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曾貴榮
[摘要]一定的文化只可能形成于一定的政治經濟體制下,并被其所對應的的政治經濟所決定,且深深作用于人們的選擇。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以及長久以來的價值觀熏陶使得人們對職業教育只是被動的選擇,而高等財經職業院校因為其專業單一,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因素使得這一現象尤為嚴重,因此探析其缺乏吸引力的文化根源,從需求上尋找解決途徑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財經;職業教育;吸引力;文化根源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A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座談會上作出重要批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對于發揮我國人力和人才資源巨大優勢、提升實體經濟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切實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而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要不斷提升經濟水平和經濟效益,不斷創新,服務社會實現高等財經職業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統一。
1 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 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的特點
1.1.1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具備我國職業教育的一般特點
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是一種實用性教育,具有職業教育對象職業化、內容專業化、過程實踐化、應用社會化的一般特點。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就是在為社會上的財經崗位培養具有專業優勢的人次。
1.1.2 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致力于培養社會財經人才
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致力于培養社會財經人才,因此教育的方向和效用至關重要:第一,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就是要不斷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二,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是以對接社會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從而從需要出發對中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1.2 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2.1 社會認可度低
中國人向來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點列為至理名言,表現在對待教育的態度上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社會發展到今天,大家依然認為做工的屬于“藍領”,在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沒有任何吸引力,因此,社會普遍認為職業教育是沒有辦法走進普通高校學生無奈的選擇。
1.2.2 內在吸引力不足
首先、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體系建立不完善。人們從基礎教育階段就不斷為孩子貫穿考一個好大學的思想,因此職業教育的啟蒙就是一片空白,即使中等階段學習了財經專業,也和高等財經職業教育沒有形成好的銜接。其次,我國高等財經職業院校招收的大多是在基礎教育中沒有取得良好成績,不能進入高等院校繼續深造的學生。他們從心里認為自己學不懂財經,帶有強烈排斥感。
2 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文化根源探析
小農經濟是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經濟支柱,工業是近代社會的棟梁。伴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時。讓高等院校的人才在社會上的作用越來越大,得到社會從上至下的追捧。而職業教育則是無奈的選擇。
2.1 傳統“重道輕器”的思想形成了排斥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的文化氛圍
中國自古以來受到傳統文化影響,“重道輕器”是一種社會風氣。統治階級為了自己江山穩固,讓從事某一種職業的專技人員不斷為官府出賣勞動力,淪為社會的底層,久而久之,社會的普遍認知就是要擺脫職業教育的身份,而很多家長普遍認為高等財經職業教育就業難,社會需求量小,可被替代性高,因此更加抵制。
2.2 文化上追求“學而優則仕”減弱了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認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寒窗苦讀者最好的歸宿,出仕為官是最悠閑的追求,因此他們從心底里認為高等財經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存在高低之分,也不能像工科技術那樣感覺有技傍身,吃喝不愁。這種價值觀的發展和不斷演化,是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內在原因。而職業教育則對大家毫無吸引力。
2.3“好臉面”的行為心理促使人們對教育做出選擇
儒家經典影響一代又一代人,以至于今天我們普遍評價中國人比較“愛臉面”。正是這個文化心理促使著一代又一代的家長不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學習,從小“別人家的孩子”便是最大的競爭對手。如果自己家的孩子成績名列前茅,家長就會覺得自己教子有方,走出門去臉上都充滿光彩,相反,若是成績不理想,家長就會覺得自己在鄰里鄉間顏面掃地,倘若最后不能考取好大學而只能無奈選擇一門手藝傍身,那更是父母不愿企及的話題,高等財經職業教育更因為就業面相對狹窄更是讓父母覺得自己教育失敗,如此一來,認為高等財經職業教育不盡人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3.4 尋求身份優勢的價值取向引領人們的選擇
