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來文言文都是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但是,古文是我國的文化瑰寶,里面蘊藏著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和智慧,我們必須迎難而上。而我們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主要存在“重文言輕文化”“脫離文言空談文化拉不動”等問題。文章針對其中的問題作了相關嘗試,以期能夠順應教育事業的客觀要求與發展,為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進一步優化做出貢獻。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教學;嘗試
一直以來,文言文都是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文言文本身的原因:它離學生有點遠,寫的是古代的人和事,用的是現在生活很少用到的文言詞語寫作。第二,學生的問題,學生因缺乏文史知識和文言知識讀不懂課文而在文言文門前卻步。但是,古文是我國的文化瑰寶,里邊蘊藏著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和智慧,我們必須迎難而上。
而課標里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統籌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里面。“旨在引導學生通過中華傳統花紋經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但我們目前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主要存在下列問題:第一,重文言輕內容;忽略了文言文本身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課堂就是理解字詞和淺顯解讀。在學生看來,學習文言文就是抄筆記,無聊透頂。第二,脫離文言分析內容,沒有基于理解文意的解讀都是一言堂,因為學生沒讀懂,教師怎么拉也拉不動。說到這,也許會有老師會反駁,如果落實好字詞后再深入解讀,教材的課文那么長,課時不夠用啊!是的,如果每篇文言文都串講字詞,并在課堂上把知識點歸類整理,解決好字詞后還要將該古文的內容脈絡、表達技法、精神內涵、文化價值等等都說清楚并落實好,那樣的話,課時的確是不夠的。但是,我們又不是只有一篇文言文,為何要將一切東西都壓在一篇文章上?不是還有很多文言文嗎?這是對單元知識能力甚至是整個文言文閱讀教學缺乏規劃的表現。
一、 目標先行,有的放矢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沒有目標的嘗試是空頭亂撞。教師要先理清文言文閱讀教學該教什么。根據學科標準和學科核心素養要求,文言文教學應該體現文言文的“一體四面”,即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文言主要表現在詞匯和語法(即解決文言字詞和句式等文言基礎)。文章,是指其功能,文言文承擔著在“載道”“言志”的責任,學習文言文應理解寄寓在文言間的情感和道理。文學是指其表現形式,重點是研習謀篇布局的章法和體會煉字煉句的藝術。文化就是指蘊含文中的民族的東西,包括民族的語言,傳統思維方式,記載的文史文化常識,古代賢士的情意與思想等等。
二、 選好教材,而后定教
文言文閱讀教學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課文教材的選擇,選好了教材,才能進一步確定具體教什么,教材一般分基本篇目和拓展篇目。
(一)基本篇目
基本篇目怎么選?選經典的,知識點全,文化內涵豐富深刻的。哪里有?教材啊!經過這么多人思考篩選的教材不用,而去別處尋找,無異于挖井挖剩最后一鏟卻投向另一處挖。當然,也不是說每篇課文都可以。這就要結合教師的個人愛好和經驗來選擇。而拓展篇目可以選擇與基本篇目相關的文章,可以是內容相關,同一人物,或同一主題;也可以是技法相關體裁相關,依據基本篇目的特色來定。
確定了內容接下來就是如何教學的問題了,可以將之分為字詞課、文意分析課、拓展閱讀課、群文閱讀課、知識歸納課等,不同的篇目可以選擇不同的課型組合。
如基本篇目中的《項脊軒志》,它短小,字詞不復雜,注釋夠清楚詳細。又如《荊軻刺秦王》也是不長的文章,注釋一樣詳細。但“項”文的特點是以情動人,于細小處顯深情。而“荊”文情節跌宕起伏,作者善于利用長短句和環境氛圍來營造氣氛,推動情節的發展,引人入勝。所以這兩篇文章,都只需要兩節課就夠了,第一節課讓學生讀熟,梳理字詞,教師再補充必須的文言知識。第二節課主要針對文章特色,巧設任務,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分析探究。如《項脊軒志》可以這樣創設“在文中選取你感受最深的小事,談談它是怎樣表達作者情感的,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內涵。”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到細節小事,再分析作者情感和相關技法。
下面說說怎樣確定文章需要補充什么(下面以《項脊軒志》為例):
1. 對課文進行教學解讀,確定文本的要緊處、關鍵點
高于學生原有水平(學習經驗,包括生活經驗、語文經驗)的地方,也就是學生理解和欣賞的盲點,就是這篇課文最要緊處。
(1)初讀課文,結合助讀材料,對課文教學要點有一個整體把握。
老師用好自己的專業素養與敏感度,在獨立閱讀過程中發現、發掘教學著眼點。同時,離不開教學資源的輔助(借助歷代解讀成果和當代解讀意見)
(2)細讀課文,從文本的具體段落、語句中確定文本要緊處,解讀的關鍵點。(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3)區分不同類型的文言現象,確定“同中有異”的常用字詞,特殊語句為教學重點。
