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平 鄒滔陽 王琦
[摘要]濕地在地球生態系統中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其能夠對氣候有效調節,區域生物多樣性也可以得到保護。但受工業經濟發展、人類活動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目前洞庭湖濕地生態問題日趨嚴峻,不僅對洞庭湖濕地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也制約到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推進和實現。基于這種情況,就需要從多方面著手,逐步完善構建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體系。
[關鍵詞]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 X171.4
[文獻標識碼]A
洞庭湖的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十分顯著,涵蓋了水源涵養、洪水調蓄、物種基因保護等多方面的內容,能夠促使流域生態安全得到切實維護。但新時期下,由于人們過度開發和利用濕地資源,導致出現了嚴重的濕地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等不良問題,對洞庭湖濕地生態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亟需將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體系構建起來,以便對其生態惡化趨勢有效遏制。
1 洞庭湖濕地概況
洞庭湖處于湖南省境內,擁有25.7km2左右的流域面積和27260km2左右的土地面積,呈現出U字形的湖體形狀。洞庭湖具有十分強大的調蓄能力,年徑流量在長江總徑流量中占據了3/1的比例。受洞庭湖地理環境的影響,其形成的淡水濕地區域較為典型,總面積在2600km2以上。18世紀末期,受人類活動、自然因素等綜合作用,加劇了湖泊演變趨勢,逐漸抬高湖盆,目前分割為西、南、東三個部分,涵蓋了天然濕地、人工濕地兩個方面的內容。20世紀90年代,我國先后將數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等構建于洞庭湖內,以此來對濕地生態、珍稀鳥類等進行保護。
2 洞庭湖濕地生態面臨的威脅
2.1 動植物資源減少
由于過去人們不具備較強的生態環保意識,數十年間圍墾掉1700km2左右的面積,顯著減少了天然湖泊面積和容積。這樣影響到濕地群落演替和時空分布格局,威脅到動植物資源的多樣性。因人們在資源利用開發方面存在著過度性問題,導致嚴重破壞到洞庭湖區的生物資源,顯著降低了漁獲量。且急劇減少鳥類種類和數量,目前越冬群落中的天鵝、白頭鶴等已難以看到。
2.2 生物入侵
受自然、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目前洞庭湖濕地入侵進來了大量的外在植物。根據相關統計表明,洞庭湖濕地外來入侵植物多達數十種,且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影響到原生植被群落的生存與發展。
2.3 水資源分布不均勻
受長江淤塞、三峽調蓄的影響,在較大程度上改變了洞庭湖水文狀況。秋冬季節內,由于水庫下泄流量銳減,這樣洞庭湖水量也出現顯著變化,延長了其低水位歷時,不利于發揮調蓄功能。且人們圍湖墾殖活動的頻繁開展,導致出現了嚴重的區域性缺水問題,干旱季節更加顯著。
2.4 水體污染
檢測得知,洞庭湖水體存在著較高的營養物質含量,氮磷指標不符合水質要求,且水體的綜合營養指數正在穩步上升。水體污染問題的出現,主要原因就在于湖區周圍人員在農業生產中使用了大量的農藥和化肥,再加上周邊企業的廢水排放,進而嚴重污染到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嚴重降低了濕地的生態功能。
3 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監管職能沒有得到全面發揮
首先,交叉、沖突等不良現象存在于濕地資源監管部門之間。由于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涵蓋的資源種類較多,而不同部門分別負責開發和利用各類資源,這樣就難免會有沖突、交叉問題發生。其次,不同監管部門在登記、規劃標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難以全面統計和掌握洞庭湖濕地資源的基礎數據,導致監管職能的發揮成效大打折扣。
3.2 生態修復不夠科學
