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尋晶晶 徐運保


摘要:隨著現代互聯網教育技術的日新月異,自媒體的創新發展促使“社會思政”時代的來臨,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逐漸向“課堂奠基+課外引導”轉變,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課堂的紅色旅游資源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沖擊下,體系化、數字化成為其發展的主要趨勢,因此,基于紅色旅游資源的高校思政教育服務體系的構建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
關鍵詞:紅色旅游資源 思政教育 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7-0041-03
以課堂授學為主的傳統思政教育方式也逐漸低效化,學生的視野更多被新奇和有創意的自媒體所吸引,“互聯網+思政教育”已經逐漸成為不可逆轉的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文化創意產業的異軍突起,使得旅游文化再次升值,包含愛國、革命英雄情懷的紅色旅游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中的帶動作用也在不斷擴大。而隨著時代進步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文化內涵,現有的紅色旅游文化已無法滿足普通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如何在已有的旅游教育橋梁上使思政教育走得更加深遠,如何順應自媒體發展潮流,承接現代旅游大潮所帶來的教育新機遇,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也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思政教育的發展方向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學生團體通過互聯網及其載體與外界接觸驟然增多,被動接受的社會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份額不斷加大,思政教育面臨著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再到“社會思政”的改革創新。當下“青年湖南”“共青團中央”“紅星云”等官方微信公眾號關注者的數量已經超過百萬,運營的模式也十分成熟,它們在向學生推送大量的社會時事和熱點信息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引導青年學生群體正確看待社會時事和熱點話題,“社會思政”的趨勢已然十分明顯。在“社會思政”教育資源已然構成的情況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走出課堂,與新的技術、新的社會動態聯系起來,對其進行適當的調節、引導和延伸,形成“課堂奠基+課外引導”的教育框架,從思政教育的內容以及形式上更好地保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與時俱進性,賦予高校思政教育新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發學生自主性,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和實事性。
智能互聯網時代的誕生和來臨,進一步地提升了高校信息媒體傳播的速度和質量,觸手可及的社會政治信息拉近了高校學生和社會、政治之間的距離,甚至比高校更為快速地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念。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已經不能再固守課本和傳統的教學方式,必須緊跟社會的腳步,捕捉和分析熱點話題,激發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興趣,不斷促使思政教育從空洞走向內化,磨合成為學生自身意識體系的有機部分,進而轉化為積極的形態舉止、言辭觀點。對于社會可預見性發展及隱性需求,高校思政教育也要及時做出反應。正如人口紅利的消失、二胎政策的開放,如何使學生對于事態的認識從個人選擇上升到國家發展層面,如何使學生對于此種矛盾的定向和發展做出正確分析和思考,如何引導學生擔當起時代使命,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來,也是思政教育必須達到的目標之一。
與淺層面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記憶、理解不同,高校思政教育要在此基礎上向外擴散,并以此為教育結果的衡量標準。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高校學生群體為教育的主體,密切關注學生精神和文化發展的訴求,促進高校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始終堅持以學生的理想信念及其踐行為教育的核心,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培養正確的三觀,鑄牢大學生的精神支柱;始終堅持緊密地聯系社會實際,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時事、國家經濟動態問題為主要著眼點,與人民群眾切實的利益相貼近;始終堅持不斷改進和自主創新,積極地推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二、新載體的出現使思政教育更具活力
1.思政教育紅色旅游資源新載體
如圖1所示,2010—2019年近十年我國旅游人數持續不斷增加,旅游顯然已經成為一項全民活動,日趨向生存資料消費靠近。全民旅游時代的到來,將賦予旅游資源和其文化新的價值。同時如圖2所示,自2010年起,作為旅游消費中堅力量的大學生群體在持續擴大,2019年普通本專科在線人數突破三千萬,為高校旅游市場的開發奠定了重要基礎。根據中國青年網調查結果顯示,全國范圍內大約有85.87%大學生表示支持旅游,13.53%表示中立,僅有0.61%表示反對,由此可見高校學生對旅游的高度積極性。而這些已成為推動積極性旅游成為高等教育的第二課堂的重要動力。
