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伊陽
摘要:2011年,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作為浙商引進企業在四川大竹扎下了根。這個從成立起就與當地人民緊密連接的企業,不僅創造出了每年產出幾千萬的茶園、打造出了當地有名的茶葉品牌——巴蜀玉葉;也成功把大竹連綿的荒山改成了漫山遍野的生態茶園,讓當地人民的口袋鼓了起來。本文將以巴蜀玉葉品牌建設為例,展示茶助興業富民奔小康的踐行樣本,并從多個角度探究此樣本帶來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企業扶貧;茶產業;品牌建設;創業
四川達州位于陜西、重慶和四川三省市接壤的地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山區市。受地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雖然全市總人口達700多萬,基礎設施發展卻很滯后,工業也仍以粗放的化工業和天然氣開采業為主。外出務工人員眾多,當地經濟一度發展滯緩。達州的處境,亦是我國西南地區諸多急需促進經濟發展、解決貧困問題、提高人均收入的地級市的處境。隨著國家實施精準扶貧估計企業入駐貧困地區,政府大力推行招商引資政策吸引企業來訪,越來越多的企業實現了產業轉移,為當地經濟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作為其中的綠色企業、生態型企業,無疑是我們在茶助興業富民奔小康的路上的典型樣本。
一.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扶貧興業富民的經驗
(一)扶貧:精準扶貧,更要明確辦好企業與改善當地基礎設施的聯系2011年創業伊始,該公司3000萬元的首批投資資金,大比例用在了
土地開墾、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上。科學地開挖土地、規劃道路、怎么才能把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控制在最小限度上成為了該企業在創業第一年的首要問題。
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當地建起了33公里的硬化道路,聯通了各個茶場與村莊,宣告著白茶致富的戰役的打響。而同年11月在基地里種上的白茶,第一年上市就受到了市場的歡迎。
(二)興業:關注市場風向,利用現有資源,創新銷售模式
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其獨特的創新銷售模式,也是其在白茶市場上制勝的法寶。該公司注冊以來,已經成立了專業合作社,與當地基層組織通力合作,對村民進行走訪,做思想工作、進行技術培訓,探索出了“企業+ 基地+ 農戶”的發展新模式;為了穩中求進,近年來,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主要消費地的聯系更加緊密,公司已與上海、浙江湖州、杭州等省市相繼簽訂供銷協議。更是實驗性的與浙江湖州茗香茶文化基地進行合作,打造“茶店+ 茶文化+ 茶基地”的模式,建立產銷一條龍機制,實現了產品的精準對接服務。
(三)富民:與當地政府農民建立互信關系,經濟技術雙扶持
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承包土地建設生態茶園的同時,對實行當地農民也提供種植茶葉的技術支持,免費為當地農民提供茶苗及栽培技術,實行“包茶到戶”,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出資1500萬元從浙江安吉引進白茶苗,免費為種植白茶戶發放茶苗,先后在3 個鄉鎮、4個村、10個組發動1100多家農戶種植白茶1600余畝。[4]從免費提供茶苗至栽植后提供技術指導再至采摘后包回收等,該公司從頭到尾都保障農戶利益,實現人均收入4000余元,帶動當地農民一同種茶發家致富,闖出了一條“企業增收+ 農民增收”的“雙贏”之路。
二.對該公司踐行樣本帶來的重要啟示和推廣價值的思考
(一)依托原有品牌發展企業:要大膽創新,也要穩中求進
創業創新仍然是企業創辦的核心動力。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所說:“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該公司創辦伊始,就分析探究了四川達州大竹縣的地理環境、氣候土壤等生產要素,將其與浙江湖州安吉的茶葉生產環境進行比對,大膽進行了生產要素移植的實踐,取得了成功。
而據中國農業網統計,白茶每年給安吉縣帶來的經濟產值在10億元以上,帶來的收入占了農民收入的15%左右。[1]安吉白茶作為安吉人民寶貴的致富工具,在大竹縣的再次利用,是符合基本邏輯和穩中求進的創業創新,是基于知名品牌的科學再創造,是有長遠目標和可行方案的優秀創新案例。
(二)自覺承擔基礎設施、現代農業建設工作,發揮企業扶貧作用
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不僅在當地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巨大,成立以來更是建有加工廠房3000余平方米、12條白茶加工生產線、茶文化館3000平米及民工宿舍4000平方米,極大改善了當地的物質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
自覺承擔基礎設施與現代產業建設,不僅有利于公司打造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形象,真正為脫貧攻堅助力;也是一個企業有長遠的經營目標、深厚的企業文化與情懷的象征。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也有利于當地的投資環境優化,增強當地對外部資金與社會資源的吸引力,以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打造獨特品牌,形成市場優勢
移植茶葉不是復制茶葉。巴蜀玉葉于四川大竹扎根之刻開始,它是白茶,更勝白茶。想要在白茶市場長久生存,取得收益,獨特品牌才是企業的立身之本。
在品牌宣傳時期,巴蜀玉葉對于自己的定位十分準確。找準當代人對于健康養生的需求以及對喝茶等健康生活習慣的推崇,重點宣傳巴蜀玉葉所蘊含豐富的茶多酚與微量元素,用質量打造硬氣品牌,用真誠熱誠面對市場。
巴蜀玉葉通過與原產地的良性溝通與銷售模式打開了市場,又憑借著過硬的質量和上市優勢,強勢地在白茶市場上建立了新的品牌,打下了不錯的口碑,于此同時也增強了企業的生命力,擴充了原有市場,促進茶葉市場健康發展。
(四)推薦可持續性扶貧,資金支持更要技術支持
產業是發展的基礎,是脫貧的依托。但要實現產業發展的預期目標,單純依靠貧困地區的自身力量,是難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的。然而企業在自身建設的同時進行精準扶貧,單靠資金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把種茶采茶技術傾囊交予、與農戶緊密連結、實現了雙贏的例子,告訴我們技術支持,可持續性扶貧在當今大環境中的重要性和建設性。
如今,茶產業中的可持續性扶貧,不僅可以幫助大竹縣這樣原本以種植基本農作物為主的農民增加收益,改種高產值作物,也同樣可以衍生到諸多熱門茶葉原產地,通過給生產過于松散、程序不夠正規的傳統茶農提供更高層次的技術支持,以促進農民積極創業,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
三.結束語
新的品牌為中國茶業注入新的生命力,小康夢想在蜀地生根發芽。巴蜀玉葉,自浙而來,養蜀一方,真正實現了“一片葉子,又富了一方百姓”。但茶產業作為一個為茶農謀利、為飲者造福的產業,其興業富民奔小康的潛力定不絕于此。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一定要做好茶產業這篇大文章,以樣本延申樣本,以啟示發展啟示。
參考文獻:
[1]?? 安吉白茶每年經濟產值已成功超10億元,中國農業網,發布時間:2012-02-07;
[2]?? 王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策研究--以青州市王府街道山區農村為例,山東農業大學碩士專業學位論文;
[3]?? 陸繼霞賈春帥,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互聯網企業參與精準扶貧的現實價值探析——以T公司扶貧實踐為例《,電子政務》E-GOV-ERNMENT2020年第04期(總第208期);
[4]?? 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工業產業扶貧計劃- 帶動農戶情況工作報告
作者簡介:
莫伊陽(2001年 1月——),漢族,浙江湖州人,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語言文學分院英語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