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字欣 羅燕 江靖雯
[摘要]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而農村擁有更大比例的老年人口。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轉型進程的加劇,傳統的土地保障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當前農村老人的養老需求,土地流轉后農民依托于土地的長久穩定收入模式被打破,老人的養老問題在土地流轉的情況下面臨了新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為切入點,運用實地調研的方式通過多維度、多層次、多角度的數據分析模型分析農民養老存在的問題,探索更加積極的農村養老政策,以保障農民養老。
[關鍵詞]社會保障;土地流轉;養老機制
[中圖分類號] F842.67
[文獻標識碼]A
一直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是將城鎮作為實施主體,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一直處于邊緣狀態,盡管如此,大部分人都認為這種安排并不不妥之處,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因為農村居民已經享有了國家給予的土地使用權,已經有用了土地提供的保障。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轉型進程的不斷加劇,很多青壯年的農民開始選擇外出打工,因此探討當下的土地保障制度是否能夠滿足農村老人的生活保障需求,實現我國農村經濟的長久穩定發展問題,對我國當下的農村保障制度進步一完善和健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傳統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的表現
1.1 農業的收入比重下降,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來自非農業
通過分析農民的農業收入在農民的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判斷當下土地保障功能的強弱情況。從全國的農業收入來看,雖然我國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依舊是農業收入,但從1996年開始,我國農民收入中,農業收入的貢獻比重在逐年下降,農業的增長值和增加值也在不斷減少。而農民收入來源中,非農業收入所貢獻的比重越來越大,從1978年開始,人均非農業收入開始以年均44.73元逐年增加,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3.6%,至2000年非農業收入對農民純收入增加的直接貢獻率達42.5%。而2001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366.00元,其中非農業收入1066.40元,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55.0%。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是依賴于非農業的收入且非農業收入占農民收入來源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由此可見,傳統農業收入比重長時期的持續下降反映了當前我國傳統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
1.2 土地提供養老的保障質量低
從我國農村老人生活保障的主要來源看,土地承包占據了突出明顯的地位。與城市的勞動者相比,一旦城市勞動者失去工作,就幾乎喪失了生活上的保障和來源。但由于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的狀態,大量的農村青壯年都選擇遷移外出打工,農村的青壯年不斷流失,這就造成了當下農村的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大部分老人不僅要面對繁重的農活勞動,還要照看家庭事務,甚至要為外出的子女擔負起照看孫輩的責任。在當下生活中,子女所提供微薄的經濟支持對于農村老人的日常開支顯得微乎其微,農村的留守老人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
此外,老人的身體狀況也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受到健康危機,許多農村老人在面對疾病時,因為經濟能力無法支付相應的醫療費用,疾病沒有辦法得到很好地治療。除此之外,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后與家里的老人聯系越來越少,老人在遇到一些生活上的問題時經常無法與子女取得及時溝通,更何況大部分老人不愿意將自己遇到的困難告訴外出子女,不想讓他們在外地為家里擔憂牽掛。所以,這些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靈上都會對老人的健康狀況造成不利的影響。
2 傳統的土地保障制度不利于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2.1 不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我國現階段將土地作為了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載體,這就賦予土地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雙重功能。從經濟功能上看,土地作為生產要素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從社會功能上,土地為農村人口提供了生活保障。想要實現土地的經濟功能就必須不斷擴大土地的經營規模,以此提高土地的經營效率,只有擴大了土地經營規模才有可能獲得一定的規模效益。然而在體現土地的社會功能時,對老人的承包地不斷進行調整,而農民所擁有的承包地原本就十分有限,在被調整分割后只有零零散散的若小塊地,這就與我國當前土地的雙重功能產生了沖突,即實現土地經濟功能所要求的土地集中經營與土地社會功能所分散土地經營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嚴重阻礙我國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
2.2 不利于轉移農村的剩余勞動力