中國幾千年來流行著“有智者吃智,無智者吃力”的俗語,從中人們不難看出,吃智者的身份和社會優勢,如此優勢長時間必定形成一定的社會風貌和價值選擇。那么如何靠智力吃飯,顯然進入高等學府是最快的途徑,而沒能考進高等學府在社會眼里淪落為“吃力”者,并不能享受社會分工帶來的優越社會地位和光亮的身份優勢加持。社會大眾因此而排斥不能給自己提供身份優勢的職業教育也是順理成章的一件事。自然受到社會大眾的排斥。
現今,我國正處于轉型期,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需要更多從事某一個職業的專業性人才,因此不斷提升我國財經職業教育的水平對顯得至關重要。
3 提升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吸引力的路徑探究
3.1 宣傳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價值觀念,優化外部環境
3.1.1 積極推進新型儒商教育的財經教育整改
一個國家的教育和其文化心理、社會傳統、經濟政治息息相關。而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主要是以社會需求為指標,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專業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塑造人格,尤其是儒商人格和價值觀貫穿始終,不斷激發塑造學生的人文關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不僅學好自己的職業技能,更要有積極認真的探索精神,刻苦勤勉的學習態度,教會學生在實踐中彰顯自己的社會價值,以工匠精神贏得社會大眾的認可。
3.1.2 加大對人文教育的投人力度,提升大學精神
加大對人文教育的投入力度,優化校園環境,涵養大學精神。教育學生學好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力量和過硬的文化素質。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勞動教育,目的在于重新樹立社會公眾的擇業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就要求我們要大力發展高質量的高等高等財經職業教育,提升高等財經職業教育層次。
3.1.3 形成注重勞動技能的社會風尚,提升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的層次
每一個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生產管理人員。因此我們要利用電視、網絡、報刊、廣播等媒體加大對高等財經職業教育價值觀念的宣傳和介紹,加強大家對高等財經職業教育重要性和高等財經職業教育優勢的認識,改變大家長期以來鄙視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的觀念,逐漸形成全民、全社會重視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的文化。人們應該通過宣傳、政策引導,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觀念真正深入人心,重新樹立社會公眾的擇業觀。大力發展高等高等財經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財經職業教育提出的一種必然要求。
3.2 加強高等財經職業教育內涵建設,提高辦學質量
3.2.1 以對接就業崗位為培養目的,完善、教學、應用一體化教學體系
從調研中發現,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必須明確自身定位,從市場需求出發確立相匹配的培養方案,以專業的教師隊伍,有活力的課堂特色打破學生認為財經專業不及工科技術的認知。積極推進校企共贏的長期有效合作機制,創建學做一體化教學環境,切實為市場和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職業教育倘若不能有效精準對接就業崗位,把教學、應用、實踐完成組成一個體系,那么必定會把自身逼入死胡同,因而,緊密對接就業崗位,從教學到實踐形成完整的閉環,一定可以為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迎來新的轉機。
3.2.2 明確培養目標,做到學以致用
從目前調查的數據來看,有75qo的家長觀念依然停留在學習財經專業就要去高等院校,否則還不如學習一些理工科專業,孩子好就業。這種社會認知就給我們提出了思考方向,必須從培養方案到教學模式再到學生實際操作能力都作出提升,把“學以致用”理念貫穿始終,打造優秀教師團隊,提升自身教育水平,把實踐一以貫之納入教學體系,不要陷入理論不如本科院校,動手操作不如工科能力的尷尬境遇。努力結合市場需求培養人才。
3.2.3 不斷深化校企合作
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辦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服務社會,以一技之長在社會上獲得認可和價值,而人是社會的產物,學校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爭取到更多的就業平臺和實踐機會,充分調查企業的能力和未來前景,強強聯合,在財經領域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為學生的未來謀發展、求機會,建立人才與師資共享,有效的對接機制將是為學生謀求發展的重要一環。
綜上所述,我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應該緊跟時代步伐,以時代精神、國家利益、社會認可為奮斗目標,同時要把人文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辦學能力,擴大宣傳,將實踐能力作為衡量畢業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當前我國高職財經職業教育主要面臨著社會認可度低和內在吸引力不足兩大困境。因此人們必須從市場需要和教育目標上面下功夫,聯系校企合作,不斷提升我國高職財經專業人才的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趙明海.中國傳統文化與職業技術教育[J].職業技術,2006,(14).
[2]周稽裘.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在于機制創新[J].西北職教,2009 (12).
[3]張君生.與“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相關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0 (30)。
[4]歐陽靖峰.中等職業教育遭遇尷尬的文化反思[D],天津大學,2011 (11).
[5]邵力,我國文化傳統與職業技術教育[D],河北大學,2004.
[作者簡介]劉丹(1990-).女,陜西西安市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曾貴榮(1976-),男,陜西漢中市人,碩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財務成本管理,會計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