隨著時代發展,僅承載革命歷史、文化、精神、品德的紅色旅游文化資源已無法滿足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部需求,我國仍然急需在對已有的紅色旅游教育資源的綜合利用基礎上增磚添瓦,系統性地拓展紅色旅游文化外延,深層次地挖掘紅色旅游文化內涵,形成以利用紅色旅游資源為主其他旅游資源為輔的高校旅游教育體系,最大化地發揮旅游教育育人功能,提高資源利用率,使之更好地轉變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學素材。
2.思政教育自媒體發展
早期思政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輔以思政類電視節目,隨著自媒體意識的覺醒,思政引導性節目入駐微博、微信,隨后各大院校開辟網上思政天地,思政教育逐漸走出課堂,滲透學生日常生活,又隨著直播、短視頻的興起,思政教育形式發生巨大改變,以“青年大學習”“學習強國”為代表的網上思政教育興起,由學校引導、移動端學習的局面出現。在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突發的狀況下,自媒體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以疫情為熱點話題掀起全民思政的狂潮。
根據當下手機客戶端咨詢、社交軟件使用情況,就清博指數網對微信(公眾號)、頭條、抖音、快手四大熱門軟件月榜排名前十用戶信息進行分析。
如表1所示,在四類軟件月榜中思政引導性自媒體排行十分靠前且影響積極。如微信公眾號榜首“觀察者網”,建立初衷為致力于薈萃中外思想者精華,鼓勵青年學子探索,以全球視野引導青年關心國家大事,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具有很強的思政引導性。在表格WCI指數排名中,有4名自媒體用戶為思政引導性自媒體,且排行靠前。在頭條TGI指數排名中,全部為時政熱點解析類用戶,指引青年正確看待新興社會事件和國際關系。對于在年輕人中頗受愛戴的抖音,排名前十中有四個為思政引導類自媒體,點贊量高達上億,可見思政引導類自媒體十分具有市場。快手與抖音運營形式相似,都以短視頻為賣點,但是內容上,快手更與頭條相似,在快手KCI指數排名中,更多為積極正能量的官方新聞咨詢號,潛在愛國教育意義明顯。根據種種跡象顯示,思政教育在“互聯網+”背景下與自媒體的結合越發緊密,極高的關注量也預示著全民思政的到來,而在如此氛圍之下,高校大可利用此類自媒體,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浸泡式教育。
三、以旅游資源為基礎構建高校思政教育服務體系
以旅游資源為基礎的高校思政教育服務體系,基于“平臺+應用+服務”的思想建立,在旅游大數據充盈時代,整合以紅色旅游為主的旅游相關應用系統及信息資源,在景區、高校、文化創意產業、旅游科技產業等相關領域協同合作、資源共享,共同打造良性旅游教育大數據生態系統,主要分為采用大數據處理與挖掘分析等云計算關鍵技術的高校旅游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基于虛擬旅游技術的線上思政教育系統,以及由高校學生進行自我服務的線下旅游思政服務組織。
1.高校旅游信息服務網絡平臺
高校旅游信息服務網絡平臺是以高校學生為主要對象、以高校周邊旅游信息(以紅色旅游信息為主)為主要內容,在現有并廣泛使用的社交軟件的基礎上建立起公眾互動服務平臺,平臺應將高校學生與旅游景區直接對接,實現雙方雙向帶動,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內涵(特別是紅色旅游文化),將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日常生活,解決現下思政教育方式陳舊、手段落后、內容枯燥以及景區旅游旺季人員不足、旅游業人才缺失等問題。實現以校促游,以游拓學,以學承遺,推動區域教育、經濟、文化“三贏”發展。
2.基于虛擬旅游的線上思政教育系統
虛擬現實旅游技術是中國近幾年來虛擬現實旅游信息行業快速成長發展的一種技術產物,在當今中國,虛擬現實旅游產品和技術的基礎雖然十分薄弱,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年來,一些大型或者綜合性的博物館,如首都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在運營和建設過程中投資虛擬展廳,以實現線上博物館推廣和科普教育。此外,更多的旅游景區也在啟動虛擬旅游項目,虛擬旅游已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一大方向,同時其也為旅游與教育的融合發展搭建了至關重要的隱形橋梁,與現實的旅游相比,虛擬旅游更具有安全性、經濟性、可持續性、時空行、體驗性,更加符合運用于高校教育的要求。
基于虛擬旅游的線上思政教育系統,也是將旅游充分用于思政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本身所帶來的科技感、趣味性、便利性將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使其自覺主動接受思政教育,其將貫穿課上課下整個教書育人的過程。
3.基于旅游思政的線下學生服務組織
對于思政教育,高校學生不該僅僅為被教育者,身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要群體,他們既是被教育者,更應該是探索者、教育者、傳播者。在現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氛圍中,思政教育應下放到學生群體中,在創新創業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挖掘旅游資源對于思政教育發展的有益部分,推動旅游和教育的雙重發展。
在旅游思政的背景下,各高校可以引導學生成立專業的運營組織——基于旅游思政的線下學生服務組織,學習、探索高校周圍景區所蘊含的思政教育意義,培育專業講解員,組織學生進行安全、有效的參觀,以此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培育高校思政教育氛圍。
四、結語
無論是旅游大潮帶來的新機遇還是互聯網時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異軍突起,都推動了高校學生自主思政教育的趨勢發展。學生有意識,學校有引導,政府、景區有支持,才能緊抓機遇,開啟思政教育立體化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蔡志強.論思政教育的話語轉換與內涵發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3(11):20-23.
[3]陳佳佳.“虛擬旅游”構成及其表現形式研究[J].現代營銷,2020(1):142-143.
[4]李恒,全華.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旅游虛擬產業集群研究[J].經濟管理,2018,40(12):21-38.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