從我國現階段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情況上分析可以得出,當前我國農村的勞動力轉移只有很少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勞動者有能力帶著全家向城鎮轉移,大多數外出打工者的家庭仍在農村。在這種轉移方式下,農民既可以在城鎮里打工,也因為擁有土地使用權在農村種地,正是因為這種雙重身份使外出打工的農民與流出地的關系緊密,造成這種關系的主要原因有天然的子女與父母間的聯系,另一種這些外出打工農民仍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農閑時農民進城打工賺錢,農忙時,農民返鄉種田,這就造成了農民忽視農業收益,對農業的投入降低,低效率維護和耕作農田的情況,這種小農經濟的土地經營方式這對中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影響頗深。因此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關鍵在于社會提供他們土地之外最基本的社會保障。
3 依托土地流轉構建農村老人養老機制的可行性
3.1 農村老人對依托土地流轉構建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需求強烈
根據一定的調查和數據顯示,大部分農村老人對依托土地流轉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理解還是較為清晰的,他們對于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都有自我要求。而影響農村老人參加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一定的資金支持,因此只要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就能夠保證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順利開展。
3.2 依托土地流轉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有良好的基礎
一直以來土地都農民生活的保障,農民只有謀求經濟上的利益才能真正體現農民土地的權益,而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與盤活農民的土地權利并不沖突,甚至可能互相促進。因此通過法律確認土地承包經營物權化,并加上國家對養老保障的大力投入和重視,這就給依托土地流轉來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提供良好基礎。
4 土地流轉農村老人養老存在的問題
4.1 土地流轉給農村老人生活的改善有限
根據對六安市農村老人調查數據分析土地流轉對農村老人日常生活和養老條件等方面的影響,數據顯示:有61.32%的老人認為在土地流轉后健康方面有所改善,36.65%的老人認為沒有多大變化,只有2.03%的老人認為情況變化,同時生活條件、醫療條件、養老情況等方面都出現了相似的分析結果,大多數老人都認為土地流轉后老人的養老保障得到了改善,只有少數老人認為在土地流轉后情況變差,因此土地流轉后農村老人對各方面的感覺是良好的,這與土地流轉對養老的支持因素有著重要的聯系。
在分析土地流轉是否會土地流轉對農村老人養老困境產生影響中發現,土地流轉確實會間接或直接影響農村老人的養老困境。一方面,土地流轉會直接加重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這主要與老人喪失養老資源,生活的變化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土地流轉作為政策性移民,政府對其補貼力度會加大,在新環境中老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便利和資源,獲得外界的支持力度提升,這又會從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民養老的困境。
4.2 土地流轉對老人家庭的持續收入影響有限
對六安市土地流轉后老人家庭的收入變化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結果表明,土地流轉后農村家庭收入增加的占比為54.01%,收入減少的占比為12.98 %,收入沒有變化的占比33.01%。而通過對其收入的具體分析發現,較多的土地流轉家庭在農業中的收入減少,而打工和非農業業經營的收入在不斷增加,由此可以發現,在土地流轉后,農村老人的家庭生產結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同時,土地流轉后的農村家庭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就是工作機會難找,農業受到一定損失,缺少一定量的公共設施服務。
5 完善六安市土地流轉農村老人養老保障體系的對策及建議
5.1 建立土地流轉農村老人的社會養老保障機制
農村老人養老保障制度包括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保障體系。雖然國家目前針對農村老人已經建立了新農保和新農合等社會保障制度,但這些制度主要針對的是定居在農村的人口。對于土地流轉的農村老人,其對于養老保障機制的要求更為復雜,需要政府充分考慮土地流轉因素,建立基于土地流轉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議六安市政府要針對土地流轉的老年人,從土地流轉的收人中撥出一部分的資金為農村老人購買養老保險,或者提高一定程度上老人養老保險或醫療保險的比例,為農村失地老人提供一定的社會養老保障,增加土地流轉對農村老人養老的資金投入,實現養老資源在土地流轉的農村老人和未流轉的老人間區別合理的最優配置。
5.2 提升土地流轉農村老人的家庭發展能力
根據研究結果表示,在土地流轉后農村家庭會面臨的困境中,最嚴重的就是農民會喪失土地的使用權,失去了傳統土地的收入和保障等,這就促使政府重新重視土地流轉工作。如何安置土地流轉后農民的就業問題是影響老人養老的核心所在,如果能使安置后家庭的生活有所保障,家庭的收入來源要比務農好,將會間接提高老人養老的幸福指數。
提升家庭發展能力的重要措施就是推動六安市的就地城市化水平,為土地流轉后的農民家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減少人口流動對老人養老福利的損失。針對家庭發展能力,其核心就是要營造生產生活的環境。開發土地會產生新的生產分工,因此建議政府加大政策去引導并加強勞動力的培訓,為土地流轉后的農民家庭提供更多機會。
[參考文獻]
[1]安華,土地流轉背景下農村養老的金融支持路徑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9(01).
[2]王勸勸.商丘市農村地區養老模式問題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03).值工程,2016(14).
[3]吳鵬躍,王小萍.土地流轉對農村居民養老現狀的影響分析[J].價值工程,2016 (03).
[4]孫永輝,農村留守老人新型土地養老模式研究[J]商,2015 (32).
[作者簡介]郭宇欣(2000-),女,遼寧開原人,本科,研究方向:經濟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