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瑜敏 ЩукинА.А. 蘇金
摘要:俄語青年俚語近年來備受現代俄語語言學關注,青年俚語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語言現象,它的存在受年齡段、社會、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青年俚語是具有創造性和表達性的語言,它是年輕人對客觀世界認知的產物。青年俚語并沒有扭曲傳統語言,一些單詞正在轉化為文學語言并起著加強作用,它并不是文學語言的寄生蟲,它對傳統語言是一種考驗,也是語言發展的必經階段。主要采用演繹論證、舉例論證、歸納論證等方法對俄語青年俚語的定義、分期、特點進行概括、歸納、總結。
關鍵詞:俄語俚語 青年俚語 特點 分期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7-0088-03
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革導致了俄語語言迅速、重大和災難性地轉變,俄語俚語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近年來很多人為俚語的普及而擔憂,認為他們對傳統俄語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但是青年俚語作為俚語的一個分支是否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呢?
一、俚語的詮釋
任何一種活的語言都有幾個平行和所對應語言水平所代表的層次結構。傳統分類如下:
通用的文學水平。不受生活地區和語境的限制,大多數母語是該語言的人群所使用的詞匯即標準語,它涵蓋社會各種現象、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
通用口語水平是用于口頭和書信進行信息傳遞的日常生活用語。
有限使用水平,一是受區域性限制的或者同一種族的土話方言、習語、特殊口音和口語圈。二是俚語水平(行話):社會不同類別群體(職業、年齡等)所具有的特殊的表達用語。
俚語的主要特點在于它并不是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方式。俚語源于英語slang;s(sub)-前綴表次要的意思;lang(language)-語言,言語。俄語中的сленг,жаргон,арго源于法語jargon,argot,被現代語言學所關注,但至今沒有明確定義[1]。
目前俚語存在著幾種解釋,但彼此之間相互矛盾。例如,俚語是:
(1)口語表達方式,它不屬于規范的文學語言。
(2)某孤立群體使用的語言,與文學語言不同。
(3)某種職業或社會階層群體所使用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例如水手、畫家、軍人俚語等)
(4)反映粗魯、熟悉,有時還帶有一種幽默感的主題。
(5)是一個具有共同興趣的社會群體使用的語言,含有許多對他人來說比較晦澀的詞語,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評估力(其評估通常是負面的)。
我們建議用以下的方式概括俚語的特性:
(1)不是文學詞匯。但是作為社會性的方言它是以標準語言的發音與語法為基礎的。
(2)口語中不斷產生的詞匯。
(3)富有情感的詞匯。
(4)俚語以比較親昵的語氣表達嘲諷、輕蔑等感情色彩。
(5)就使用范圍可以分為廣泛使用俚語和狹隘使用俚語。
(6)很多俚語大多數人沒有辦法理解,一是因為俚語通常具有引申意義,二是這些行話借用了方言或源于外語行話。
(7)俚語是職業行話和社會團體俚語的總和,它包括職業俚語、行話俚語、青年俚語、借用俚語、區域性俚語。
(8)俚語也使用文學語言,其他社會團體行話、外來語,并被賦予新意。
因此,可以這樣定義俚語:俚語是一種被某職業、社會階層和不同年齡組的人所使用的一種特定的語言。這類言語可以體現出該人群的需求、品位、習慣、利益、職業和社會地位。
二、青年俚語的詮釋
很多研究者認為俄語青年俚語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語言現象,它的存在受年齡段、社會、時間和空間的限制[2]。
年齡是青年俚語使用的主要標準,據統計,這種社會語言主要被12—23歲年齡段的人群使用。青年俚語用于青少年時期,年輕人以自我表現、自我實現為目的,來反對老一輩相對正式的語言體系。在城市里的年輕學生中(中學生和大學生)和一些年輕的非正式的群體(嬉皮士、潘克、搖滾樂手、摩托車騎士等)中使用。超過25歲以上的人群使用率大大降低,因為這個階段年輕人開始走向成熟,逐漸走向另外的社會群體,價值觀、生活方式和語言都隨之改變。
青年俚語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尤其是進入21世紀,出現在日常溝通、小說、新聞中和大眾媒體中,對俄羅斯文學語言也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然而,有關俚語(行話)有著不同的認識。一部分人對這類“猴子”語言充滿著敵意,并且強烈要求向俚語宣戰。另一部分人相反,認為俚語是動態的、富有表現力的。還有一部分人處于中間位置,不主張根除,但是也不支持,理由是俚語的表現力較弱,而且數量少[3]。俄語研究者Бондалетов В.Д.寫道:“總體來說,俚語是具有情感表現力的詞匯……它因此而存在。但是悲哀的是很多年輕人局限在俚語當中,從而遠離了規范豐富的文學語言……”[4]。