目前在濕地生態治理修復過程中,主要將濕地公園利用起來。通過濕地公園的建設,能夠促使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復,還可以促使周圍漁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具有較強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但部分人員沒有充分理解濕地公園建設的綠色內涵,將經濟效益作為關注的重點,對濕地公園過度開發和利用,導致濕地公園的修復功能得不到發揮。部分部門對濕地公園的申報十分重視,建設環節遭到了忽略,這樣雖然出現了較多的濕地公園,但卻難以發揮相應的效果。同時,政府依然在濕地公園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缺乏成熟、完善的配套發展機制。
4 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體系的構建策略
相關部門及人員需充分意識到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的急迫性和必要性,把握濕地生態治理的主要矛盾,選擇合理的治理路徑,構建完善的治理體系,促使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得到切實的修復和保護。
4.1 優化思維觀念
要將生態環保理念充分落實到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實踐中,對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之間的關系正確看待。要及時將污染嚴重、發展模式落后的企業關停掉,對綠色環保企業大力培育和發展。要將污染治理、土壤修復等諸多先進治理技術作為運用的重點,深化環保設備、產品的研發工作,促使洞庭湖濕地周邊區域環保產業綜合競爭力得到增強。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不僅不會損害到周邊行政區域的發展,反而能夠為當地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提供良好的契機。因此,區域行政部門要緊密把握這一機遇,逐步將具有較高含量和附加值的產業培育出來,達到經濟質量提升的目標。同時,雖然在污染治理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但對于地區環保產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則可起到有效促進作用。從長遠角度考慮,生態污染治理也能夠對人們生活品質進行改善,促使城市整體競爭力得到增強,將更多優秀人才吸引過來,加快城市整體發展步伐。
4.2 持續優化濕地生態
要將濕地公園建設作為洞庭湖濕地生態修復的主要著力點,通過規劃、建設、管理等環節的優化與完善,充分發揮濕地公園的功能,持續優化濕地生態。首先,濕地公園研究規劃部門與人員,要從全局出發,將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建設需求等充分納入考慮范圍,對濕地公園進行計劃性、針對性規劃與建設。要對濕地公園建設標準有機統一,基于生態服務功能供給特征的理念指導,將保護區、文化區、緩沖區等分別設置起來,促使分區建設、保護的要求得到滿足。其次,濕地公園建設人員要對濕地生態保護、濕地資源利用之間的關系科學協調與處理,各個縣域要對本地區生態資源狀況全面掌握,進而增強濕地公園建設的針對性和特色性。同時,建設實踐中,需積極推廣應用血吸蟲病防治措施,將蘆葦濕地凈化系統標準化構建起來,促使濕地公園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揮。為滿足濕地公園的建設要求,政府部門可對濕地公園發展配套機制進行創新和優化,逐步將PPP模式引入進來。最后,要做好濕地公園的管理工作,合理界定濕地公園內的濕地產權,將濕地公園經營管理體系完善構建起來,強化配套保障體系的建設,這樣管理活動需要的人力、物力、資源等需求方可以得到滿足,進而將濕地資源有效盤活。
4.3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首先,要對市域間補償機制進行構建。洞庭湖濕地周邊行政區域需互相配合,將子生態補償方法、條例等制定出來,獎勵那些在洞庭湖濕地保護方面成效顯著的市域,處罰那些難以完成濕地保護目標的市域。省級相關部門則需積極籌措生態補償資金,以便從資金角度保障洞庭湖濕地污染防治活動的順利開展。其次,要對地企間的補償機制進行構建。地區畜牧水產部門需詳細調查周邊區域養殖污染源,合理測算退養補償資金,科學指導畜禽養殖企業的規范發展。同時,政府部門可將生態補償資金杠桿利用起來,以便增強周邊企業、農戶的參與主動性和自覺性,優化洞庭湖濕地生態保護成效。
4.4 協同處理開發、保護、整治環節
首先,要協同推進開發和整治工作。為避免洞庭湖濕地生態受到周邊產業園區發展的不良影響,產業園區需積極構建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將循環化改造工作深入落實下去,治理修復區域污染場地。其次,要協同推進開發和保護工作。相關部門及人員要大力修復保護洞庭湖濕地沿岸生態,將水庫、山塘等一系列水源工程構建起來,積極實施造林活動,促使洞庭湖蓄水能力得到增強。洞庭湖周邊市域則需對綠地規劃面積適當增加,通過公園的多樣化構建,促使山水洲城建設目標得到順利實現。最后,要協同推進保護和整治工作。洞庭湖周邊區域要嚴格整治各類工業、生活、養殖業污染問題,科學保護洞庭湖水環境。
