理的內容則應體現綜合性、現實性、生活性、實踐性。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忽視了培養受教育者的各種交往品質、社會責任和批判精神。主體間性為主導的高校學生管理,倡導在實踐基礎上的生活性教育,以德智體美勞為培養目標,改變以往脫離生產、脫離生活、脫離自然的現狀,實現教育管理的生活化回歸,培養具有自然情感、社會情感的人格健全的人。
二、主體間性理論導向下高校學生管理改革面臨的問題
(一)忽視對主體間性哲學理論的內涵剖析
主體間性哲學解決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問題,在高校學生管理改革當中,要從單子式的主體性轉向主體間性,從對待物的“主體—客體”模式轉向對待人的“主體—主體”模式。但如果教師對主體間性哲學的理解停留在表層的感知,具體到學生主體地位落實問題時僅停留于言語的交往間,存在重形式而輕內容傾向,就無法體現主體間性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價值,也不能實現高校學生管理向人本、科學和生活管理的轉變。
(二)教育者的心理困頓與偏差
在師生的交往過程中,教師并不能完全放棄權威地位,與學生之間的民主交往也或多或少流于形式。作為教師,將交往中存在的問題、障礙、壓力掌控在合理區間,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主體間性交往。
(三)受教育者對主體間性理解的錯位
隨著后喻文化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信息渠道愈來愈多樣化、學生個性不斷彰顯,導致在實際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學生常以“話語機會均等”“人格平等”等此類主體間性理解的偏差來抵制高校教育的合理秩序,過分強調其自身的主體地位,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阻礙。
三、主體間性理論導向下高校學生管理改革的路徑探索
(一)內在機理:改善師生關系
1、培養師生對主體間性內涵的正確認知和把握。師生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主體,為實現師生間真正的主體間性交往,要明確的是大學生在交往中的主體性是主體間性的追求,同時,師生之間在主體間性語境下的主體地位的平等性也是差異化的平等性。培養師生對主體間性的正確認識,是建立主體間性交往關系的基礎。首先,教師作為管理工作主體,應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己任,以學生的需要為基點開展管理工作,要合理規避舊的管理模式帶來的不良影響,克服管理中的形式化民主。其次,大學生作為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主體,一方面,要正確看待師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平等關系;另一方面,要了解自身需求,具有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及時配合高校做好學生管理機制的建立健全,真正實現自身的主體地位。
2、構建師生主體間性交往關系。一是創新交往模式。在傳統的交往模式中,師生雖然每天都在發生著“交往”,但交往關系仍存在實質性缺失,如老師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沒有放下自身的優越感,學生在與老師的溝通中存在表面的迎合。那么改善師生關系,就要從創新師生交往模式著手,比如引入咨詢發展交往模式、心理契約交往模式。二是拓寬交往空間。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使得師生交流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微博、QQ、微信等線上載體層出不窮,極大拓寬了師生交流的空間,作為信息技術成果的共享者,教師要合理利用線上載體開展教育管理工作,充分了解學生的語言習慣和行為方式,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引導;與此同時,師生面對面的交流互動仍然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式,在面對面的互動中,教師可以通過眼神、動作等肢體語言增強教育效果,并且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調整策略,開展更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同時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可以靈活把握場合氛圍、話語時機,與學生更貼近地交流,成為一個有溫度的教育者。
(二)實踐機制:管理中介的人本化、科學化、生活化回歸
1、教育管理組織結構的科學化建設。“科層化的組織機構將學生淹沒在‘控制和‘規訓的生活中”,高校要實現對學生人格、知識、能力的培育由“塑造”向“生成”的轉化,可以從機構服務的項目化運作和機構的扁平化設計兩個方面人手。項目化運作具體是指高校將學生服務管理的內容以項目化的方式進行,以或長或短的周期實現項目的目標,通過項目申報、答辯,挑選出最優方案,以最貼近學生需要和實際的項目來達到教育管理的效果;組織機構的扁平化設計是指以學生管理服務部門層級數的精簡和一級服務中心數量的擴增為特點的改革思路,一個學生主管部門下設一個服務中心,服務中心直接對接學生,減少手續、精簡流程,幫助學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中實現主體地位。
2、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本化改革。制度改革重點體現在讓制度體現“合理性”、帶上“人情味”、變得“有溫度”。制度內容設計上,增設和完善學生權益保護制度內容,如學生申訴制度,目前一般高校都設有學生申訴制度,但存在受理范圍窄、申訴委員會人員產生機制和定位模糊等問題,高校可以在組織、程序和權限方面進行創新和調整。可設立學生法律咨詢服務部、法律援助站、學生維權部等輔助部門,引導學生正確爭取合法權益,實現學生的主體化回歸;在制度的設計立場上,要突出服務學生、教育學生和引導學生的宗旨,讓學生感受到自由和民主。
3、教育管理的生活化回歸。首先,對學生素質的評價標準上忌脫離生活和實際,忌過度理想化和理論化。高校教育管理目標以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為基礎,基于廣大學生實際,制定大部分人通過努力能夠實現的目標,同時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承認個體的差異性和階段性,建設具有層次性、多維度、遞進式的目標體系,拒絕“一刀切”;其次,要豐富教育管理內容,結合學生發展特點和成長成才的現實需求,讓教育內容跟上潮流、貼近學生、保持鮮活力。
(責任編輯 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