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嬌嬌
[摘要]探討了現階段農戶化肥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并給出了減量對策。首先化肥作為一種為促進產量增加的農業化學品,現階段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低效利用問題、推升成本及產量邊際報酬遞減甚至產量負增長問題。現階段我國化肥使用增量減少總量較大,施肥結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并且農戶科技素養需要提高。本文討論并分析了可能影響農戶化肥使用行為的因素,并從科學培訓農戶、施肥技術改良與強化政策扶持三方面給出了相關減量對策。
[關鍵詞]農戶行為;化肥投入;減量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8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不斷被深化。糧食安全既要追求質與量滿足居民的糧食需求,更要注重國家層面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產的可持續性。1981年,伴隨著土地承包制的推出,中國糧食總產量從1982年的3.54億噸增長到2017的6.18億噸,超過了同期人口34%的增速。但在過去的30年,中國的化肥使用量增長了3倍,而化肥的利用率僅為32%,遠低于55qo的世界水平。化肥大量加量使用與低利用率帶來的不僅是資源的浪費,更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如化肥中過量的氮元素和磷元素徑流湖泊和河流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氮肥中硝酸鹽污染浸出使得耕地酸化。正因為意識到化肥利用效率低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部于2015年提出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
化肥作為一種為促進產量增加的農業化學品,主要作用是為作物提供營養保證,卻也不能忽視粗放利用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低利用效率問題、推升成本及產量邊際報酬遞減甚至產量負增長問題。本質上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農戶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且超量使用化肥。農戶是農業種植活動中的主體,是生產投資的決策者也是化肥的主要使用者。對農戶土地生產行為中化肥要素投入行為的認識,對于化肥適度施用,環境可持續發展,對于完善農村市場以及食品安全戰略等具有很強的政策含義。因此本文基于農戶的化肥要素的投入行為,將農戶視為農業生產活動中生產主體與消費主體的結合。探討農戶化肥投入行為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與相關減量對策。
2 農戶化肥投入現狀及問題
我國針對化肥使用的經濟研究由來已久。同世界各國一樣,化肥在我國糧食總量短缺問題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學術界對化肥使用過量主題有大量相關討論。相關研究對“過量”標準主要從農學、經濟學和生態環境三個角度進行的界定。農學角度指以農作物產量最大化為標準來確定最佳施肥量,經濟學標準則是依據“利潤最大化”理論,即農戶投入在農業生產中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是為經濟最佳施肥量,而生態環境角度下最佳施肥量也加入了不可控的環境外部成本。總體而言,農學角度最佳化肥投入量最大,其余二者較低。但無論基于哪種標準測算,農民生產中化肥使用過量已是事實現狀,泛用化肥的弊端日漸凸顯,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化肥使用增量減少,總量過量
學者圍繞化肥投入是否過量問題討論結果較為一致,經詳盡研究目前我國農戶化肥使用過量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作為農業大國,化肥使用總量占世界1/3,畝均使用量達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農業生產中農戶間使用存在同質化狀況,遵循以往多施多產的經驗,在粗放式施肥的同時,氮肥、磷肥利用率較低。但通過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后,2016年即減少38萬噸化肥,提前3年實現化肥的“零增長”。相當于節省了90萬立方米天然氣。但是施肥不科學的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2.2 施肥結構不合理
有研究發現當前農戶在糧食作物養分投人中重化肥輕有機肥,且化肥施用結構不合理,氮、磷肥施用量偏高且深施的程度較低,氮磷養分損失過多。過多的化肥投入邊際效益遞減甚至使得產量負增長,科學施肥,降低化肥的施用數量,而不是通過增施化肥來提高糧食產量。同時目前有機肥還田利用率較低,我國綠肥使用面積顯著下降,秸稈與畜禽糞便未被很好地利用。造成土壤缺磷鉀情況嚴重,個別微量元素不足,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下降,養分失衡板結造成肥力下降。
2.3 農民的科技素養較低
大部分農民在化肥的購買上存在盲目性,聽從信任的親戚、朋友推薦,在化肥品牌、含量、效用及施肥量等使用技術方面缺乏更多的考察。因此農戶在化肥采用上更多遵從以往經驗累積的路徑。從施肥方式來看,深耕深施、水肥一體等高效施肥技術被農戶采用的比例不到40%,傳統手撒、表施等現象仍然普遍。且施肥工具不配套,施肥時期不準確等問題依然存在。同時由于農村大量非農就業,小農戶種田積極性不高,農村婦女及年老勞動力對化肥新技術使用敏感度較低。無法快速學習與吸收新農化知識,并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另有一部分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的農戶因環境保護意識較差,并且對高純度、高效化肥理解利用錯誤,也會導致粗放現象嚴重。此外,農業科研部門、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技術與科研結果無法盡快用于生產等問題也相對突出,因此農戶在化肥使用上存在著效率不高的問題。通過提高農戶對化肥的使用和管理水平可以做到化肥減量而作物不減產。
3 農戶化肥使用影響因素分析
