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波
摘 要:新課程改革工作持續推進,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教學思維、方法與模式,將合作學習方式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未解決,鑒于此,結合過往教學實踐經驗,分析初中數學合作學習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結合華東師大版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對相關應對策略作出研究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合作學習;問題;應對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為學生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樹立獨立思考的意識并掌握相關方法,在合作中學會相關交流技巧。合作學習是“自主、合作、探究”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較廣泛的應用。在教師認識不足、學生能動性不高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下,造成學習合作模式在實施過程中衍生出諸多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確立反思意識,分析成因,探析相應改進措施,實現有效克服。
一、目標不明確及應對策略
1.原因分析
在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是“指南針”,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的運作起到一定的支配性作用,在沒有設定教學目標或目標模糊不清時,很可能造成課堂教學活動表現出明顯的隨意性,勢必會影響課堂教學質量。開展合作學習活動也是同樣的道理,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是為促進學生之間合作學習而開展合作活動,沒有設定明確的學習能力、情感及素質對應的培養目標,以致合作學習活動流于形式化,難以高效利用課堂時間,效率難以提升。
2.應對策略
教師應從思想上認識到教學目標對合作學習活動起到的引領作用,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要做到細化問題,淋漓盡致地將合作學習目標凸顯出來。要善于依照教學內容詳細設計導學問題,以其為支撐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從根本上確保合作學習活動的方向性。筆者認為,任課教師應加強教學目標難易程度的調控,立足于教材內容、教學大綱標準要求及初中生現有能力,保證合作目標難度的適宜性,并確保其具有一定開放性,協助學生形成與發展發散思維。
比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課堂教學中,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有:(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正確解法,并能在數軸上表示其對應解集;(2)在學習中體會類比和化歸的數學思想,拓展對數形結合思想理解的深度性;(3)培養學生的團結、敢于提問與發言、合作溝通與協作的意識以及自主思考的良好習慣。為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教師引導學生以合作學習方式完成如下練習題:“試解2(5x+3) 二、合作學習組織計劃性不足及應對策略 1.原因分析 為保證數學課堂中合作學習活動有序、有效推進,需要教師加強組織、管理、引導,一旦缺少,將會造成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成為一盤散沙,小組成員不能進行有效合作,針對合作探究的問題,優等生滔滔不絕闡述主觀見解,后進生缺少表達觀點與想法的機會,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不僅無法提升全組成員的學習能力、學習效果,還可能會降低部分學生參與合作學習活動的能動性。現實合作學習中,教師組織規劃性不足的情況較為普遍,具體體現在為學生預留的溝通時間過短或過長、學生分組欠缺合理性、任務配置不科學及組織流程不規范等方面,造成合作學習活動難以依照既定目標順利進行。 2.應對策略 (1)確保小組規劃、分工的合理性:在規劃小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結合學生群體在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確保小組成員之間在性格、能力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并加強小組成員人員的控制,一般以5~6人為宜,人數過多會造成部分組員沒有機會闡述其觀點,或組員之間在解題思路上出現較大分歧;人數過少可能造成組員之間的意見、看法過于單一,不利于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及發展。教師在規劃小組時,遵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并力爭構建“以優帶后”的小組合作局面。小組成員分工合理性,是決定合作學習成敗的重要因素,教師應為學優生、中等生及后進生布置不同的任務,保證分工的科學性、明確性,確保每名學生均能學有所獲,切身感受到合作學習活動開展的益處,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比如,在“在重復試驗中觀察不確定現象”課堂教學中,教師設置了如下小組合作題目:“小紅同學擲一枚質地均勻的骰子,骰子的六個面分別刻有1~6的點,請思考如下的問題擲一次骰子,在骰子向上的一面:①可能出現哪些點數?②出現的點數大于0嗎?③出現的點數會是7嗎?④出現的點數會是4嗎?這些題目難度不同,筆者組織學生按照自身學習能力選擇性作答。可見,如上所設置的合作探究題目考慮到不同學習能力層次學生,真正做到了“優等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后進生吃到”。 (2)合理約束合作時間:數學教師應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時間的約束,一方面要為學生交流合作預留充足的時間,另一方面也要使他們有一定的緊迫感,逐漸確立時間意識,能有效應用小組開展合作、溝通與互動活動。