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開展初中地理學科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有必要與課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進行充分的結合,促使學生對地理課程進行探索和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不斷提升,進而促使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夠得到提高。根據既往教學經驗以及相關的學科理論知識,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地忽視人文素養培養的情況,所以在文章中,將主要對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培養途徑進行探析,希望能夠為初中地理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人文素養;培養途徑
一、 引言
所謂“人文素養”,也就是在人類歷史當中出現并遺留的、優秀的文化遺產,通過知識的傳遞以及環境的熏陶,其能夠逐漸內化成為人的氣質、修養、情感、品德等,能夠對個體的整體素質起到全面且重要的影響作用。一般來說,主要包括“人文精神修養”和“人文知識修養”兩個方面。至今為止,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取得燦爛的成就,主要原因就在于人類能夠對生活進行不斷地思考和探尋。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地理學科具有顯著的豐富性和廣泛性特點,并且能夠從更加獨特的視角出發,對自然、人文、社會等進行描述,使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得到了有機的統一,所以作為初中地理教師,在日常開展教學活動及研究工作的過程中,應積極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的輸入,使學生能夠不斷獲得人文知識的熏陶,并逐漸提升其自身的人文素養,進而實現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
二、 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素養進行培養的意義
(一)對地理學科特點的根本要求進行滿足
地理學科的內容十分豐富,并且具有文理兼備的特點,且其中除地理常識以外,還能夠涉及文學、數學、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由此可見,作為學生對地理學科入門的階段,初中地理需要推動學生逐漸對人文知識進行接觸和了解,進而促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提升。所以,初中地理可謂是對學生人文素養進行培養的重要基礎。
(二)對地理學科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進行滿足
根據新課標中的內容,初中階段的地理課程必須有效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好奇心,同時顯著提升學生對地理學科進行學習的興趣,從而能夠逐步養成對地理進行科學審美的習慣。所以,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工作面臨著更多更高的要求,當前開展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在于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情趣進行培養,以能夠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
(三)地理學科教學方式的具體體現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給予學生科學合理的指點和引導,而并非無時無刻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在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討論、分析、總結的過程之中,教師應該引導其對各項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進行探索,并鼓勵學生采用科學的態度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項事物,以促使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能夠得到提升。
三、 地理學科中人文素養教育的內容
初中地理學科之中的人文素養,主要在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充分體現,并且通過對地理環境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更加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總體上來看,在初中地理教學之中,人文素養的教育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自然進行尊重
對自然進行尊重的最佳表現,即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也是初中地理學科中人文素養的重要內核。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類僅注重對自身的需求進行不斷滿足,而忽視了環境在此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所以,在對自然環境所提供的基礎條件進行應用的過程中,人類必須對自然的規律進行順應,積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能夠給予環境充分的尊重。
(二)自然資源與環境
“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要求人類在對自然資源進行采集和應用的過程中,不僅應該對自然資源予以重視,還應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在時間和空間兩項條件均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大部分資源的數量都是有限的,若無節制地對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并浪費,必然逐漸導致資源枯竭的情況出現。所以,對自然資源進行應用以及開發,均應實施科學合理的規劃,以能夠對自然資源進行高效且節約的應用,從而實現自然資源應用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是自然環境的產物,人類的活動能夠對自然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并且隨之出現的環境效應,能夠于人類后續的生存和發展進行反饋,所以,對“人與自然協調相處”進行強調,也是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強化人文素養的主要內容之一。
(三)人口因素
當前我國社會受到關注最為廣泛的三個熱點問題即為“人口”“資源”以及“環境”。在人類與地理的關系之中,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在于“人口”,環境問題以及資源問題的出現和持續,其根源均在于人口問題的存在。人口在數量、分布以及年齡結構等各方面均能夠不斷發生變化,并能夠引起資源、經濟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的變化,且均屬于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以上各問題的理解,學生能夠逐漸對人類與地理之間的關系具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四)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均具有不同的發展方式,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特點。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文化能夠呈現出十分顯著的多元化特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民的發展也就越來越多樣化,對不同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習慣進行尊重,同樣屬于人文素養的體現。
四、 初中地理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
地理這一門學科涉及的知識點十分廣泛,對初中地理進行有效的學習,有利于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并且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培養,有利于幫助學生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資源觀以及環境觀等觀念進行正確的樹立。總體上來看,在開展初中地理學科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培養的途徑,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地理學科在人文素養方面所具有的優勢進行充分發揮
初中地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能夠意識到,相對于其他各學科來說,在人文素養以及科學素養方面,地理學課均具有更加良好的優勢。例如對“降水分布”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將南北方的居住方式作為對比進行舉例,南方的房屋形式多為尖頂,北方的房屋形式多為平頂,并以此為基礎將降水分布的概念引出;對“文化差異”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將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作為對比進行舉例,南方人一般食用大米,愛喝湯,北方多食用面食……教師可以采用播放PPT、組織師生交流以及生生分享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對不同地區的風俗和趣事進行了解,引導學生對多樣化的文化進行尊重,并能夠逐漸意識到,世界是一個整體,各部分之間都具有密切的關聯性,從而能夠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進行培養。在對自然地理知識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應將教學活動的重點落實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上,促使學生能夠樹立起正確的資源觀以及環境觀,并實現文化素養潛移默化的提升。
(二)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配置
一直以來,在我國開展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時常被忽視,其在教學中能夠占據的比重也相對較小,所以在日后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涉及環境和資源兩方面的教學當中,應該強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僅應促使學生對資源以及環境的相關知識進行掌握,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實現學生“節約資源、保障環境”意識的樹立。從地理美學的教學來看,學生在對地理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學習如何對美進行欣賞,并從中對地理規律進行分析,例如在對《森林的保護與開發》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熱帶雨林的危機”這一部分內容中即可包含近代與現代世界各地由過度砍伐所導致的氣候變化、動物滅絕、生態失調等多種情況的出現和不斷加劇,導致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生態災難。根據這一情況,人與自然之間的關聯性得到了生動的揭示,促使學生意識到,肆意對自然環境進行破壞,就是在摧毀自己的家園,人類與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屬于一個“生命共同體”,所以只有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才能夠得到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能夠實現學生正確的世界觀、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在潛移默化之中的樹立,并能夠促使學生的全球合作觀念得到強化,使學生逐漸成為一個尊重規律、敬畏生命、熱愛自然、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人。
(三)對地理教師的人文素養進行培養
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培養工作需要由教師進行落實,所以有必要首先幫助教師對培養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進行充分感受,也就需要促使教師數年以來傳統、陳舊的教學觀念得以轉變,從而建立起具有新理念和高素質的初中地理學課教師團隊。在開展日常工作的過程中,學校方面應積極強化針對初中地理教師的培訓工作,促使教師的專業素質能夠得到不斷完善,同時加強教師關于經濟學、歷史學以及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學習,以提升教師對人文地理的講授能力。
五、 結語
人文與科學的有機結合,有效推動了人類文化以及文明的發展,所以當前開展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不能僅根據既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理論教學,而是應該以時代發展的需求為基礎,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更加有效地培養。
參考文獻:
[1]朱愛民.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雙核”素養的有效途徑之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3):144.
[2]姚花.基于地理社團活動的初中生地理素養培養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
[3]劉茜.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4]陳實.我國中學生現代地理實踐素養培養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5]李健.高中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以雞西市高中為例[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趙瑞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赤峰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