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脫貧攻堅看南疆,南疆脫貧看喀什。喀什地區致貧原因復雜特殊,喀什脫貧與否事關新疆脫貧攻堅戰的成敗。本文立足喀什精準扶貧實際,注重從根本上查尋貧困根源,力求拔“窮根”,打好打贏喀什脫貧攻堅戰。
[關鍵詞]打好打贏;貴在精準;喀什脫貧攻堅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新疆脫貧攻堅看南疆,南疆脫貧看喀什。喀什貧困問題呈現點多面廣,深度貧困等諸多特征;并且致貧原因紛繁復雜且相互交織,這給打好打贏喀什脫貧攻堅戰造成很大難度。
1 喀什地區脫貧攻堅成就及貧困的特征
喀什地區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2014年建檔立卡確定喀什地區貧困人口28.58萬戶105.59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32.43%,占全疆貧困人口總數的40.6%,占南疆四地州貧困人口的48.3%。12縣市中有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8個,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市4個。扶貧開發重點村1222個,占全疆43%,占全地區行政村總數的52.09%,占南疆四地州貧困村總數的46.91%。近年來,在喀什地委的正確領導下,喀什各族干部群眾眾志成城,在打好脫貧攻堅戰上取得了一定成績:脫貧攻堅邁出堅實步伐。僅2018年全地區就有23.77萬人實現脫貧,232個貧困村退出,澤普縣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9.8%。2018年末全地區未脫貧人口34.98萬人。
喀什地區由于受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社會穩定形勢嚴峻、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城鎮化水平較低、貧困人口眾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貧困呈現獨有特點,具體表現為集中連片,深度貧困。
1.1 貧困人口基數大且脫貧任務繁重
全區12個縣市有8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67個鄉鎮有94個扶貧開發重點鄉鎮,占鄉鎮總數的56.3%,1000多個扶貧開發重點村,占總村數的50%以上。喀什脫貧道路面臨增加收入、扶智扶志、技能培訓等多方面任務,脫貧任務十分艱巨。
1.2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
農村待轉移剩余勞動力總量不小;地理位置、語言等制約因素明顯,勞動力自發性轉移困難不小;綜合素質相對不高,據統計,喀什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文化程度構成:小學文化水平占43%,初中文化水平49%,高中文化水平7%,中專及以上文化水平占1%,剩余勞動力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為主,文化程度低且不具備專業技能,連片扶貧開發中群眾主體性作用發揮不夠;勞動密集型龍頭企業引入困難。
1.3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主要河流缺乏山區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農業水資源利用率不足40%,結構性缺水和耕地退化嚴重。部分山村水電問題嚴重,交通缺少向西開發鐵路大通道。
1.4 等靠要散弱的問題突出
貧困對象等靠要依賴思想未明顯轉變,致富欲望、脫貧斗志是軟肋,習慣性依賴幫扶救濟。與此同時,在貧困鄉村,組織貧困對象抱團發展的載體及途徑有限,使得個體在又散又弱的現狀下脫貧致富困難重重。
2 喀什地區致貧原因復雜特殊,相互交織
當前情況下,喀什致貧原因復雜特殊,且相互交織,既有長期壓積形成的歷史原因,也有近期形成的新的突出因素,內外因相互作用,使得喀什地區貧困集中連片且具深度。依據調研材料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 就業不足影響明顯
就業是民生之本,民富之源。就業不足使得本地農民增收面臨嚴峻挑戰。究其根源:
(1)本地就業承載力不強。喀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喀什地區工業化水平不高,非農就業機會少,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勞動密集型企業數量有限等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剩余勞動力本地就業,內部消化能力有限。2018年喀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期末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數8869人,農村剩余勞動力百萬左右,靠本地內部轉移難度很大。
(2)轉移就業的意識和觀念落后。未就業人口以維吾爾族群眾為主。受語言障礙、習俗差異、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影響,待業人員就業意愿不強,特別是赴疆外就業困難重重。
(3)民俗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喀什地區待就業人口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絕大多數以信教群眾為主,喀什本地特別是向內地轉移就業使其在信教需求,飲食適應,情感融合方面很難得到滿足,再有內地群眾對伊斯蘭教以及信教群眾的風俗習慣缺乏了解,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喀什地區以維吾爾族為主體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
(4)勞動力轉移層次以及就業穩定性不高。由于文化程度、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影響,使得喀什地區的勞動力轉移就業以技術含量低,收入不高為主,例如餐飲、建筑、農業等傳統型就業崗位比重較高。其次,喀什地區維吾爾族農民工相對缺乏職業認同感,個人工作適應性不強等特點,加之專業化分工的越來越細,導致其工作穩定性不高。.
