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體允 孫國峰
摘 要: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并推進高質量發展,是大城市新城區未來改革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因此,在梳理既有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南京市江寧區的資源稟賦,設計了“動力強、產業優、體制好、后勁足、潛力大”的新城區發展路徑,提出了構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體系、培育適應高質量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構筑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機制支撐體系等具體路徑,以期為大城市新城區的經濟發展提供部分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現代化經濟體系;城郊經濟;高質量發展;南京江寧區;區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9?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6-0075-06
一、問題的提出
因“二元經濟”模型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W.A.Lewis研究認為,發展中國家往往存在著所謂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城鄉之間通過資源要素的流動帶動鄉村地區的發展。我國目前仍處于發展中國家的行列,大城市的傳統主城區與城鄉結合部的新城區是典型的“城郊經濟”,具有二元經濟特征;另一方面,在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要素投入型、外延型快速發展之后,面臨著新的發展瓶頸。同時,隨著改革推進到深水區,一些制約發展的體制性瓶頸與障礙亟待破解。面對這樣的背景,習近平總書記根據國情和深化改革的需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近一年來,人們對“現代化經濟體系”、“高質量發展”的理論特征、內涵等進行了解讀與理論探討。通常認為,高質量發展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發展,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因此,基于現代化經濟體系視野下的大城市新城區發展路徑的探討,就有了強烈的現實意義。
二、大城市新城區的特征
(一)大城市新城區的一般特征
大城市的新城區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為承接傳統市區的產業轉移、人口遷移而實現城市郊區化的產物。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快而導致的城市擴張也非常快。現在的新城區一般是大城市原來的遠郊區,或者是大城市代管縣撤縣設區后形成的區域。這類被稱為“新城區”的區域,通常是傳統老城區聯系外部的交通線、出入口,處于現實情況下的城鄉結合部,多數都設有區政府或準區政府(區、縣甚至更高級別的開發區管委會、科創園等等)。有意思的是,傳統老城區年齡大一些的居民通常把新城區的居民視為“鄉下人”,而這些被稱為“鄉下人”的新城區居民也調侃自己是“鄉下人”其生活觀念與習俗也使得新城區有了某些獨有的印記,并成為新城區發展與創新的動力之一。
(二)江寧區的區位特征與概況
為便于描述與探討,下面以南京市江寧區為例分析一下新城區的區位與經濟概況。江寧區原為南京市代管的外部縣即江寧縣,2000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區,位于江蘇省西南部蘇皖交界地帶的長江南岸,從東、西、南三面環抱南京主城,其南、西南分別與安徽省當涂市當涂區、馬鞍山市接壤。現為南京市的11個市轄區之一,下轄10個街道、129個社區居委會、72個村委會。其東部與棲霞區及鎮江市的句容相交,東南與溧水區毗鄰,北、東北分別與雨花臺區、秦淮區相鄰。江寧區地理位置優越,104國道、寧杭高速等共8條高速交通干線穿境而過,航運方面擁有亞洲最大內河港口南京港的銅井港區,民航則有規模為華東第二的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江寧是南京市人才薈萃的科教名區,江寧大學城擁有東南大學、河海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25所院校,擁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48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80家、市級213家。全區擁有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100家,是華東最大、全國第二的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江寧區的區域總面積1 561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86平方公里,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 163.6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為3.0∶52.1∶44.9;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28.77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 258元。江寧區林木覆蓋率達到31.8%,是江蘇省首家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示范街道全覆蓋的市、區(縣)。根據賽迪顧問公司發布的2019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江寧區在全國968個地級市市轄區中居于第4位。
三、既有研究成果的文獻梳理
以“江寧、發展”為研究主題的文獻,通過中國知網的數據庫檢索有1 654篇(截至2018年8月),時間跨度為1963—2018年,其中主要是1992年以后的文獻。由于涉及數量較為龐大,所以,可以按不同視角進行劃分,比如從產業經濟學、區域和空間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城鎮化過程等角度劃分。
(一)側重區域經濟學視角的研究回顧
江寧通過撤縣設區和撤鄉鎮設街道兩種方式,逐步從縣域經濟向城區經濟轉型,其城市和經濟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江寧區相對獨立的經濟和政治地位[1]。江寧區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要樹立資源節約型新思路,走質量效益型城市發展路子,消除城鄉二元結構,走城鄉協調發展的路子[2]。張永軍聚焦于江寧區這一都市郊區的城鎮化和產業發展的獨特路徑,認為江寧區正處于工業化后期向發達經濟過渡的階段,應利用產業優化和城鎮化對地區經濟增長的雙輪驅動效應,繼續放大其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并降低城鎮化的外部成本;提出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推動城鎮化水平向后期成熟階段(70%以上)發展[3]。趙立元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共同背景下,江寧作為大都市的郊區(城市新市區)受“新蘇南模式”的影響,其發展主要體現以“企業型政府”主導、通過開發區建設吸引大型外資企業入駐的模式,在實現產業嫁接跨越式發展并表現出增長友好與財政友好特點的同時,以區縣級層面為主的空間管理集權、產業空間利用集中隨之得到自我強化[4]。