比如,在《有理數》章節中設有涉及“有理數的減法”,教師為幫助學生對“減去一個負數,等于加上這個負數絕對值”結論有較深刻認識,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為學生布設了“59999-5999-599-59=?”的討論題,面對以上冗長等式,教師發現小組學生既頭疼又不愿意動筆計算,此時教師限制小組的討論時間,限時為5分鐘,這有益于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使他們在適度壓力的作用下更積極地研究問題,并且在本次合作學習模式中教師將競爭意識融合其中,有助于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的能動性,此時在合作探究中學生積極將“轉化”解題思想融入其中,此時59999-5999-599-59=(60000-1)-(6000-1)-(600-1)-(60-1)=60000-6000-600-60-4=53340-4=53336。
三、合作學習指導技巧性不足及應對策略
1.成因分析
新課程改革過程中重點強調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雖然認識到樹立學生主體地位的必要性,但是在實踐中可能出現“度”把握不準確的情況,以致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對學生過度放手,一方面造成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另一方面可能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部分學生態度不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合作學習活動開展的意義,難以協助教師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指導缺乏技巧性還體現在部分教師可能沒有隨時關注各小組、各成員的學習及參與狀況,點撥與指導不到位,不能協助學生及時攻克難關、掌握重點及突破難點。
2.應對策略
首先,數學教師應掌握指導的時機,切忌打斷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思路,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巡視,密切關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運行狀況,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當他們探究問題的思路出現偏差、遇到重大難題或者小組討論陷入極度混亂狀態時,才需要教師的介入指導。
其次,力爭確保指導方式的靈活性。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情、教材內容,對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予以靈活多變的指導方法,將語言啟發、示范提示及參與討論等多種方法整合起來,盡量在維持學生初有節奏的基礎上,進行隱性指導,力爭獲得“潤物細無聲”的指導效果。比如,在“從實際問題到方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以合作學習模式探究以下問題“整理一批貨物,由一個人做需20 h完成,現計劃由一部分人先做4 h,再增加2人和他們一起做8 h,完成這項工作,若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體應先安排多少人?”在具體探究中,教師發現有小組成員在梳理解題流程方面出現一定分歧,小組成員各抒己見,意見混亂,這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推進,此時教師以啟發性口吻對他們進行指導:“我們在找到未知數以后,需要做什么呢?什么又是解方程與檢驗的基礎呢?”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小組成員梳理出如下解題思路:找未知數→采用字母x表示→找出等量關系列方程→解方程并檢驗,隨機小組成員在討論中設定安排人進行工作,依照題意列出如下方程式:
最后,找準指導對象,教師對學生作出的指導,應以認真觀察與分析為基礎,找準合作學習活動中需要指導或引導合作學習活動方向的學生,進而提升督導效率,保證合作學習活動有序、有效推進。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目標不僅是協助學生掌握、理解與記憶數學知識的,還應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及各項能力的培養,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無疑是一種有效方法之一。教師一定要明確合作學習模式的效能,立足于學情與教學內容,積極開展小組學習活動,針對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成因,試圖探析對應的優化措施,保證合作學習活動順利、高效推進,協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魏治泉.初中數學合作學習“三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17(34):124-126.
[2]張成堂.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9,17(33):5-6.
[3]馬托強.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學周刊,2019,17(36):83-84.
[4]周明潔.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學習方法及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0):85-86.
[5]嚴復旭,鄭曉亮.論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應注意的幾點問題[J].課程教育研究,2019,17(40):144-146.
[6]李樹仙.新時期初中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4(18):42-44.
[7]李楊娜.把握合作學習組織時機,構建智慧型數學課堂[J].亞太教育,2019,17(9):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