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萍
摘 要:新課標要求低年段小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實際的生活問題并能夠簡單解決。因此,小學低年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成為小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引他們學會發現問題并結合實際生活解決問題,教師應該在引導小學生學習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不斷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培養;小學生;低年段;數學問題;策略
小學生低年段的數學教材如一年級和二年級的教材大都以圖文的方式呈現在小學生面前,因低年段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容易被圖片內容所吸引,而忽略了數學文字題中的含義,因此很多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被限制,而實際生活中,很多數學知識都是通過文字或者數字來呈現的,因此,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需要從多方面做起。
一、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題目中的含義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關鍵,只有理解了數學題目的意思,才能實現解答問題的目的。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小學生能夠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關鍵就是如何讓剛從幼兒園走出的小學生明白數學是什么,數學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應該如何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比如,小紅和媽媽去超市,媽媽帶了30元錢,小紅帶了15元錢,媽媽買東西花掉了18元錢,還剩多少元?因為低年段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很有限,所以,看到“媽媽”花掉的錢,很容易就會得出30-18=12(元)的結論。因此提高小學生理解題目的能力是解題的基礎,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多讀題目,角色互換
讓小學生多讀題目,在閱讀題目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小學生能夠一字不落地全都讀完,并結合生活實際,讓小學生想象題目中的人物是自己,角色互換,比如,上題中想象小紅就是自己,自己帶了15元,媽媽帶了30元,兩個人一共帶了15+30=45(元);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小學生明白題目中的兩個數量關系:第一,總錢數=媽媽帶的錢+自己(小紅)帶的錢;第二,剩下的錢=總錢數-花掉的錢,找到這兩個數量關系,解題就容易多了,且角色互換讓小學生能夠貼近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自己的經歷去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2.獨立解答,不怕錯誤
讓小學生學會自主解決問題是數學教學的目標,也是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要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小學低年段的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發揮小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并能夠聯系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解答,引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讓小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而教師在此過程中也不應該給這些學生過多的指責,而應該告訴他們就算錯了只要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就很棒。教師不能將學生的錯歸結于他們學習不認真,而是應該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以幫助小學生不斷取得進步。
二、學會審題,認真斟酌
培養小學生細心審題的能力,因為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其智力發育尚不健全,所以教師不應該用成人的眼光觀察他們,而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比如:5個6相加,和是多少?有很多小學生都會得出答案:5+6=11,這就被題目的表面意思所局限,所以,理解題目的意思是關鍵,比如這個題目學生就沒審清楚“幾個幾”是什么意思,而審清題目的意思是解答數學題目的關鍵,加之低年段的小學生漢字知識有限,很多小學生沒弄明白題目的意思就著急答題,所以出現了失誤。因此教師可以根據低年段小學生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小學生學會審題,弄清楚題目的意思,認真斟酌之后再作答。可以讓小學生大聲地將題目讀出來,也可以讓他們手指著題目仔細默讀,多讀幾遍題目,從而正確解答題目。
三、適時評價,鼓勵教學
培養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進行適時的評價,適時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尊重學生的好奇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不打斷學生的回答,不打擊學生,不處罰學生。努力創設情境,讓小學生能夠在各種情境中學習新知,解決問題,并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勇于并善于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讓他們愛上數學學習。比如:小明花了28元買了一支鋼筆,還剩5元,小明一共有多少錢?有的學生可能會回答:28-5=23元,在這個時候,教師不要打擊小學生,而是應該逐步引導他們,讓他們明白所有的錢=花掉的錢+剩余的錢。明白了這一數量關系,就可以理解自己為什么會錯了,下一次遇到類似問題時,便不會再錯了。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特點,不應該用固定模式要求學生,而是應該根據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教材知識,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不斷提高小學生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仲平.培養小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方法與途徑[J].小學教學研究,2019(30).
[2]龔小毛.論如何提高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效率[J].吉林教育,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