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精髓,如何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點領域。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致力于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文將從新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中的現實意義以及相應的實踐路徑兩個方面論述。
關鍵詞: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9年3月18日在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的教育內容在提倡與時俱進的同時,也應回歸歷史,尋找最初的文化根基,充分挖掘并用新時代的課堂方式融會貫通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有助于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智慧,在新時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愛國主義這個優良傳統就是其中的重要體現。古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來強調先為國,再為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的的愛國金句來強調個人社會責任,岳飛精忠報國的舍生忘死精神激勵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奮勇拼搏;林則徐虎門硝煙的壯舉,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還有董存瑞的挺身炸碉堡、劉胡蘭的堅貞不屈等英雄故事,這些穿越時空流傳下來的英雄事跡,歷經千年沉淀下來的英雄精神,時時刻刻都體現著中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用自己的切實行動踐行著愛國主義這四個字的精神內涵,用自己的鮮血保衛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
現如今,點滴生活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每一位中華兒女對愛國主義的踐行。從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愛國主義精神培育的重視,高校的首要任務是培育時代新人,而愛國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只有擁有強烈的愛國精神青年才可能擔當起國家賦予他們的時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站在時間的長河中,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尋找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根基,致力于并講好這些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運用先進、新穎的教學方式將這些優秀傳統與新時代的時代背景相結合,將有利于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所蘊涵的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對中華歷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了解歷史我們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對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更強烈的認同,產生認同才會自覺踐行,從歷史的角度、時間的角度鞏固愛國主義教育的根基,培養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
(二)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與成熟的關鍵階段是在大學時期,這影響著他們今后對自己人生的態度的選擇,能否幫助他們形成積極進取的三觀,不僅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更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應首先應回答的問題。國家的發展騰飛,民族的團結奮進,都離不開學生自己正確三觀的引領。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對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精神紐帶作用,他可以使一個國家站起來、強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都注重觀察分析不同時代、不同生活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根據他們的思想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努力培養高校學生的愛國情懷、公平公正等思想理念。
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在教育過程中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充分考察學生在不同時代所體現出來的特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打破傳統的老師單一地向學生輸送的方式,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強調的愛國主義、公平公正、強國主義等精神展現出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精神文明生活,引導他們樹立積極正確的三觀,增強歷史使命感與時代責任感。
(三)有助于改觀學生的思想觀念,堅定理想信念
習近平曾說: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理想信念是否樹立以及能否堅持,對青年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新時代的背景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使得多元化、自由化、信息化、滿新鮮感的文化觀念不斷沖擊著當代高校學生的思想,一些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的學生就容易對這些外來不良文化產生興趣甚至追捧,不利于他們身心健康。歷史文化的長河源遠流長,從歷史的角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目的性地引導學生回歸歷史,找尋歷史文化的積淀與魅力,有利于筑牢他們的理想信念之基。黨的十九大提出,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不僅僅關乎著他們個人的成長成才,更是關乎著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獨立民主,新時代的中國是一個充滿著無限可能的時代,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有效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公寓理想信念的教育內容,有利于大學生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覺擔負起時代所賦予他們的責任和歷史使命。
二、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一)充分利用第一課堂,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網絡信息化的自由發展,學生接觸知識、技能不僅僅是依靠課堂;他們可以利用網絡選擇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通過多樣化、自由化、簡單化的快餐式學習方式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這種學習方式雖然自由、方便、快捷,但與課堂學習相比較,通過課堂學習的知識更具有基礎性,特別是對大學生而言,高校學科門類眾多,知識豐富,高校教師思維方式全面具體,學生通過課堂所習的知識、技能更深入人心。
大學時光是青年學生走向成熟、走向社會、開始獨立思考問題的重要節點,在大學生三觀的形成與發展中,高校課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應思考的問題,教師在向學生傳播價值觀念時,應圍繞、關照、服務學生,在思政課堂上鼓勵學生分專題自主搜集、分享、討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更自主、更全面地認識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充分發揮第一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作用,讓學生真心喜愛我們的思政課堂,產生畢生難忘的影響,終身受益的效果。
(二)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引領力
校園文化是由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行為文化所組成的。認識這幾種校園文化,了解他們之間的聯系,并且充分發揮他們的良好作用,對大學生的成長有著更重要的促進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健康向上的文化觀念,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引領作用。
校園文化無時無刻都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和課余生活,我們應充分運用校歌、校風等精神文化潛移默化地傳播自己的校園文化、人文精神、價值取向等,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想特征,從而達到教育的功能。同時,我們也可以成立相應的社團,設立相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文化墻,根據新時代大學生喜歡實踐探索、樂于追求、接受新鮮事物的特點,學校黨委宣傳部、團委、學生會等部門充分利用現有的微博、微信、QQ等宣傳平臺,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起到潛移默化、自我熏陶的作用。
(三)變革高校運用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多便利的同時,也更容易沖擊人們的思想觀念。作為不斷發展著的新產物,網上各種休息良莠不齊,它也深刻影響著高校大學生學習內容的獲取途徑,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授課內容和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運用學生喜聞樂道的、高校多樣的網絡平臺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專題網站、視頻網站、公眾號、微博、抖音等網絡新媒體平臺傳播和弘揚正確的文化觀念,緊跟時代步伐,找準學生的興趣點,發布他們喜聞樂見的、最新的、充滿正能量的內容,從而產生情感共鳴,起到激勵作用。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新時代的大學生更喜歡新媒體的教學手段,他們對新鮮事物具有很強的探索欲望,思想活躍,緊跟潮流,喜歡關注熱點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應提前準備好與課堂內容相關的社會熱點事件,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討論分享社會熱點事件與課堂、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聯系,將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去,廣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外,還可以建立專門的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網站,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推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章、視頻、微電影等宣傳材料,引導學生主動關注相關話題,主動討論相關話題,主動擔負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的責任。
將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我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更充分的了解,對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更深入的思考,從而更好地探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根基,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孫睿.用優秀傳統文化照耀新時代青少年精神家園.人民教育,2019(13):41-44.
[2] 吳歡.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實效性研究[D].西南大學,2014.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7.
[4] 吳林龍.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論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4).
[5] 黃煜瑋,戴榮四.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1).
作者簡介:吳均(1981- ),女,四川遂寧人,碩士,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實習研究員,研究生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