4.5 擴大資金來源
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涵蓋的內容較多,存在著較長的周期,需求大量的資金資源。且生態治理活動雖然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但不具備較高的經濟收益。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將PPP模式積極引入到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體系中,這樣能夠將社會資源、技術管理等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在治理重點污染區域過程中,則可將第三方治理模式構建起來。結合試點運行成效,逐步向其他地區推廣和應用。
4.6 完善多地協同合作機制
首先,要將多地跨界合作機制完善構建起來。依據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目標和要求,通過共同商討與交流,逐步對主要河道水域生態紅線制度合理構建,明確界定河湖管理范圍,促使河道管理保護成效得到增強。要對洞庭湖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構建,生態保護成效直接掛鉤于資金分配比例,以便將生態補償的激勵約束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要增強洞庭湖周邊市域的聯動性,通過環境污染聯防機制的構建,促使聯合執法、信息共享等諸多需求得到切實滿足,這樣能夠更加高效地預警、處置跨區域環境污染問題。其次,要將多地執法銜接機制逐步構建起來。過去地區分割現象較為嚴重,制約到執法效能的發揮。而通過執法銜接機制的構建,則能夠促使全流域執法要求得到滿足。相關部門需提供必要的補助資金,以便大力構建和增強地區之間的聯合執法能力。最后,要將多方聯席會議機制構建起來。為充分落實洞庭湖濕地治理規劃內容,湖南、湖北等省市需將治理委員會成立起來,會議參與人員涵蓋了周邊視域、部門負責人等。在會議召集人的主導下,定期召開會議活動,通過統籌調度與規劃,全面治理流域污染問題。此外,環保部門、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也需密切合作,嚴肅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4.7 充分發揮政府、市場職能
為促使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目標得到高效實現,需對生態治理職能合理劃分,界定政府、市場的權限。其中,政府主要將主導作用發揮出來,而市場則主要用以配置相關資源。相關部門需對投融資渠道大力拓展,在政府引導的基礎上,完善市場運作機制,鼓勵社會主體積極參與進來,促使融資渠道的多元化、穩定性得到保證。此外,要積極創新制度和組織體系,對社會公眾的洞庭湖濕地保護意識進行培養和強化,引導公眾規范和約束日常行為,自覺保護洞庭湖濕地,以便有效補充政府和市場力量。要將信訪平臺、環保熱線等構建起來,促使人民群眾的監督職能得到發揮。
5 結語
綜上所述,相關部門及人員要充分意識到洞庭湖濕地治理和保護的重要意義,結合黨中央的方針和指示,對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綜合整治各種環境污染問題,促使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得到提升,生態功能得到全面發揮。
[參考文獻]
[1]李平,黃尚君,李明智.岳陽市洞庭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研究[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 (01).
[2]鄺奕軒.推進洞庭湖濕地生態治理體系建設[J].中國國情國力,2019 (01).
[3]隋忠誠.讓“一湖四水”清水長流一—對全省濕地保護和洞庭湖綜合治理工作的批示[J]林業與生態,2018 (07).
[4]鄺奕軒.基于矛盾論視角的洞庭湖生態治理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 (01).
[5]潘東華,賈慧聰.東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8 (36).
[作者簡介]傅建平(1979-),男,湖南益陽人,副教授,博士后,從事思想道德素質與思想方法研究;鄒滔陽(1988-)女,湖南岳陽人,助教,學士;王琦(1984-)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