農戶作為化肥的最終使用者,指導農戶在科學施肥的前提下降低施肥量,積極采用合理的施肥方式以及更高效的肥料意義重大。討論農戶化肥使用行為的影響因素的文章眾多。首先,已有針對農戶降低氮肥使用量意愿文章表明農戶化肥使用是否過量與農戶施用化肥時是否有污染的意識以及是否有接受過農技推廣站的施肥指導推廣有關。其次,農業作為風險較高的產業,農戶的風險規避意識與化肥投入決策相關。此類研究發現,土地經營規模小或發展中國家的農戶風險規避程度較高,而土地經營規模大的家庭農場或合作社以及發達國家農戶則更愿意承擔相應的風險。高風險意味著更高可能的產量損失與收益的不確定性,從而影響農戶化肥的使用。研究表明風險對農戶農業化學品的投入影響主要體現在農戶類型上,農戶的風險回避程度越高,則越傾向于多使用化肥保證產量,降低存在產量損失的可能性。
家庭勞動力機會成本、土地質量等也作為重要的因素影響農戶化肥的使用。勞動力機會成本體現在經濟飛速發展以及城市化的背后,勞動力非農就業會帶來家庭收入的增長,因此家庭勞動力投入數量下降。為了避免因此帶來的減產,農戶會傾向于多使用化肥替代勞動力的損失,從而整體化肥使用量增加。也體現在勞動力轉移之后青壯年男性勞動力大量轉出,農村農業呈現老齡化與婦女化,由于體力不足以及留守的老弱小婦女人群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知以及環境污染的警覺,使得化肥使用量難以下降,同時一些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生產技術也難以推廣。家庭土地質量與細碎化程度也顯著影響農戶化肥使用,當土地質量較差時,為彌補產量上的差距,農戶的代償心里會使得在土壤質量并不好情況下,還會使用更多的化肥而非有機肥。地塊質量越高,減少化肥的投入同樣能獲得較高的收益,從而使得農戶減少施肥。生產條件越不便利的地塊,農戶會越傾向于多使用化肥,以彌補客觀條件的欠缺或勞動力投入的不足。土地過度細碎化會對土地的規模效應起制約作用,這就會對農戶生產要素投入如化肥等產生制約性作用,從而減少化肥的使用。同樣細碎化程度較高會提高農戶耕作難度,此時多使用化肥成為保證產量的選擇。
農戶個體特征也直接影響到了農戶化學投入品的使用,農戶受年齡、教育程度、性別、收入、作物類型等等,也均會影響農戶是否不合理的使用化肥。農戶年齡越大意味著農戶從事農業的時間越長。農戶“多施多產”的觀念在日復一日的農業生產中不斷加強和累積。因此戶主年齡對農戶化肥使用量產生正向的影響。戶主受教育程度與農戶化肥使用是負相關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戶,越有可能意識到化肥的使用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從而會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因此,在農業生產決策過程中,往往由男性作為一家之主來充當決策者這個角色。男性相比女性更有可能會參與到化肥使用的管護中來,對化肥使用更有經驗與長遠眼光。從家庭總收入角度來看,預算的增加會使得農戶選擇購買并使用更多化肥,這種說法也用來驗證農業補貼對化肥使用行為的正向影響。對于不同的作物類型,農戶也會選擇不同的化肥投入策略,從而影響到化肥使用。
4 農戶化肥減量投入對策
基于以上可能影響農戶化肥使用的影響因素分析,本文給從科學培訓農戶、施肥技術改良、強化政策扶持三個方面給出下一階段農戶化肥減量投入對策。
4.1 科學培訓農戶
引導降低農戶在科學施肥的前提下降低施肥量,積極采用合理的施肥方式以及更高效的肥料意義重大。因此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至關重要。農戶進行生產決策大多依托于自身所積累的農業生產經驗,但為了適應現階段農村、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戶也有必要更新自身的知識系統。定期組織農業培訓,可以一定程度提升農戶的農業生產技能以及對于新技術的接受能力,進而提高農戶的生產經營決策能力。合理引導農戶施肥,利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對農戶化肥農業等農業化學品的使用進行培訓和指導。此外對經銷商群體也進行合理的培訓與監管,從信息源頭保障農村所需信息與技術指導。除化肥使用的技術指導外,也應加強農戶生態環境相關教育,尤其是一線務農人員。
4.2 施肥技術改良
推進供給側創新,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推進新產品新機具,以及機制創新,培育有實力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具體而言,加大如測土配方、水肥一體等節肥節水技術的推廣力度,加快相關技術普及,提高技術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同時引導新型化肥產品的研發,建立土壤養分檢測體系,精準布施化肥,提高化肥使用效率。結合不同區域肥源條件,探索有效使用有機肥模式,解決有機肥使用等相關配套問題,完善技術規程。改善施肥方式方面,農戶可采用先進使用技術,如施肥形式上推進機械與水肥一體化,使用過程上采用適期施肥技術,使用結構上采用緩釋肥料、葉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調理劑等新型高效肥料,或組合施肥。推進有機肥利用方面.農戶可選擇利用社會化出渣運肥,農家肥,商品有機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等。農戶施肥過程中采用這些技術,有助于緩解畝均施肥偏高、有機肥資源利用率低、施肥結構不平衡等問題或機械引入利用也能緩解因人工施肥造成化肥撒施、表施問題。
4.3 強化政策扶持
積極落地相關惠農政策,扶持農戶化肥減量增效,擴大化肥減量增效、有機肥使用等示范項目規模,積極開展支持零增長行動。充分發揮示范區與大規模農戶的帶頭作用,持續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降低信息流通成本,提高精準服務效率,降低化肥等要素使用量。培育規模經營主體,更新與優化大規模農戶農業知識體系。針對關鍵問題與瓶頸技術組建聯合攻關小組,形成簡單易行、高效易推廣的減量模式。同時加強肥料標準化管理,系統梳理肥料行業中長期計劃,搭建新肥料新產品交流平臺,促進優質化肥產品的信息交流,從供給端促進肥料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驥,蔡曉羽.農戶降低氮肥施用量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一一一以華北平原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7 (09).
[2]我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收節支效果研究——基于江蘇、吉林兩省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9 (03).
[作者簡介]全嬌嬌(1995-),女,浙江溫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經濟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