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全霞
摘? 要: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人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認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關鍵詞:政治;教學方式;能力
思政新課標指出:“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人社會的實踐活動屮,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認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當我們以這一新課程理念重新審視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時,不難發現:傳統的政治課堂因過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強調道德觀念的灌輸和行為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作為生命個體本身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學生自由自覺的活動,也疏忽了學生所處的現實生活,結果帶來了教學中重知識輕生活、重認知輕情感、重服從輕民主等傾向。思想政治課應如何克服這些偏差,煥發應有的活力和靈性呢?
走近學生、走進生活是思想政治課的核心價值。教育實際上是一個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的過程。在這一雙向過程中,學生的社會生活對教育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走進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走進學生的世界。因此,教育應該是學生溝通現實生活和書本的一個渠道,其目的不是習得知識本身而是學會生活。新課標中明確要求“要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明確地彰顯了政治課教學實踐的生活化取向。這種取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是注重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導與學生成長的特點相結合,重視初中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發展潛力,針對其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的同時,恰當地采取釋疑解惑、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通過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有機結合,以滿足學生發展的不同需要,從而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三是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幵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突出教學的生活化,營造動態開放的生活課堂。讓課堂洋滋著生活氣息,使思想政治課逐步走向生活化,己成為當前思想政治課改革的一大趨勢。思想政治課程資源都是來自現實的生活,課堂教學應回歸生活,加強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讓學生在生活屮思考與體驗,在實踐的矛盾中探究、感悟和內化。“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的全部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因為“整個社會是我們的學校,全部生活是我們的課程”。以生活為源頭活水的課程資源觀是對于課程資源的全新思考。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源頭活水就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不斷改進的政治教材,雖然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但與鮮活的社會生活相比,教材永遠是滯后的。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變化發展的,它為思想政治課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選擇應是教學需要與學生生活需要的結合點,它不僅包括以“家事、國事、天下事”為代表的時事生活,也包括學生正在感受和經歷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課教學所耍求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實踐性。在教學屮,教師應積極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教學,把思想政治課教學置于無限的社會大背景之下,做到“小課堂”與“大社會”的密切結合。
以生為本,開放師生關系。“人本化”教學理念適應了新時期的教學需要,為新課程改革幼苗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它要求師生之間通過交流、溝通、合作、互動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新的學生觀就是把學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權利、有尊嚴、正在發展成長中的人。
教學互動,開放反饋評價。著名的心理學家多伊奇認為:“合作是個體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表現出來的協同行為”。政治課堂是一個微型的“聯合體”,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合作交流政治思想的場所。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該把充裕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與合作的“群言堂”,使每一位學生在順境學習中體驗成功,在逆境探索中體驗交流的樂趣,擁有主動參與的豐富而真實的經歷。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
[2]郭元祥.生活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礎教育論綱[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