①難點難句。(理解上有難度,文中出現較少,有注釋的,無須講解。如“迨諸父異爨”)
②同中有異,課文中已有注釋的是關鍵,應抓住時機予以提醒指導。如“凡再變矣”的“凡”和“再”,“而母立于茲”的“而”,“大母過余曰”的“過”等等。
③同中有異的課文未作注釋的(學生理解上有困難,需調用知識儲備的)應成為教學設計重點關注的對象。特別是重復出現的,詞義不同的。需引導學生加以特別的關注,并作歸納整理,加以積累。如“歸”和“歸寧”“勝”“時至軒中”的“時”等等。
2. 把握學生閱讀該課文的學習經驗狀況,確定同化、順應的策略。
(1)把握學生的學習經驗狀況(生活經驗狀況和語文經驗狀況)可以列舉學生學過的文言句子,用舊知識帶動新知識的學習。
(2)確定同化、順應的策略。這要求教師準備好相關的知識內容,梳理該詞句的“前世今生”。
以上的幾種類型都是要求老師對其進行補充強調的。
(二)拓展閱讀
新課程標準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教材是不限于課本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體驗和學生的興趣選擇古文來進行教學。當然,這必須在課程理念目標的指導下進行。也要兼顧知識點的全面和各種能力的提升,并對其進行教學規劃。讓學生樂學,教師也樂教。如《項脊軒志》如果要拓展,可以拓展有相關細節的古詩詞,(如送友出使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如深秋修書時“行人臨行又開封”;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又如“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也可以擴展歸有光自己的另一名作《寒花葬志》。
還有一類型的文章,它是非常適合拓展成群文閱讀的。如《鴻門宴》這篇文章,我們可以以項羽為主角,進行群文閱讀設計。可以結合《項羽本紀》,可以結合成語故事《力能扛鼎與取而代之》《破釜沉舟》《沐猴而冠》《婦人之仁》《一決雌雄》《四面楚歌與江東父老》和詩歌《題烏江亭》《夏日絕句》來讓學生多方面了解項羽,甚至可以節選《史記·高祖本紀》中有提到項羽的地方來進行閱讀比較,全方位認識和評價項羽其人,掌握一分為二地有依據地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培養相應的能力。《鴻門宴》根據設計目的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設計,如果想讓學生通過這次閱讀教學了解古人通過人物語言、行動展現人物個性特點的寫作方法。那么,我們可以選擇《燭之武退秦師》和《廉頗藺相如列傳》等文章讓學生開展群文閱讀并讓其從人物語言、行為的角度對人物進行分析,進而總結相關寫作技法。教師要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能力水平來確定群文閱讀的方向,可以由基本閱讀帶動拓展閱讀。
三、 先學后教,科學有效
我們老師常常感嘆文言文不夠課時啊,拉不動啊!串講太悶太累,不串講怕學生基礎不扎實。這都要求我們要徹底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不能老把學生定位在被動地位。為什么是你講呢?為什么是老師教呢?不是學生學呢?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難題癥結點在學生身上,那么我們就要從學生身上入手,這就涉及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先學后教原則。
先學后教即學生學習在前,教師的教學在后。先學強調的是學生要擺脫對教師的依賴,獨立地開展閱讀,自行解決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教學是對學生獨立學習的深化、拓展和提升。
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習得更應該是這樣,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字詞,或借助字詞讀懂文章的大意。雖然由于個體差異出來的效果會不一樣,但這種差異是課堂后教和合作學習的寶貴資源,若還停留在老師一味地講,就會出現同一字詞出現在課外就不會的問題,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道理誰都懂。但是該怎么做呢?完全放開,讓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是最好的。但是若學生仍未形成習慣,教師的引導就很重要。這就要求老師在學生學前對教材有充分的了解。設計一到兩個問題或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完成。如教《鴻門宴》一課時,我就讓學生閱讀完后畫出文中人物關系圖并標出其性格特點。從課堂展示中看到,學生是能理解該文大意的。我再在課堂上對一些相應的知識點進行適當點撥就行。因為點在關鍵處,學生也很認真,印象自然深刻。
四、 無須全面覆蓋,關鍵要有亮點
文言文教學真的不用什么都講清楚,該放的就放。文言知識不在多,點到為止,忌諱讓學生抄到厭煩。文章分析不在全,亮點講透即可。每篇文言文都有其閃光的地方,教師若能根據自己閱讀的體驗,抓住文言文的趣點來引導學生深入感受文章的魅力,相信我們的學生會越來越喜歡文言文的。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5):4-9.
[3]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2):150-159.
作者簡介:康淑芳,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