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如今中國生育率逐漸降低,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發揮老齡化退休人口的作用,積極促進退休人口再就業,對于實現自身價值,促進經濟發展,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意義重大。
[關鍵詞]老齡化;退休人口;再就業
[中圖分類號] F249.2
[文獻標識碼]A
截至2019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8.1%,超過2.5億人。預計中國將于2023年前后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在2033年前后進人超級老齡化社會,2050年達30%,老齡化速度前所未有。而且,由于人口基數大,老齡人口規模也是前所未有。到2050年將達3.9億人,屆時每3.3個中國人就有一個65歲以上的老人。相比西方發達國家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用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多年的時間,而我國預計將僅用約22年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隨著人口峰值的臨近,生率將逐漸降低,人口紅利也將逐漸消失。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均CDP,中國面臨著“未富先老”的局面,未來儲蓄率和投資率將逐漸下降,消費率將逐漸上升,經濟潛在增速下滑。
人口老齡化是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不可避免的問題,老齡化也必然帶來社會勞動力短缺、國家財政支出加大、社會撫養比增高等問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中國老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及要重點解決好老年人健康問題。《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明確提出“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要創造老有所為的就業環境,充分調動大齡勞動者和老年人參與就業創業的積極性,推進有意愿和有能力的大齡勞動者和老年人在農村就業創業。要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快終身學習立法進程,建立健全社區教育辦學網絡,創新發展老年教育,實施發展老年大學行動計劃。《規劃》強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指出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
1 老齡化退休人口再就業存在的問題
1.1 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由于中國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深遠,退休后讓老人“頤養天年”是社會的傳統認識。由于我國目前大多數的家庭結構是“4+2+2”和“4+2+1”的模式,子女是否支持對老年人再就業的決定起著非常大的影響。老年人退休之后,本來應該是安享晚年,如果再就業鄰里或者鄉親可能會認為是子女的不孝。同時很多子女也擔心老齡化退休人口在就業過程中由于身體機能退化,反應能力慢可能遇到一些意外,導致磕磕碰碰;反而得不償失。另外,由于一些老年人退休時間長,參加老年俱樂部、外出旅游等,有充足的養老金和贍養費,習慣了退休后愜意的生活。加之,目前社會巨大的就業壓力,社會存在著退休人口再就業與年輕人“搶飯碗”觀念,認為老齡化退休人口再就業搶占年輕人就業的機會,造成失業率增加。
1.2 社會支持薄弱
我國老年人就業環境不太好。首先是法律上沒有為老齡化退休人口就業提供足夠的保護。根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了,勞動合同就終止了,之后跟公司形成的是勞務關系。而勞務關系是不受《勞動合同法》保護的。在勞務關系中加班費、帶薪年假、未簽勞動合同雙倍工資、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等福利待遇,法律都不再保護。并且,單位可以隨時終止用工,而不用給予勞動提供者任何的經濟補償。對于企業來說,面對一個不受法律保護的員工,企業是不愿意雇傭的。因為,在正常的勞動合同關系下,一旦勞動者在工作中傷亡并被認定為工傷或者工亡,勞動者可以拿到工傷保險的賠償。但由于退休人員不能上工傷保險,所以一旦在工作中出事,用人單位很可能要自己承擔賠償責任。此外,很多企業往往不太信任年事已高的人,不愿意雇傭他們。
1.3 再就業信息不完善
由于老齡化退休人口中大多數對互聯網信息技術使用不太熟練,在尋找就業的過程中,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就業的途徑是通過“熟人介紹”,其次是“原單位返聘”以及自主創業,然而通過社會招聘方式再就業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極低。由此可見,老年人的關系網在再就業過程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市場再就業功能作用發揮十分有限。目前,市場上很多培訓機構針對的是青年人,缺乏對老齡化退休人口再就業的專門培訓機構。由于這樣的商業培訓機構很難獲利,因此只能靠政府提供一些公益性的培訓機構,然而這些公益性的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單調,不能適應市場化的需求,進而導致了培訓效率低下,培訓效果極差的惡性循環。老年人就業十分缺乏就業供求信息平臺,針對老齡化退休人口再就業的人才市場和招聘會以及中介公司幾乎沒有,這進一步惡化了老年人再就業處境。
1.4 老年人自身條件因素
由于老齡化退休人口逐漸進入老年其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年齡越大以及健康狀況不好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業的意愿越低。家庭因素也會影響再就業的意愿,由于配偶辦理退休會明顯降低退休人員再就業的概率,因為退休老年夫妻更傾向于擁有“共同的閑暇和工作”。同時,個人經濟狀況也會對老年人再就業產生顯著的影響,個人負債資產比越大,職工退休后再就業的概率更高。負債資產比越高使退休老年人傾向于“無休止”的工作。養老保險待遇對退休人口再就業具有明顯的負激勵作用。與沒有養老待遇的人相比,享受養老待遇的人再就業比率較低。此外,養老待遇水平的提高會進一步降低退休人口再就業的可能性。工作是一個人生活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難以轉變社會角色,導致個人生活茫然、空虛、孤獨,甚至出現抑郁癥等疾病,給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但有一部分老年人把退休看作是自己職業生涯的結束,覺得應該頤養天年,好好享受生活,不愿再投入勞動力市場。
