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麗菊 鄧國仙 許忠裕 張宗文 黃艷芳 吳廣麗 韋價報
[摘要]人才、土地、資金等發展關鍵要素的單向從農村流入城市,造成了城鄉發展失衡、農村長期“失血”“貧血”。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解決依靠誰來干、土地資源怎么用、真金白銀哪里來的關鍵問題,破除制約“人、地、錢”要素供給的體制機制障礙和“二元”藩籬,推動城鄉之間資源要素的平等流動和交換,促進城鄉的共同繁榮。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地;錢;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A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補齊國家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農業農村短板,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戰略部署。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關鍵要促進“人、地、錢”三大資源要素向鄉村匯聚,壯大鄉村建設人才隊伍,深化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社會各類渠道資金流人農業農村的機制體制。
1 鄉村振興戰略對“人、地、錢”問題的重大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作出了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方面全面振興重大部署。《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加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強化鄉村振興用地保障、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加大金融支農力度等舉措。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具體措施:在“人”的方面,要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強化農業農村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在“地”的方面,要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持續推進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體系;在“錢”的方面,要健全投資金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推動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主動參與的鄉村金融資金投入格局。
2 鄉村“人、地、錢”要素供給面臨的瓶頸難題
2.1 鄉村人才流失
當前,我國農村戶籍上仍有9億農民,但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民數為6億。這未納入統計公報數據的3億農民中,包括搬遷到城市生活、到城市務工以及接受高等教育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青壯年農民。這些人正是農民中文化素質較高、綜合能力較強或有一技之長的人,同時也正是鄉村振興發展必需的人才和勞動力。但在城市遠優越于鄉村的生活條件、發展空間和工資待遇的吸引下,鄉村人才源源不斷地向城市聚攏,導致廣大村莊普遍存在突出的老齡化、空心化, “三留守”問題,農村人才的大量流失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亟需解決的問題。
2.2 土地制度桎梏
土地是農村集體最大的資產,但在農村土地改革推進過程中,土地資源仍然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盤活和利用。一是農村土地布局散亂,舊宅基地閑置、破舊基礎設施棄用、部分基礎設施和農民建房未經規劃批建等現象仍然突出。二是土地規劃化經營的需求旺盛與土地制度不完善、農村土地產權不明晰、流轉機制不健全的矛盾仍然突出。三是農地流轉市場尚未健全成熟、農地市場運行機制尚不完善、流轉各環節存在梗阻不暢、政府監管不到位、土地流轉糾紛不斷和履約風險較大等現象普遍存在,農民對土地入市流轉的信心不足。四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夠完善,保障額度偏低,土地仍舊是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依存資源,失地后如何確保農民生存保障,發揮土地最大經濟效能必須解決的問題。
2.3 資金來源短缺
資金短缺長期是制約農業農村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瓶頸。一是在當前的農村金融體系下,金融服務欠缺,信貸投入不足,遠無法滿足現代農村對資金的基本需求。二是農業保險規模與農村經濟需求的矛盾,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缺乏保障,農業發展投資非風險高、利潤低。三是農民缺乏抵押擔保物,難以獲得發展農業產業所需的基本啟動資金。四是農村資金不斷大量外流,農村金融組織的資金運用非農化,對農村的資金支持不斷減少,致使農民的貸款需求難以滿足,極大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3 破解“人、地、錢”問題的對策建議
3.1 解決好“人”的問題
一要強化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實現鄉村振興發展,黨的領導是關鍵。黨的領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保障和根本依靠。要確實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省市層面主要抓統籌規劃和政策引領,實施落實和推進建設的主體則是縣鄉村三級,必須把規劃落地操作,村級黨組織則要明確干什么、怎么干,把黨管農村工作的最新要求落實落細。要建強村級黨組織,配齊配強村“兩委”班子,不斷優化村級黨組織隊伍結構,全面提升黨組織在農村工作上的領導力、組織力和號召力。二要突出和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作用。農民是鄉村繁榮發展的建設主體、鄉土文化的傳承主體、鄉風文明的治理主體和鄉村振興的得益主體。因此,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突出體現農民在鄉村振興中建設者、守護者和傳承者的重要地位,充分重視和尊重農民對家鄉建設發展的意愿,不斷增強農民的主人翁責任意識,最大限度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動員廣大農民真正參與到鄉村建設重要事務的討論和決策之中,使農民成為自己家園的建設者和農村發展紅利的受益者。三要打造“一懂兩愛”工作隊伍。“一懂兩愛”工作隊伍既包括廣大各級從事“三農”工作的干部,也包括鄉村振興需要的各領域更方面的人才。要將這支隊伍打造成為熟悉國家“三農”政策,具備豐富的農業農村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以農村建設發展為己責,具有愛民情懷等基本素質的基層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四要建立人才“回流”激勵機制。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微小企業家、專技工人、大學生等鄉村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并從政策、項目、資金等多方面給予扶持,引導他們積極為建設家鄉出智出力,共同為鄉村發展出謀劃策。
