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穎 洪優
摘 要:熊貓外交是中國面向全球友好國家開展的、富有中國特色的外交活動。其中,中日熊貓外交取得良好成效。本文梳理前人研究、調查日本社交媒體,從跨文化傳播等視角考察了中日熊貓外交與新媒體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關聯性,提出熊貓這一文化符號在中國對日國家形象建構中具有獨特優勢和潛力。
關鍵詞:中日熊貓外交;新媒體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建構;跨文化傳播;公共外交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8-0034-02
一、中日熊貓外交的前世今生
中日兩國文化往來歷史悠久,緊密聯結、相互滋養。熊貓外交是我國面向全球友好國家開展的、富有中國特色的外交活動。
史料表明,初次熊貓外借發生在唐代。公元685年(日本垂拱元年),皇帝武則天向日本贈送了兩只叫作白熊的生物,即后世的熊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以政府和人民的名義將大熊貓作為國禮贈與和中國保持良好外交關系的國家,以及中國希望與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即開展所謂熊貓外交。
20世紀70年代,日本作家黑柳徹子撰文介紹了熊貓這種可愛的動物,引起較大的反響。這之后,乘著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東風,中國將康康、蘭蘭兩只熊貓贈予了日本上野動物園。以此為契機,日本上下掀起一股經久不衰的熊貓熱。
熊貓在日本初次亮相當天,慕名而來的日本民眾將通向上野動物園的道路擠得水泄不通。熊貓館前門庭若市,不少人無法得到入場名額,只得悻悻而歸。同時期,日本文化界也涌現出了許多與熊貓形象相關的漫畫作品,比如《熊貓大冒險》《熊貓家族》等。
21世紀,互聯網技術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媒介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新媒體已完全取代了傳統媒體的主導地位。熊貓熱也逐漸蔓延進日本民眾常用的社交媒體Twitter、Facebook之中,熊貓文化傳播的主體也逐漸從政府、動物園變為個人愛好者。如今的熊貓外交已不僅是一場簡單的政府外交活動了,它成為了特色文化傳播的窗口,不斷促進著中日民眾的交流和互相理解。
二、中日熊貓外交與新媒體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建構
(一)跨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
在信息時代,人們主要通過大眾傳播來認識一個國家,跨文化傳播影響著國家形象的塑造,對一個國家的本國/他國形象樹立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我們的生活中,當代媒介在文化傳統、價值和態度的傳承和更新上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其中的某些部分于外國友人而言卻未免多了一份艱深晦澀和觀念沖擊。我國曾在各國設立過一些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構,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進文化交流的作用,但并未引起強烈的反響。中國政府將熊貓出借給日本,由此提供給日本人民一個了解熊貓、了解中國的契機。通過一個無侵略性的可愛形象,將文化傳播中不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基于競爭與壟斷邏輯的軟權力(soft power)轉變為中華文化角度的軟實力,熊貓外交將動物保護引入國家之間的命運共同體理念,增進了國家文化的生命力、創新力、凝聚力和傳播能力,并依托這些能力造就更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面對他國文化,如果忽略該文化產生的歷史社會原因及其在該國社會中的作用,中國以及其他各國的形象建構過程中總難免產生符號化、刻板化的錯誤,即將我們和他們分隔、抽象,故而使一國國民對他國產生受喜好與厭惡左右的單向認知,最終表現出競爭性認同(competitive identity)。熊貓作為一種惹人喜愛的珍稀生物,它能展現出足夠鮮活生動的形象,傳播這樣的形象有利于讓人多維度地了解一種文化、一個國家,從而消解刻板印象。熊貓這一文化符號是外國友人了解中國的絕佳入口。
隨著熊貓這一文化符號傳播開來,許多日本民眾因喜愛它們而開始了解中國文化、學習中文、慶祝中國傳統節日。有日本友人特意選擇了大熊貓故鄉成都作為留學目的地。打開Twitter搜索「パンダ(熊貓)」、「中國」等關鍵詞,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這股“熊貓熱”帶來的影響。
(二)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一詞在冷戰時進入了學者們的視野。它指一國的政府為了實現本國的國家利益,對國外民眾展開的旨在創造有利于本國的國際環境的外交活動。早在2008年,美國就提出了公共外交web2.0的概念,旨在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傳播技術與公眾實現高效、快速、直接的交流溝通。網絡社交媒體逐漸變成了重要的公共外交平臺。