(二)側重產業經濟學視角的研究回顧
規劃設計專家梅耀林建議,在江寧區特色小鎮的規劃與建設中,應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解決發展模式雷同、內部競爭等問題,科學進行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5]。而更多學界、業界人士則聚焦江寧區美麗鄉村建設、特色旅游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探討。在研究區情的基礎上,有研究者認為,要大力發展江寧區的生產性服務業,采取適當措施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有的學者則從產業集群理論出發,論證了江寧區發展汽車產業是能夠形成競爭優勢的。胡小武研究發現,中國的縣域競爭性發展成為推動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機制,而尋求差異化定位、培育特色競爭力則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原則。他通過對南京市主城八區的產業資源、上市企業、歷史文化保護建筑、旅游景區資源、高等教育資源、4星及以上酒店數量、旅游接待人數的模型量化分析,得出江寧區是僅次于鼓樓區的特色發展區域,江寧區憑借其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吸引了眾多的 500 強企業、上市公司入駐,在電力智能化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制造及零部件產業等均取得顯著成績[5]。
四、現代化經濟體系視野下的江寧區經濟立體掃描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現代化市場體系。學界專家的研究一是從理論層面對其背景、內涵、目標、重點核心、特征、實現路徑等方面進行解讀和研討。從提出的背景看,要破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必須有更高水平發展生產力、更大力度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必須積極推進現代化經濟建設。從內涵角度看,現代化經濟體系由現代動力體系、現代產業體系和現代經濟體制三大部分構成。從目標角度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就是從過去追求量的增長轉向質量和效益的增長,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最終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從核心和重點上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打造、構造、構建最核心的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科技創新,另一個方面是經濟轉型升級。而王小廣則認為,當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是:著力解決新的發展瓶頸,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掃清內在障礙;著力攻克體制瓶頸,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強有力的體制基礎。在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具體操作著力點上,王輝耀提出,要以實體經濟為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推動制造業、基礎設施產業升級;要加快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和人才機制建設,建設更優的體制環境,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等。二是結合具體產業、實際工作層面的探究。王小廣從地方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角度強調,地方“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換為創新驅動;要發展占據產業鏈條高端、掌握核心技術的現代產業體系;只有靠改革和創新,才能形成現代動力體系和產業體系”[6]。蘭建平根據浙江省經濟發展的特點,提出重點從“打造創新平臺、改造傳統產業、謀劃高端產業集群、根植開放優勢、用好‘有形之手、激發企業家精神”等六個方面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李思敏主要探討了如何構建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現代金融服務體系。臧躍茹、郭麗巖則側重探討新形勢下現代市場體系的建立等。
為了更好地用數據描述江寧區的經濟概況,我們從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典型對比三個側面進行數據掃描。
從同一時間區間的橫向比較來看(表1),江寧區經濟增長速度分別比全國、江蘇省、南京市高出2.7、2.6、0.3個百分點;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南京全市、全國百強區平均水平持平,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3.5、3.9個百分點。但這樣的增速能否一直持續顯然是不確定的,依賴投資拉動的經濟外延式增長能否持續是個問號。
通過表2江寧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數據進行縱向比較可以看出,近五年GDP平均增速為9.6%,但增速呈逐步放緩趨勢;從區域內的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在緩慢上升,從五年前的40.8%提升到44.9%。結合表3中各次產業所占比重指標,江寧區作為經濟強省省會城市的市轄區,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與深圳市南山區有14.1%的差距,即便是與省內比尚不及縣級市的昆山市。由此可以看出,江寧區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升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的空間巨大。
