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敏

摘? 要: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化學概念是學好高中化學的基本要求,是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和依據。如何更好地講授化學概念呢?很多新的概念對學生來說看似陌生,實則似曾相識。在講授新概念時,通過不同的教學策略,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新知識。
關鍵詞:高中;化學概念;教學策略
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既給教師指明的方向,又要求教師要根據新課程理念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本文將不同的教學策略運用到不同的化學概念教學中,從而為高效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一、基于同化理論的概念教學策略
所謂同化就是讓學生運用認知結構中的已有知識吸收并固定新學習的知識的過程。同化理論不僅是一種學習理論,同時也是一種教學理論。它能為提高教師教學質量提供有效途徑。同化的過程,學生既鞏固了原有概念,也對新概念有了全面的認識,豐富了概念的意義。
案例1.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難之處:第一,因為化合價與氧化還原反應沒有明顯可以建立的聯系,導致概念難被學生接受;第二,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只認得得失氧為氧化還原反應,不能深刻理解反應的特征以及本質。所以要想讓學生全面了解氧化還原反應,那還得從“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形成和發展說起。“氧化”起初只是認為跟氧氣的反應,氧氣也是人們認識最早和研究得最多的一種物質。而在英文“氧化”一詞中就有生銹的意思,后來逐步擴大到對硫、氯等的研究,發現很多物質跟硫、氯反應也有相似的現象(硫化、氯化)。這也就說明了氧化反應并不局限于物質和氧發生的反應,只是人們為了方便研究,現仍以氧化—還原來代表有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一類的反應。化學概念是發展的,學生的已有概念對新內容的融入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化學概念的演化,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
二、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概念教學策略
根據建構主義的核心觀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心理機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起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反饋。運用建構主義理論概念教學策略,要求教師應該要創設情境,如利用實驗、實物、圖片、模具、視頻等手段,引導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最后一定要在課堂上進行反饋練習,掃除理解盲區,強化新概念。
案例2.物質的量概念的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的遇到的疑難之處:1.“物質的量”與微觀物質的關系比學生熟悉的宏觀物質及其量的關系更密切。2.1mol微粒所含的粒子數為什么要以0.012kg12C作為基準呢?學生只對“宏觀物質及其量”有認識,而對“物質的量”沒有前概念。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教師要創設問題情景,如展示一瓶礦泉水,告訴學生一滴水約有1.7×1023個水分子,請問一瓶水有多少水分子?探究交流后,導出概念,解釋為什么要引入這個物理量,然后建立關系:(質量)0.012kg12C——(物質的量)1mol——(微粒數)6.02*1023。通過建構概念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概念的能力。
三、基于圖式理論的概念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知識點繁雜,不少學生仍停留于機械的學習記憶方法,沒有深刻理解知識,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識網絡。運用圖式理論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全面的歸納整理知識點,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和體系。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給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思路,而且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率,也有利于課后考試的復習。
案例3.電解質概念的教學策略:電解質是高中化學學習的重要概念,概念看似簡單,但學生卻頻頻出錯。究其原因就是學生沒有全面理解概念的條件。采用圖式法對概念進行剖析,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看清電解質的真面目。如下圖所示:電解質概念圖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首先,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研究的對象都是化合物(純凈物),單質和混合物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其次,若在溶液或熔融狀態下自身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則為電解質,否則為非電解質。這就說明必須是在一定條件下由于自身導電的化合物才能稱其為電解質。像CO2溶于水能導電,但CO2不是電解質,因為CO2溶于水后生成了碳酸,是碳酸溶于水導電而非CO2自身導電。最后,根據電解質在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是否完全電離,又可將其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概念圖讓學生對概念的辨析起著較大的幫助作用。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概括的。每位老師都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采用合適的方法應用到課堂的教學中去。
參考文獻:
[1]鮑里奇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方法(第四版).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8—28.
[2]袁唯新.認知結構同化論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6.
[3]羅靜.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化學概念教學的啟示[J].衛生職業教育,2005,(3):61- 62.
[4]訾韋力.近年國內圖式理論應用研究述評[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