尼古拉斯·卡爾把公共外交分為了五種類型,即傾聽、倡導、文化交流、人員交流與國際傳播。大熊貓作為我國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它的出借是通過國際傳播和文化交流開展公共外交的絕佳契機。西方往往以吹毛求疵的態度對待中國,但大熊貓保護活動卻使得西方各界對中國交口稱贊。一定程度上,熊貓外交開展的順利與否,反映著兩國關系的大致情況。中國把熊貓出借給日本,展現出中國友好的態度、也是雙邊關系升溫、兩國各領域交流通暢的指示燈。與此同時,這樣的外交活動也有利于建構一個注重生態、環保、充滿人文關懷的中國國家形象。
三、中日熊貓外交下的熊貓文化傳播趨勢
中日熊貓外交數十年,取得良好成效。新媒體時代下,日本的熊貓文化傳播主體與傳播方式逐漸發生以下變化。
(一)熊貓文化傳播主體多元化、等級淡化
著名的兩級傳播理論認為大眾傳媒發出的信息并非直接流向一般受眾,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這個中間環節,即大眾媒介——意見領袖——一般受眾。
上世紀的對日熊貓文化傳播基本上都遵循著這一原則,熊貓由中國政府贈送給日方,再由動物園官方統一發布信息,號召民眾前來觀看。此模式可以大致概括為政府——動物園/官方媒體——民眾。
隨著互聯網和媒體科技的發展,傳播生態正飛速更新,傳播主體也得以向多元化演變。舊時,傳統主流媒體壟斷了傳播的權力和信息資源,而如今社交媒體的產生重新分配了傳播權力,普通公民也被賦予了傳播者和接受者的雙重身份。在Twitter上有著一群狂熱的熊貓愛好者。據筆者觀察,他們組成了自得其樂的群體,有著如下的特點:
有固定職業、或為在校學生,熱愛攝影,擁有較為專業的攝影技能;更新頻率高,常常到訪熊貓館記錄熊貓日常生活;粉絲粘性高、瀏覽量穩定、彼此間互動頻繁;版權意識強,多數人在主頁中強調熊貓攝影作品禁止轉發;小部分博主有赴中旅居的經歷,常常提起中國的文化及城市風貌。
如今,熊貓文化傳播的主體漸漸從政府、動物園轉變為熊貓愛好者們,可愛的熊貓正吸引著更多熱愛它們的人加入傳播熊貓文化的隊伍。
(二)熊貓文化傳播方式多樣化、范圍擴大化
互聯網集各種媒介的優點于一身,熊貓文化傳播的形式也從以往的坐電車上京觀熊變成了打開網站觀熊。另外,各種各樣的熊貓相關展覽也在東京及其他地方的各個場館不斷舉辦著。
打開日本google搜索「パンダ(熊貓)」可以找到動物園官方所運營的網站,其中有將熊貓擬人化的生活記錄、檔案資料。還有獨家、實時的直播,內容有飼養員—熊貓互動、熊貓繁育過程等。愛好者們足不出戶也可以看到熊貓寶寶們的日常生活。近年,日本還有各種熊貓相關的展覽,日本民眾可以通過這些展覽詳細了解到熊貓寶寶的成長過程、家族沿革、生理結構等。
同時,熊貓生動可愛的形象也是亞文化創作的優秀藍本,在日本社交媒體上,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它的許多衍生形象,如:作為吉祥物(日本京城鐵路形象大使);音樂專輯封面、樂隊名稱;上野公園每年都會舉辦熊貓音樂節;品牌代言(樂天官方形象大使:購物熊貓)。
社交媒體中的信息傳播、擴散與網民的互動密不可分,作為個體的熊貓愛好者們自發組成了一個個圈子。與此同時,他們仍可參與其他圈子,把熊貓文化融合進另一種文化,信息在各個看似狹隘的社交媒體空間中流動著,多元傳播的格局初現。而這些圈子中的群體傳播也實現了信息流動距離的最大化。
在媒介不斷發展的今天,文化的傳播方式也日趨多元。社交媒體的信息邊緣正在不斷拓展延伸。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也逐漸在國際社交媒體的各個角落生根發芽。
四、結語
綜上所述,熊貓這一文化符號有著豐富的內涵,從曾經的雙邊關系晴雨表、小小外交使節到新媒體時代的萌文化、中華文化代言人,熊貓的日本外交之旅成為了中日民眾互相理解的紐帶和橋梁。
為了更好地發揮熊貓文化的無盡潛力和影響力,我國可汲取各國文化輸出戰略的成功經驗,增加投入,激發民間創作活力,立足動物保護、環境保護,依托新媒體平臺建構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形象。通過這些努力,中國可望實現熊貓文化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邁克爾·H.普羅瑟.文化對話——跨文化傳播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67.
[2]單波,劉欣雅.國家形象與跨文化傳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2.
[3]崔磊,王曉露.動漫:日本外交的輕武器[J].《環球》雜志評論,2006-12-5.
[4]許瑛.“大熊貓外交”完成歷史使命[J].瞭望東方周刊,2004(34).
[5]劉炳香.什么是公共外交[N].學習時報,2012.
[6]徐明華,王中字.互聯網時代:“政治輿論”與“文化存在”交織下的公共外交[J].對外傳播,2016.
[7]韓成成.公共外交2.0——中美社交媒體在公共外交領域的應用現狀、問題與出路[D].北京:外交學院碩士論文,2018.
[8]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24.
[9]易藍.中國形象的社交媒體傳播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