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土
【摘要】歷史學科素核養心如何落地?本文聚焦“人”的因素,涵育唯物史觀;遵循“有序”原則,培育時空觀;理性辨析史料,培養實證素養;多元評價歷史,提升解釋能力;落實人文目標,培養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加以探究。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 ? 有效路徑 ?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8-126-01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對一線教師來說,就是探究如何讓核心素養目標有效落地。
一、聚焦“人”的因素,涵育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科學的歷史觀方法論。基本觀點是揭示人類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民群眾與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等。根據課標要求唯物史觀是諸素養達成的理論保證,在歷史學習探究中處于指導地位。
如何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我們認為應將眼光聚焦到歷史進程中最活躍的要素——“人”,引導學生親近歷史中的“人”,并從“人”的實踐活動來考擦歷史的動因,則學生不僅可以觸摸到人性溫情的歷史,而且可以涵育學生的唯物史觀。
如在《辛亥革命》一課的革命背景分析中如果學生僅僅根據教材的表述會狹隘地認為辛亥革命之所以爆發僅僅是革命派的推動,但實際上辛亥革命的爆發是多種歷史因素合力的結果。學生我們在課堂上從五個方面的“人”的活動。一是革命黨人舉行的廣州黃花崗起義的推動;二是武漢當地革命黨人的活動如文學社、共進會等組織的活動;三是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的企業家訴求;四是作為統治者清政府的系列政策如 “清末新政”、“鎮壓保路運動”等材料;五是人民群眾的起義活動如1910年發生的長沙槍米風潮等;通過聚焦“人”活動,揭示現象背后的本質,讓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多種因素導致的一種歷史必然,涵育學生唯物史觀。
二、遵循“有序”原則,培育時空觀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意識和思維方式.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空框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
培育時空觀必須遵循“有序”原則,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維”依據時空的秩序,梳理事實,建立人事之間的因果聯系。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如采用左史右圖法、時間軸、圖表法、列表法等多種方法的運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如采用時間軸就能把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經濟從無序向有序發展的歷程,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起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三、理性辨析史料,培養實證素養
新課標中之指出:“史料實證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史料實證作為一種最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素養,課標還專門設置了一門選修課程《史料研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
如何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可以從三個方面路徑入手:一是幫助學生區分史料,史料一般分為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一般而言,直接史料往往具有更大的證史價值。
二是幫助學生解讀史料。解讀史料是“史料實證”蘊含的關鍵能力,要求準確提取關鍵信息和核心價值,并對所提取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表達。做到“有一份證據說一份話”。
三是幫助學生推演史料,重現真實的歷史,讓學生更好理解歷史。實證意識的培養重要路徑是立足于史料的解讀,借助史料,通過合理的分析推論,得出觀點,通過典型史料推理分析,才能培養學生科學的實證意識。
四、多元評價歷史,提升解釋能力
歷史解釋要求培養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歷史解釋的能力落地的路徑有二:
一是要學生真正參與解釋。要以基礎知識為出發點,選取少而精且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史料,簡潔又有思維含量,能夠讓學生真正參與對史料的理解和問題的思考。如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長期執行的一項政策,通過上述訓練分析,學生在回答康熙帝“念生民之本,以衣食為天”的治國原則時不但能回答重農抑商的政策,而且能講出這一政策在當時對于“家國天下”的積極意義。
二是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筆者認為辨析能力——科學地分析歷史、正確地對待歷史和運用歷史的能力是辨析能力是歷史解釋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缺乏辨證思維能力,就不可能厘清歷史的脈絡、提升思維的深度。
五、落實人文目標,培養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人文價值追求目標,課標明確指出歷史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應從兩個維度落實家國情懷的目標:
一是讓學生在了解和認識中華文明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基礎上形成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反思歷史,關照現實基礎上形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通過新文化運動的學習激發青年向上力量,強調青年的責任;借助抗戰學習的素材:抗日將領在一次戰役時寫給妻子的書信,弘揚了同仇敵愾和視死如歸的抗戰精神等。
二是培養國際意識,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如今世界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家國情懷一方面要讓學生形成對祖國和民族的認同,另一方面也增強世界意識,拓寬國際視野。如《世界經濟全球化》一課中認識人類在密切聯系同時,面臨中著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糧食危機、種族沖突、恐怖襲擊等種種問題,需要人類共同破解,從而增強歷史使命感,涵養家國情懷。
“真正的學習活動就在于把握和領悟知識本身的意義,并能把它們轉化自身的能量——智慧”。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中充滿激情地呼吁:課堂應被看做師生人身中一段主要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只有師生在課堂教學中逐步理解這一點,才能然讓歷史核心素養鏗鏘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