3.2 解決好“地”的問題
一是整合農業用地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集中連片的土地是推進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的先決條件,也是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基本要求。要積極鼓勵和推進農業用地“小塊并大塊”,不斷整合細碎化的承包地塊。要通過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土地人股的方式進一步把農民零散分布的土地連片集中起來,按照市場需求發展規模化現代化農業。將流轉土地引入農業龍頭企業,采用“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民”的發展模式,不斷發展農村農業全產業鏈,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二是整合農村建設用地建設現代化農村。編制村莊規劃必須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符合當地村莊發展條件和現狀,要把村莊規劃的相關內容納入村規民約,要求村民共同遵守;嚴格執行“一戶一宅”制度,建立鄉村建房專戶檔案,實施分類分類管理。農民新房建好后,及時將舊宅基地收回村集體所有,杜絕一戶多宅、侵占集體土地的亂象。要集中整治農民建設新房后空置的危舊房,將長期被危舊房占用的集體土地重新收回村集體土地進行綜合開發,進一步擴充農村建設用地資源,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發展村集體經濟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綜合利用開發農村閑置的土地資源,結合本村特點,引入招商引資機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以村莊規劃為依據,利用閑置土地逐步完善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村集體經濟項目配套建設,探索農民、農民合作社、企業、政府等多主體以多種合作方式開發利用閑置農房,逐步允許通過土地征收、租賃、互換、入股聯營等多種方式實現農村閑置土地資源使用權流轉,不斷激發村集體經濟的內生發展力。四是深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社會保障制度層面上縮小城鄉差距,提升農村民生保障水平,解除農民失地后顧之憂,為盤活土地資源松綁設保。
3.3 解決好“錢”的問題
一是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在財政項目上加大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傾斜和支持,按照城鄉一體化的標準推進建設農村水、電、路、文娛、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基礎設施,讓農民充分享受到農村發展成果;加大力度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貸款利率和以獎代補等方式,增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抓實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為指導,強化農村生態保護,扶持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加強農耕文化、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加大對傳統技藝、鄉村古跡、傳統村落、民族建筑、農業生產遺跡、古代灌溉工程等鄉村文化載體的保護力度,留住鄉愁和鄉村文化的根脈,以繁榮的鄉村文化奠定鄉村旅游發展濃厚底蘊。二是廣泛引導社會資本多渠道參與鄉村建設。在社會資本與鄉村發展共享共榮、互惠互利的原則下,加大農村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導城市溢出資金流入周圍鄉村。圍繞村莊規劃發展需求,整合農業資源和生態資源等現有資源,引入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業、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業具有巨大發展空間和前景的領域,不斷完善農村冷鏈物流、農業產業鏈和鄉村服務業,實現村企共贏局面。三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鼓勵村集體經濟收益取之于村、用之于村。在資金上,對村集體經濟參與的鄉村振興項目,財政資金給予傾斜扶持;提高村集體經濟運營的信貸額度,在利率上實行優惠政策;大力鼓勵村集體經濟自我運營,廣泛動員農民親自參與、主動投入村集體經濟的經營和管理;鼓勵農民積極參與直接受益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拓寬和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發展和壯大鄉村新興產業,爭取在產業的多方位開發中增值收益。
[參考文獻]
[1]趙海飛.新時代背景下關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J].中國市場,2020 (01).
[2]楊柳鄉村振興中的土地問題探討[J]中國土地,2018 (09).
[3]高迎春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的影響因素與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 (02).
[4]朱名揚,淺談我國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及其建議[J].商,2013 (15).
[5]韓長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J].山西農經,2018(16).
[6]王道榮鄉村振興背景下“一懂兩愛”工作隊伍研究[J].甘肅農業,2018 (20).
[作者簡介]黎麗菊(1982-),女,廣西玉林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科技管理、現代農業等。
[通訊作者]鄧國仙(1992-),女,廣西融安人,助理館員,研究方向:農業經濟、農業科技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