2.2 貧困對象綜合素質不高是關鍵
以喀什地區為例:
(1)貧困對象文化水平偏低且語言交流困難。日常的生活學習很少用到國家通用語言,農村基礎教育薄弱,漢語教學教師水平不高,缺乏良好的漢語學習氛圍。
(2)不具備專業技能。據統計,貧困對象不具一技之能問題突出,導致貧困群體參與市場經濟能力不強,積極融入社會,從事多種職業增加其收入缺乏基本的支撐。
(3)貧困對象組織化程度不高。喀什地區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貧困主體各自為戰,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并提高地塊整合性的機制,極大地阻滯了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其次,集體組織的弱化難以將分散的勞動集中起來,削弱了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后勁。分散的貧困主體實力弱小,市場風險大,缺乏與對方的談判競爭能力,長此以往,產業生產效益低下,貧困主體收入難以提高。
2.3 喀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不高
近年來,在中央、自治區以及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喀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快車道”。與此同時,喀什地區現階段區域現狀對農民增收形成不利。
(l)量小且結構不合理。2018年全年喀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GDP) 890.12億元,三產比重31.6: 24.8: 43.6。工業化總體水平不高,工業未成為主導產業,使得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帶鄉,城鄉良性互動乏力。城鄉二元結構未根本打破,影響農民增收明顯。
(2)喀什地區穩定形勢嚴峻。穩定是前提,是第一責任。喀什作為新疆反恐維穩的前沿陣地,是反滲透、反分裂、反恐怖的主戰場,招商引資,旅游觀光,項目引入,就業崗位增加,對外開放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3 打好打贏喀什脫貧攻堅戰貴在精準
深入剖析喀什深度貧困問題,找準問題癥結,因地制宜,對癥下藥,精準脫貧尤為重要。以問題思維為指導,在脫貧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在貧困主體作用發揮上找出路;在加強貧困主體組織化程度,抱團發展上想辦法;在資源要素整合能力上狠提升,為切實解決好喀什深度貧困問題夯實堅實基礎。
3.1 搶抓機遇,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出臺并實施了《南疆三地州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喀什作為深度貧困區域之一,須依托利好機遇,努力轉變扶貧開發方式,從救濟式扶貧向參與式扶貧過渡。同時要成立以主要領導掛帥、分管領導任副職的“雙到”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各項工作,并派出駐村扶貧開發工作隊,讓有能力、有辦法的人進村扶貧。主要領導不僅“掛帥”而且“出征”。
3.2 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及生產生活條件
貧困地區的通病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增加了農村脫貧的不穩定性,加大了返貧的機率,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3.2.1 加強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1)要完善貧困鄉村的水、路、電、基本農田等建設,為生產發展提供可靠的物質基礎。
(2)要改善貧困地區衛生醫療保健條件,減少因病返貧致貧的發生。
(3)探索靈活的移民扶貧方式,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在不具備生存條件環境中的貧困人口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徹底解決重點貧困村屯的行路難、吃水難、就醫難、上學難、通訊難等難題,促進貧困村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實現貧困鄉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4)重視貧困地區的思想文化建設,這是戰勝貧困的精神財富,是社會主義農村全面穩定發展的基石。同時,要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
3.3 增強貧困主體自身發展能力以及組織化程度,謀求抱團共贏
實行農科教結合,建立以“雙語”教育為平臺的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齊抓的方針,確保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落實,進一步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要有針對性地通過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和各種不同類型的短期培訓,向農民大力普及實用技術,增強農民掌握先進實用技術的能力。當前,勞務收入已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光靠增加勞務人員數量,對增加農民收入的影響越來越小。因此,要結合貧困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培訓機構的作用,特別是加大對農村剩余貧困勞動力的培訓力度,提高貧困家庭勞動力素質,增加勞務收入。另一方面,增強貧困主體的組織化程度。例如符合貧困主體利益的合作社的規范設立與壯大。增強其參與市場經濟的能力,謀求更多的增加收入的渠道。
3.4 建立健全完善的鞏固成果,抑制返貧的長效機制
(1)充分發揮扶貧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貧困群眾是扶貧開發工作的主體,他們自身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如何,直接影響到扶貧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由于返貧的打擊,不少返貧者對再度脫貧失去信心和勇氣,以“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得過且過。在這種情況下,要幫助返貧者分析返貧原因,找準癥結,因勢利導,幫其樹立并堅定其再次脫貧的信心和意志,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主動抓住各級政府扶持的機遇,想方設法擺脫貧困,不斷提高生活水平。
(2)充分發揮帶頭人的帶動作用。貧困群眾需要發動,更需要帶動。要注重培養一大批能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這些帶頭人既可以是基層黨支部或是基層黨支部的成員,也可以是一般貧困群眾中的致富先行者。要充分發揮這些帶頭人頭腦靈活、思路清晰、市場意識強的特點,帶動貧困群眾共同致富。這些人與貧困群眾生活在同一個鄉鎮或同一個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有奔頭,脫貧致富的積極性自然高漲。
(3)要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努力培育支柱產業。在扶貧開發規劃設計上,即要有近期的任務目標,也應有長期規劃(5-10年);既要有重點村、戶的具體安排,也應有縣、鄉的全盤考慮。在扶貧項目的安排上,既要突出“短、平、快”,短期內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也應注重發展培育長效扶貧項目,增強發展后勁。要做好在扶貧開發具體行動中,市、縣、鄉應各負其責,各盡其職,步調一致,村、組、農戶主動配合,行動協調。
[參考文獻]
[1]喀什地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喀什調查隊.喀什地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19 (04).
[2]侍曉雅,杜玉.喀什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分析[J].經濟視角(下).2013 (01).
[3]國家統計局喀什調查隊.喀什地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喀什地區統計局,2019 (04).
[4]國家統計局喀什調查隊.喀什地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喀什地區統計局,2019 (04).
[作者簡介]劉明剛(1981-),男,陜西人,高級職稱,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