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0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我國的人口結構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產生極大的改變,老年人在我國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使我國達到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在我國農村照顧老人的大部分都是女性,男青壯年則多是外出務工。長期的經濟壓力、家庭養老壓力等對農村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本文深入分析家庭養老對農村留守婦女生存情況所造成的影響,進而提出相應的舉措,以期為改善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現狀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家庭養老壓力;農村;留守婦女;生存情況;影響
[中圖分類號] D669.6
[文獻標識碼]A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更多的農民開始離開他們故鄉,留守在農村大部分是老幼婦殘。農村大量的勞動力涌進市場為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出現了農村留守婦女這樣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承擔家庭養老壓力者逐漸多為女性的現象在全世界度普遍存在。丈夫或是家中的青壯年離開家之后,農村女性大部分會選擇留在家中照顧贍養家中的老小。本文通過對某區街鎮中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家庭養老壓力對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況的影響。
1 農村留守婦女現狀的調查分析
1.1 調查對象
該區的總人口為90萬,在90萬人中婦女有32萬,女性共46萬,兒童則有17萬。該區大概有25萬戶家庭概,目前農村留守婦女大是10萬。調查研究一共發出調查問卷大于1000,回收1000左右,有效為1000。因此,本次一共是發出1030份調查問卷,有效為1003份,因此問卷的總有效概率為97.38%。
1.2 農村留守婦女的年齡組成
從問卷的結果可以得出大于50歲的對象占總人數的6%,年齡為40-49歲之間的對象占總人數的38%,29-39歲的對象則為總人數的36%,18-29歲的婦女占總人數的200-/0。根據1030份調查問卷的調查結果可以明顯的觀察到,在農村留守的婦女的年齡區間會相對的集中在29-49歲這個年齡段。
1.3 農村留守婦女的文化程度
小學學歷占調查總人數的42%,初中學歷占調查總人數的26%,中專以及高中學歷占調查總人數的25%,大專以上學歷占調查總人數的7%。從1030份調查問卷的調查結果可以明顯的觀察到在農村留守的婦女其整體的文化程度都不高甚至偏低,且其年齡越大則文化程度越低。
1.4 農村留守婦女愿意留守的原因及矛盾分析
大部分的婦女選擇留守農村的原因多為家中的青壯年外出務工賺錢,孩子、老人需要照料才選擇留在農村[7]。在1030份的調查問卷中,大于40歲的婦女選擇留守大部分是因為其就算外出打工年齡上也并不具備什么優勢,沒有突出的技能,家中的孫子輩正需要人照顧。少數人是因為她們對生活并沒有什么更多更高的追求,認為現狀就很好,滿足于當前,因此她們選擇留在農村[8]。而在29-39歲年齡之間的婦女選擇留守在農村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其需要照顧養育了她們一輩子的父母以及需要母親照顧的孩子;小于29歲的婦女選擇留守在農村其目的主要還是為了更好的生育和養育孩子。
2 家庭養老壓力對農村留守婦女所造成的影響
通過分析1030份調查問卷,發現家庭養老壓力會對農村留守婦女自身的婚姻質量、身心健康以及就業狀況等多個方面產生負面影響:
2.1 農村留守婦女婚姻質量分析
家庭養老壓力會對農村夫妻之間的婚姻質量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留守女性的年齡越大,則其因為照顧老人所產生的生活壓力就越大。結婚時間比較長久的夫妻,由于一直以來夫妻雙方在家庭生活中沒有進行明確的分工,沒有確切的落實責任,使得女性的生活照顧壓力隨著時間而逐漸越變越大。最后使得女性極容易和自己的丈夫在撫養孩子和照顧老人的問題上發生較為激烈的爭吵和矛盾沖突。夫妻雙方之間對婚姻的幸福感也在日復一日的爭吵矛盾中逐漸消失不見,使得雙方婚姻的質量受到較大的影響。留守在農村的女性由于忙于照顧家中年老人,夫妻之間感情的聯絡就會減少,導致夫妻雙方缺少溝通交流,不利于維持婚姻的質量。
2.2 農村留守婦女身心健康分析
生活中的經濟壓力、照顧壓力、精神壓力等都會對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大部分的留守在農村的女性都有比較大的生活壓力,長期的異地分居狀況使得女性的心理會處在一個比較壓抑的狀況。在農村生活中發生的不安全事件,性騷擾事件還有對外出丈夫的擔憂等種種因素使得留守在農村的女性常常沒有安全感,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經濟壓力比較大的女性去醫院進行治療或檢查的次數就會比較少,有時可能會錯過治療疾病的最佳時機,不利于其身體健康。且在留守婦女中,年齡比較大的女性的經濟壓力會小于比年齡小些的女性。年齡小的女性正是青壯年,在這個階段的女性其上有父母需要贍養,下有小孩需要養育。這些年輕女性的經濟壓力會遠大于年齡更大的女性。
2.3 農村留守婦女就業狀況分析
經濟壓力和生活壓力都會對就業狀況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選擇留守在農村的大部分女性都是放心不下家中的老人和小孩。留守在農村的女性每天都忙于照顧老人,沉重的照顧負擔使其根本沒有時間在去尋找其他的就業方式。留守在農村的女性由于需要承擔家庭的養老壓力,她們很難在去花時間尋找更好的就業方式或是兼顧不了兩個方面。最終多是回到家庭中照顧自己的家人。
3 改善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現狀措施