通過表3可以測算出,江寧區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相當于全國百強縣第一名的昆山市的0.564 6、全國百強區第一名的南山區的0.432 0,人均產出能力分別相當于其0.741、0.496。這個比較指標啟示我們,江寧區升級現有產業以強化優勢、倡導全民創新創業以補齊短板仍有較大的騰挪空間,可持續發展的任務任重而道遠,需要凝心聚力、持之以恒。以南京市江寧區為例,大城市新城區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要有很強的時代特色、政策落地的應對措施、結合屬地特點的創新。結合縣域區情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視角研究大都市新市區在時空變化的動態環境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有明確的現實需求。
五、現代化經濟體系視野下新城區高質量發展路徑設計與選擇
江寧區作為城郊結合部的大城市新城區,從宏觀層面上必須從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而引致發展方式轉變的國情出發,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建設“強高富美”新江蘇戰略以及建設南京大都市圈的規劃,結合南京市各區差異化發展的政策與定位,在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銜接與融合,及時進行上級政策梳理和本級政策調整,以全國高質量發展百強區、全國創新百強區雙料冠軍的深圳市南山區為學習的標桿,對標找差,探索江寧區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的原則內容。我們認為,江寧高質量發展應以“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創新多”為目標,以“動力強、產業優、體制好、后勁足、潛力大”為路徑設計,通過逐項進行落實達成目標。
(一)構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體系
高質量發展是摒棄了僅僅依賴粗放投入的發展模式,必須在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過程中換裝“強力發動機”。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萬物互聯等新興技術正在改變并將深刻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式。統計大數據證明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習總書記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18年,江寧全區共受理專利申請25 899件(其中發明專利9 491件),全年新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8家、市級以上科創載體24家。今后,應著手搞好以下幾個方面的落實。
1.以創新創業機制落實為切入點,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要研究如何操作新舊動能轉換、建立現代動力體系。發展方向是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在原有制造業規模報酬遞增的地方化特性逐漸減弱的情況下,加強區域內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增加并開發利用人力資本的含量[7]。有研究表明,知識密集度的提高能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8]。而江寧區現有駐區高校25所,高校在校學生20多萬人,有國家級、省級科研院校多家,實際上就像一座座金礦等待挖掘。借鑒學習合肥市政府與中國科技大學之間挽留、珍惜、開發、協作,從而實現雙贏的經驗,制訂相應的激勵方案并加以落實,促進產學研有機融合,使區域內的高校人員優勢成為本區域的人才優勢,既為傳統產業的換檔升級提供智力支撐,也為數字經濟、智能產業的培育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2.以營商環境優化使更多企業煥發新的“青春”。作為社會經濟中最活躍的單元,企業以追求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以營商環境的優化、企業利益的內涵提升激發企業的活力。世界銀行對80個國家的研究表明,僅僅提高政策的可預見性就可以使企業增加新投資的可能性提高30%。世界銀行的研究同時發現,良好的營商治理環境使開辦企業需要的時間減少10天,就會使投資率增長0.3個百分點、GDP增長率增加0.36個百分點[9]。從中觀層面上看,無論是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土地開發和發展成果分享,區縣都是一個相對完整和獨立的基本單元。區內企業的營商環境、事務辦理,區域內的產業集聚、配套設施建設,以及城鄉一體化力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主要受區縣政府的影響。區域發展績效的考核(GDP水平、城鎮化指標、居民收入與幸福指數、增長率等)也關乎到政府領導和工作人員的政績與權責變動,關系到區內居民和人才的流轉。優化營商環境對于吸引新的企業落戶、激活原有企業投資熱情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以問題導向、創新導向探究江寧區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和路徑。地方政府應虛心向企業學習,以“保姆式服務”、“管家式服務”替代高高在上的“主子心態”,以幫助企業解決難題、指導企業脫困變強。為企業服務的相關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應做到勤下企業、經常調研,才能在管理和服務工作中“對癥下藥”。高質量發展需要重視新經濟、激活培育新經濟。新經濟因為具有輕資產、重知識產權的屬性特征,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互聯網和相關的服務性產業、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服務于電商網購的相關產業,在全國不同地區都表現出發展迅猛的趨勢。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形式多樣、波動較大、政策規范相對較少、國家相關的法制規范往往尚未出臺,就如剛剛降生的“瞪羚”,必須盡心呵護才有可能將其培養成創新能力強、發展速度快的“瞪羚企業”。充分利用紫金創新創業園江寧片區的政策優勢,發揮各類創新創業孵化器的作用,在風險投資、創業補貼、資金籌集等方面服務新經濟創業者。
(二)培育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協調的產業體系
通俗地說,高質量發展就是內涵式發展,是相對于“外延式發展”而言的。目前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不是速度而是質量和效益,是依據宏觀經濟調結構、轉方式要求的,要解決高增長之后產生的產能過剩、GDP低效問題,解決粗放式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解決明顯的城鄉差距問題。
1.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江寧區與其他區域一樣,也有自己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由此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的原理和同城各區差異發展的原則,對于區域內優勢產業不能武斷地以“傳統產業”為借口進行壓縮減除,而必須聚焦優勢的實體經濟,繼續推進生物醫藥、智能電網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等符合產業發展前景且具有雄厚基礎的產業,著力打造產業地標,著力提升產品質量。以“規模經營”的原理指導企業增產擴產,降低企業單位生產成本。要學習借鑒香港特區“大市場、小政府”的營商環境建設經驗,促進高端要素的規模經濟和自增長效應。