三、青年俚語發展的分期
俄語青年俚語的出現具有區域性,主要與莫斯科、圣彼得堡及俄羅斯一些大都市有關聯。
俚語在城市年輕人中流行許久,在整個20世紀到21世紀初期,一些規模較大、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的危機使青年俚語詞匯經歷了幾次浪潮[5]。
俄語青年俚語發展的四次浪潮:
1.第1次(20世紀20年代初—20年代末)
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和內戰的影響。這個階段19世紀經典俄語語言受到了革命及革命后社會現狀長期而強烈的沖擊。戰后街頭出現大量的流浪兒,青少年和青年的語言開始豐富起來,而這些語言大都來自盜賊的黑話。
2.第二次(20世紀50年代初—60年代)
隨著在城市廣場聚集的熱愛跳舞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以及街頭“阿飛”(穿奇裝異服的人)的出現,一些行話被同時代的年輕群體廣泛使用。例如:Бродвей或 Брод(城市中心街道,街頭“阿飛”聚會地點);чувак(小伙子、哥們兒、“自己人”);шузы (鞋子);туса – вечеринка(一伙人、聚會);боруха(輕浮的女子);траузера(褲子),等等。
3.第三次(20世紀70—80年代)
勃列日涅夫時期社會發展的停滯導致社會上出現許多非正式的年輕人運動。比如,嬉皮士創造了自己的語言體系,這是對正統的語言意識形態的一種排斥。俄語青年俚語的第三次發展浪潮最猛烈且持續時間相當長。俚語的內涵從那時起已經包含了方言、行話、粗俗語、口語和俗語幾種意思。
4.第四次(20世紀末至今)
隨著電腦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語言學家認為大部分新產生的俚語是源于網絡,這種前所未見的新的社會空間已被視為人際交往和溝通的重要手段。青年俚語不斷地體現出新思路、新目標和新技術,并隨之出現了新型俚語——計算機俚語。
四、青年俚語的特點
1.與其他俚語相比,青年俚語除了年齡的特點外,還具有極速可變性。
由于年輕的社會群體每5—7年就更新一代,與此同時,其俚語詞匯也在不斷更新。它更新速度的中間值是5—7年。學者們注意到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俚語。例如:“зависать ?с ?телками(泡妞)”“У меня сейчас такой бодун!(我現在醉得很厲害!)”這些話語都是源于青年俚語。通過對俚語的使用,表達了自身的社會群體屬性。青年俚語具有玩笑、諷刺、幽默的特點。它逃避成人、父母和師長無聊的世界,是對正式語言體系制度的一種排斥,渴望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對現實社會的不接受。
2.具有表現力
比如說俚語“фиолетов”,其常見詞匯的同義詞是“безразлично(無所謂)”。例:“Мне все фиолетово(我都不在乎)”。在這里俚語詞匯一是更具有表現力,二是更富有感情色彩。
3.具有濃縮性
俚語通常使用在非正式的口語表達中,體現了交流中的簡化。這種被壓縮的表達方式被應用于不同的網絡交流中,чаты源于英文的chat(聊天),блоги源于英文forum(論壇)。例如:конфа(網絡會議);“поставить в игнор”源于英文ignore(屏蔽);забанить源于英文ban(禁言),等等。
4.英文的廣泛使用
很多青年俚語是從英語借用而來的。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些詞語就連那些沒有學過英文的人也一樣能懂,因此可見俚語已經是現代語言的一部分。例如Лаптоп(laptop)——筆記本,Фифти-фифти(fifty-fifty)——50—50,респект (respect)——尊重,чейндж(change)——更換,лузер(looser)——失敗者,дринк(drink)——飲料,пипл(people)——人們。
5.借用性強
青年俚語經常借用其他職業和社會群體的行話[6]。
例如:(1)與音樂有關的:попса,поп-музыка(流行音樂的,通俗音樂的),тяжёлый металл(хэви-метал)(重金屬,電子搖滾樂),свежак-свежая,новая музыка(新歌,新音樂),трэк–музыкальн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樂曲),плэйлист–список композиций(播放列表),сбацать–сыграть(演奏、播放)。
(2)與刑事案件有關:一些年輕人認為使用這樣的詞語很酷,并且可以樹立自己的權威:замочить,грохнуть(打死),круто(酷),шмон(搜查),беспредел(無法無天);нарик,торчок,нарком(吸毒者);колеса–таблетки(毒品的片劑);наркота,кокс,трава–наркотики(毒品);герыч,героин(白粉,海洛因)。
