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衛國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了課堂討論要求,指引著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點燃學生的討論興趣,有效引導學生討論,借助討論形式推動學生的數學能力得以發展,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將從如何點燃學生討論興趣、有效引導學生討論等方面入手,就如何實施課堂討論作出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課堂討論;實施對策
所謂的課堂討論是指在課堂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以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或疑難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就此展開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課堂討論作為教師組織初中數學教學不可或缺的方式,不僅可以將探究數學的權利還給學生,還可以使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學習水平,進而推動高質量數學課堂的建構。那么,我們要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有效地發揮課堂討論的價值呢?
一、精選話題,激發討論興趣
討論話題的選擇是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有效實施討論教學的保障。如果教師在組織數學課堂教學的時候,單純地圍繞著教學內容,講到哪,就隨意地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是很難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的,而且,不少學生就算在教師的強制下與小組成員展開交流,也會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隨便應付,導致課堂討論效果不佳。
面對這種情況,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對話題選擇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嘗試以適宜的話題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因為數學是一門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所以,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回歸生活,選擇熟悉的生活現象,如超市活動、手機套餐、商品打折、存款利息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在已有生活經驗的輔助下,積極討論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質量。以“二元一次方程”為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為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聯系學校的籃球比賽這一熟悉的生活現象,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在本校十一期間組織的籃球比賽中,已知在若干場比賽之后,我校的騎士隊累計獲得了8分,已知此次比賽的規則是:如果比賽贏得一場,可以獲得2分;如果輸一場,則可以獲得1分。根據此規則,你知道這個隊伍在本次比賽過程中一共贏了多少場嗎?他們一共輸了多少場呢?如此熟悉且具有探究性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之后,我指導他們以小組為形式,合作討論問題條件,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建立方程式,解決問題。
二、精心準備,引導學生討論
學生作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同時也是積極地進行合作討論的主體。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盡管部分教師也會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但是其討論是以教材、教學內容為依據的,在忽視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或者為學生設計出較為復雜的問題,或者設計較為簡單的問題,無法滿足學生的數學討論需求,最終導致數學討論流于形式,學生也難以在討論中實現有效發展。
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的討論,我嘗試對執教班級的學生進行觀察,發現他們的數學學習實際情況,了解他們的數學最近發展區,并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設定難度適宜的問題,借助問題形式驅動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并使學生在討論、探究中建立對所學知識的深刻認知,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以“平行”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一般會先在正式實施教學之前給予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指導學生運用手中的學具,如直尺、三角尺等,畫出不同的平行線。在繪制平行線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在小組中先就此展開討論,探索畫平行線的方法,通過討論明確操作方案,推動后續教學的發展。而且,在互相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與平行線有關的其他問題,繼續展開對問題的分析,從而在一個個問題的分析和討論中,逐步地掌握平行知識,提高學習質量。
三、有效管理,養成討論習慣
在新時期,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施不僅需要學生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還要使其在自主性的發揮下,通過不斷地學習,逐步地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今后有效發展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當前的初中數學討論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一些學生在獲得討論任務之后,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但是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慢慢地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或者與其他成員說與數學無關的內容,導致討論效果不佳,而且,學生在如此體驗中也養成了不良的討論習慣。
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發揮管理作用,采取討論評價的方式,由小組長帶領全體成員合作討論,并對小組成員的參與情況進行評價。同時,我也會走進小組,對學生的表演進行觀察和點撥,以此保證學生的討論有效進行,潛移默化地積累討論方法,養成良好的討論習慣。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課堂討論,精選話題,激發討論興趣;精心準備,引導學生討論;有效管理,養成討論習慣,使學生在數學討論中獲得發展,同時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朱麗華.課堂討論:學生思維發展的助推器[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8(10):5.
[2]于仕兵.課堂討論使初中數學課堂更具活力[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18(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