從本次調查研究中可以發現留守在農村的女性由于家庭養老所帶給她們的影響,其會在社會生活、溝通交流、家庭經濟、身體健康等多個方面都承受著比較大的壓力。且會對其婚姻質量、身體健康、就業等多個方面產生影響。要解決留守在農村女性的問題,需要從豐富其日常生活、化解其經濟壓力、減輕其負擔、排解心理壓力等多個方面進行,減輕農村留守女性的生活壓力,對其展開社會福利幫助。
3.1 加快農村家庭養老和養老服務市場的有機結合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老人對其日常生活照顧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大,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現如今,想要只通過家庭養老方式解決其需求已經無法滿足老人。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老人自我照顧的困難使得購買市場化養老服務的人越來越多。養老服務市場化是將社會和家庭進行有機結合,減輕家庭養老負擔,使老人能夠享受到更加專業舒適的服務。
3.2 通過針對性的培訓教育,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綜合素質
通過分析留守在農村的女性的優勢與特點鼓勵其進行積極自主的創業。根據其文化程度,為其選擇合適的培訓,使其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政府給予其一定的幫助,為其在場所、稅收以及資金等多方面提供保護和支持。政府可以幫助其完善周邊為社會生產和其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通過建立農家樂、果園采摘等多種獨具當地特色的旅游項目,在為當地居民提供高質量的休閑娛樂地方的同時,還可以為留守在農村的婦女增加經濟收入。
3.3 使廣大農民群體樹立男女平等社會意識
農村留守婦女會產生巨大心理壓力的關鍵原因是在農村中關于男女性別歧視的現象比較的嚴重。通過加強對農村進行正確的性別觀念知識宣教,使他們了解到性別平等的重要意義。使廣大的農民可以擁有平等的性別意識,消除男女平等觀念在農村的差別。使大部分的農民群體性別意識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農村留守婦女的利益。
3.4 鼓勵農村留守婦女建立自信
留守在農村的女性遇到困難時,政府應幫助她們樹立正確的主體意識,對其進行鼓勵使其自尊、自信并且自立自強。通過組織專家為其展開心理輔導、健康教育、道德規范等一系列知識講座,使其能夠開闊視野,排解心中壓力。通過組織留守在農村的女性成立專門的婦女互相幫助小組,為其提供精神扶貧、生活扶貧、經濟等一系列的幫助,緩解其經濟壓力,為其有效的解決生產生活問題,使其能真正的得到幫助。
3.5 豐富農村留守婦女的日常休閑生活
使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使留守在農村的女性可以樹立適應當代的思想道意識和道德理念,從而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其和鄰居之間能夠和諧共處,共同建設文明農村。使用樸素的舞蹈、文化、學習新知識等方式豐富婦女在農村的休閑時間,使其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并根據其實際情況組織一些讓夫妻進行親情互動的小活動,加強留守在農村的婦女和外出務工的丈夫之間的感情交流,穩定其家庭生活。
4 結語
通過深入分析家庭養老壓力對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況的影響,可以發現家庭養老壓力對農村留守婦女的社會生活、溝通交流、家庭經濟、身體健康等多個方面都承受著比較重大的壓力,且會對其婚姻質量、身體健康、就業等多個方面都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通過加快家庭養老和養老服務市場的有機結合、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培訓教育,提高其綜合素質、為其宣教性別平等知識,使其樹立男女平等社會意識、鼓勵其自尊、自信以及豐富留守在農村女性的休閑生活等多種方式在較大的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改善農村留守女性的生存現狀。
[參考文獻]
[1]郭智慧,王藤.新農村留守與非留守婦女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J]職業與健康,2019(10).
[2]賴運成,農村留守婦女心理健康:現狀、影響因素與對策[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
[3]孟亞運.農村留守婦女相關研究進展[J]心理學進展,2017(05).
[4]陳懷珍,農村留守婦女的情感問題與對策一一基于《今日說法》節目的案例分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3).
[5]賈紅紅,霍桂霞,王海麗,等.農村留守婦女心理健康狀況的現象學研究[J].醫學美學美容,2018(03).
[6]荀雪霞.淺談農村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建設[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04).
[7]賈紅紅,霍桂霞,劉洋,等.河北省某縣農村留守婦女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18).
[8]苗春霞,顏雅娟,王問海,等.江蘇省農村留守與非留守婦女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比較[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01).
[9]羅小鋒.留守婦女的婚姻為何走向解體?一一基于對農民工家庭的定性研究[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1).
[10]李德雯,吳楊偉.農村養老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業與技術,2020(07).
[作者簡介]段巧玲(1978-),女,山東巨野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農村農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