2.培育、壯大現代產業,實現產業協調發展。在發展壯大區域優勢產業和優勢產業集群的同時,應基于“木桶法則”原理補齊現代產業短板,利用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技術指導等手段,培育現代產業。截至2018年末,全區擁有境內外上市企業29家,另有41家企業掛牌或獲準掛牌新“三板”企業。推動區內旅游、環保、通訊、康養、人工智能等企業做大做強并早日實現IPO,是培育、優化現代產業體系的應有之義。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特色田園產業。目前,江寧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3.5%,共有72個村委會。“世凹桃園”、“石塘人家”、“湯山七坊”、“朱門農家”、“東山香樟園”是江寧區通過村莊環境整治工作打造出來的“五朵金花”,2014年即被文化部中國鄉土藝術協會評為“中國十大美麗鄉村”;楊柳村、佘村等古村采取產業化運營方式發展鄉村旅游。在美麗鄉村建設取得較明顯成效的情況下持續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采取差異化發展策略,依據各村的自然稟賦和村民意愿,實現“一村一品”,避免項目開發時一哄而上。南京江寧交通建設集團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與黃龍峴社區共建“黃龍峴茶文化特色村”的模式值得研究、總結與推廣。
(三)構筑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支撐體系
影響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性瓶頸,一是政府的過度干預或該管不管,二是公平的交易體系、分配制度有待建立與完善。所以,激發動能、破解瓶頸,必須從經濟體制、機制上探究如何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政府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體制好”的支撐。
1.在資源配置過程中必須放手讓“市場說了算”。要解決政府過度干預,特別是過度干預微觀經濟活動的問題,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決定性功能。同時,也要防止該管不管,面對企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尤其是制度性、公平性障礙造成的困難,要進行責任幫扶、及時跟進。
2.在區域范圍內疏解好發展不公平問題。比如,因自然資源的占有、分配造成的發展不公平,同類企業中因財政優惠造成的政策不公平,等等。改革進入到深水區,公平交易并共享發展成果是眾望所歸,解決體制不完善、不合理是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由之路。因此,主管部門在制定產業政策以及財政支持、金融貸款貼息、稅費減免等各方面政策時,應當對境內外企業一視同仁,對城市居民與鄉村居民一視同仁。
3.加強區域環境治理,提升區域居民的幸福感。江寧區近幾年非常注意生態文明建設,居民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不斷得到提升和優化,社區公園的數量和質量逐年提高。“小龍灣網紅橋”、“百家湖休閑廣場”等一大批受居民歡迎的設施、休閑去處明顯地讓江寧區人民的幸福感爆涌。發展與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發展的同時要同步進行環境治理與建設,增強區內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吸引更多大專院校畢業生留在江寧創業、就業。
六、小結與討論
我們試圖以“動力強、產業優、體制好、后勁足、潛力大”為目標要求,以優化區域營商環境、加快科技創新、創新優化管理機制為主要手段,從構建區域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視角,探討推進縣區全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通過實地調研,在取得第一手原始資料的基礎上,我們利用經濟數據從三個不同側面分析了江寧區的發展現狀,提出并具體論證了適應江寧區特征的發展路徑:一是構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體系;二是培育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協調的產業體系;三是構筑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支撐體系。課題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根據國情、省情和市情,江寧區當前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仍面臨諸多重大挑戰。從構建區域現代化經濟體系視角分析問題、找準原因、研究對策,為決策制定者和政策執行者、企業投資人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羅小龍,殷潔,田冬.不完全的再領域化與大都市區行政區劃重組——以南京市江寧撤縣設區為例[J].地理研究,2010,29(10):1746-1756.
[2]? 姚士謀,張艷會,陸大道,等.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幾個關鍵問題——對李克強總理新思路的解讀[J].城市觀察,2013,(5):5-13.
[3]? 張永軍.產業優化和城鎮化互動機制實證分析——基于南京市江寧區撤縣建區以來發展經驗[J].現代商貿工業,2014,(3):15-18.
[4]? 趙立元.工業化模式影響下的大都市郊區發展比較研究——以南京市江寧區和寧波市鄞州區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8,(1):67-77.
[5]? 梅耀林,許珊珊,汪濤,等.基于城鄉一體化的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導則研究——以南京市江寧區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7,(7):62-67,81.
[5]? 胡小武.南京市主城八區的區域特色研究[J].中國名城,2017,(8):71-80.
[6]? 王小廣.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內涵、理論基礎及重點難點[J].中共貴州省黨校學報,2018,(2):19-26.
[7]? 范建勇.產業集聚與地區間勞動生產率差異[J].經濟研究,2006,(11):72-81.
[8]? 陳建軍,陳國亮,黃潔.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9,(4):83-95.
[9]? 謝俊,申明浩,楊永聰.差距與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建設路徑[J].城市觀察,2017,(6):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