(3)與酒精有關的:алик,алканавт,синяк–алкоголик(酒鬼);блондинка,беленькая,водяра–водка(伏特加);квасить,бухать,гудеть(喝酒,酗酒)。
(4)涉及范圍有限。青年俚語主要涉及五個領域:人、衣服、外觀、休閑、住房。領域內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組,同義詞占多數。例如:人(чувак,лоб,мелкие,кони),身體器官(фонари,рубильник,клешни),衣服和鞋子(шузы,свингера,прикид),錢(баксы,бабки,кусок,лимон),好的評價(круто,клево,улет,отпад,аут),行為狀態(вырубиться,приколоться,тащиться),等等[7]。
五、青年俚語的使用調查數據分析
中學生和大學生是最具有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人群,是新俚語的創造者。據俄羅斯7年級和10年級俚語使用目的調查數據表明:中學生俚語使用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談話更富有活力和幽默感(7年級——63%;10年級——70%);傳遞新聞和信息(7年級——14%;10年級——15%);維護友誼(7年級——16%;10年級——9%);自我肯定(7年級——7%;10年級——6%)。
據俄羅斯14歲、16歲和17歲中學生對俚語態度的調查數據表明:14歲(正面——34% 中立——65% ?負面——1%);16歲(正面——78% 中立——11% 負面——11%);17歲(正面——42% 中立——30% 負面——28%)。
由此可見,16歲中學生的對青年俚語的態度最佳,最差則是17歲的中學生,中學生俚語產生于中學的低年級階段,則發展于中學的高年級階段。
據俄羅斯大學生對俚語是否需要的態度調查數據表明:41%的大學生認為是必需的; 33% 認為不需要,因為它的使用讓語言變得混亂;而26% 的大學生則不知道如何對待青年俚語的使用.
綜上所述,在進入成年之后,隨著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轉變,大學生不再積極使用俚語詞匯。
六、結語
青年俚語是一種語言共相,它已經客觀地存在了很久并且和文學語言一樣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語言里。青年俚語是具有創造性的詞匯,它并沒有扭曲傳統語言。一些單詞正在轉化為文學語言并起著加強作用。青年俚語是年輕人的社會群體語言,雖然在年輕人中被廣泛使用,但它不是強制性的。青年俚語是具有創造性和表達性的語言,它是年輕人對客觀世界認知的產物。隨著年齡的成長、生活方式、交際圈子和價值觀的轉變,成熟了的年輕人會自主地排斥青年俚語。青年俚語是判定年輕人年齡、發展、興趣、品位和需求是否成熟的指標。青年俚語迅猛發展于國家經濟、政治不穩定的時期,并且它必將隨著社會經濟的日趨穩定而衰退和瓦解。因此,我們認為青年俚語并不是文學語言的寄生蟲,很顯然,它對傳統語言是一種考驗,也是語言發展的必經階段。
參考文獻:
[1]И.Р.Гальперин.О термине сленг.О термине ?сленг? [J].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2001(1):63.
[2]О.А.Анищенко.Генезис и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е молодежного социолекта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периода[M].М:Флинта Наука,2012.
[3]Е.А.Земская.Активные процессы в языке русского зарубежья[M].М: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их культур,2008.
[4]В.Д.Бондалетов.Молодежный жаргон.Что это?Словесный мусор или…?[M].M:Великий Новгород,2003.
[5]Э.М.Береговская.Молодежный сленг: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и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е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J].Пресса,1996(3):227.
[6]Л.П.Крысин.Молодежный жаргон[M].М:Русское слово,2004.
[7]Е.Г.Борисова.О некоторых особенностях молодежного жаргона[J].Пресса,1981(3):49.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