2 促進老齡化退休人口再就業的對策建議
2.1 政府發揮輿論導向作用,轉變社會公眾的觀念
老齡化退休人口大多數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技術積淀,他們是社會進步發展不可或缺的財富。這些老教授、老醫生、老專家等在許多領域都是國家的骨干人才,他們肩負著培養國家人才的重任,積極發揮他們的作用對把我國建設成為人才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政府應該定期運用互聯網、電視、微博、微信小程序等官方平臺進行大眾宣傳,樹立、弘揚并獎勵老年人再就業的典型,及時糾正社會中子女認為讓老人再就業是不孝行為的傳統觀念。老年人與年輕人有著不同的就業經驗和就業范疇,老年人再就業在很大程度上不會影響青年人就業的機會,因為老年人與年輕人就業的范圍不同。
2.2 加快完善制度設計。切實保障退休人員再就業權益
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適時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權益保障法》,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力度,鼓勵老年人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健全老年人權益保障機制,加強老年人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進一步完善家庭支持體系,完善家庭支持政策。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全面提高人力資源素質,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實施人口均衡發展國家戰略,加快完善國民教育體系,構建老友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快終身學習立法進程。建立健全社區教育辦學,網絡創新發展老年教育,實施發展老年大學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深化戶籍、社保、土地等制度改革,加大就業靈活性。創造老有所為的就業環境,充分調動大齡勞動者和老年人參與就業創業的積極性,推進有意愿和有能力的大齡勞動者和老年人在農村就業創業。有效運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擴大勞動力供給,以全面開放擴大勞動力供給。加快制定針對老年人專門性的、具體的、可操作化、細化量化的法律,針對老年人人力資源開發基本原則、政策、途徑等做出具體可操作的規定,切實保護老年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合法正當權益。實行聘用合同化管理,對聘用退休人員在報酬、工作時間、工作任務、勞動保護措施等方面有明確的規定,用合同的形式努力保障雙方的權益,避免不必要的勞動糾紛。打造“適老型”的都市環境,完善退休制度,退休職工再就業法律保障體系,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以及發生工傷時的法律保障政策,健全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統一的老齡工作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強化老齡工作機構統籌規劃、綜合決策、組織協調、監督管理等職能并將其納入政府績效考核。
2.3 建立老年社區人才中心,為老年人再就業提供服務平臺
充分發揮基層社區的作用,以社區為平臺建立老年人才中心。因為社區是距離老年人最近的生活單元,能夠獲取老年人的充分信任,能夠為老年人再就業提供真實可靠的就業信息。社區通過與企業、社會組織、家庭、老年人個人建立聯系,搭建一個多方共享的求職平臺,更加全面的了解各方主體的需求,實現求職信息的多向溝通。社區內的老年人有求職意愿和能力,可以免費注冊為老年人才中心會員,所需經營費用,當地政府財政與慈善捐款應給予支持,為老年人提供一些適合自己興趣與能力的工作崗位。政府結合當地物價與最低工資標準合理界定老年人就業工資區間,為老年人創造公平就業環境。
2.4 提高老年人對再就業的理性認識
老年人由于在幾十年的工作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在醫學、科技、教育等領域具有巨大的價值,能夠為社會帶來重大的價值與財富。老年人再就業一方面會降低社會撫養比的壓力,減輕年輕人的經濟壓力。許多老年人作為重要的人才資源,由于再就業工資低、穩定性強、經驗豐富,企業在雇傭老年人的時候可以減少大量的人力成本支出。而且,老年人子女已成家立業,沒有后顧之憂,更能穩定的從事工作。對于一些剛創立的中小微企業來說,能為其提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減小創業失敗的概率。老年人再就業也增加了其經濟收入,提高了生活質量。老年人從事工作,避免了由于退休后造成的不適應,社會角色轉換空檔期面臨的精神壓力。老年人退休再從事工作也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有利于減緩其認知和智力水平的退化。
3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把握人口發展大趨勢和老齡化規律,作出的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的重大戰略部署,事關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老齡化退休人口再就業,對加快積累人力資本,加快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劉帆.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城鎮老年人再就業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王坤.積極老齡化視角下低齡老年人再就業研究[D].深圳大學,2017.
[3]王甜甜,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老年人再就業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6.
[作者簡介]馬明清(1992-),男,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