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鴻燕
(福建省寧德市華僑小學,福建寧德 352000)
在人類知識的傳承與發展中,書籍起著巨大的作用。對于一個學生的成長而言,書籍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視的。童年時代的廣泛閱讀是學生積累知識的基礎,能為他們以后的發展提供深厚的智力背景。而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課外拓展和延伸,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數據時代創生出的網絡學習空間便是個很好的課外閱讀載體。
網絡學習空間是指學生、教師、管理者、家長等多個主體進行交流、分享、溝通、反思、表達、傳承等活動的一種網絡設計產品,能夠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網絡媒體最大的優點是具有海量的信息資源,學習者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各類網站、教育資源庫等工具獲取所需的學習資料,并通過網絡與他人交流資源,實現資源共享[1]。那么如何才能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監督評價呢?筆者以自己任教的五(2)班學生為實踐對象,借助網絡學習空間從學生間、師生間、親子間三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
在同伴互助中,小組長的帶頭作用十分重要。首先,筆者讓學生在網絡學習平臺上先進行投票選舉,請威信高、熱愛閱讀、熱心幫助同學的學生擔任組長。然后,組長和組員雙向選擇組成讀書小組。這樣組成的小組,其成員關系密切,往往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閱讀的興趣也基本相同,這就為以后的小組共讀奠定了基礎。教師可以定期召開讀書小組長會議,教給他們如何調動全體組員的閱讀積極性,怎樣幫助閱讀有困難的同伴,如何根據小組活動中全體組員參與的情況進行小組間的評比等,使小組長逐漸成熟起來。并且讓每個組的學生都會產生集體榮譽感,小組成員抱成團,互相鼓勵,互相督促,自覺自愿地為小組的閱讀活動加分。
以前,這些要好的學生之間的活動是打鬧、開玩笑。現在,他們在一起討論閱讀的書籍,討論每周一匯報時發言的分工,討論書籍中特別感人的片段、有趣的情節,討論讀書時產生的困惑……他們的課間生活因此忙碌而充實起來。與以前全班共讀、教師督促相比,這樣的讀書氛圍更愉快。漸漸地,“悅”讀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在同伴共讀中,學生通過思考不斷發現、探究,找來更多的書籍比較閱讀,到生活中去體驗,使“童心悅讀”越來越開闊。例如,在網絡學習平臺上,組長推薦閱讀沈石溪的《狼王夢》,其他組員推薦了比較閱讀書籍——姜戎的《狼圖騰》和西頓的《我的野生動物朋友》,還觀看了電影《狼圖騰》,甚至又查找了狼的分類,了解了狼的習性,進行了一次綜合性的學習。這樣,一個小組的收獲,遠不是一個人閱讀可以實現的。
閱讀教學雖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但不應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2]。教師的主導作用集中體現在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情境的設計上。也就是說,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主要靠教師來搭建。
本學期,筆者在課堂上推薦了兩本書籍——《電車上的陌生人》和《爸爸的故事》,并組織開展了導讀課的分享交流活動。
《電車上的陌生人》一書講述的是“二戰”期間的荷蘭,電車兄弟倆為猶太媽媽危難之際留下的女兒碧翠絲挺身而出并將其撫養長大的故事,重新定義了“英雄”兩個字的含義。
《爸爸的故事》是梅子涵教授的女兒梅思繁的作品,這是一個關于“我”和爸爸的精彩故事,講述了人生漫漫長路上,父女倆各自學習著如何演好屬于自己的角色。
對于初次接觸整本書閱讀的學生而言,筆者的教學方式是啟發式導入,讓學生在課堂上習得閱讀整本書的基本方法,同時養成閱讀整本書的良好習慣。在這兩節導讀課上,筆者教給學生讀課外書的有效方法有識封面、讀簡介、看后記、議書評……課中,筆者適當地設置懸念,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期待。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次美好的經歷,心里都種下了“悅”讀的種子,并使其慢慢生根發芽。尤其是《爸爸的故事》一書的導讀課,整堂課以學生為中心,筆者娓娓道來,漫談故事,學生們各個挺直腰桿,豎起耳朵,兩眼閃爍著興奮的目光,聽得津津有味。
在兩節課的導讀交流后,筆者又分別設計了兩本書的課外閱讀題,發送至網絡學習空間,并置頂推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熱情。
在教學課文時,教師通常會介紹作者及其作品。例如,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時,筆者介紹了作者蕭紅及其作品《呼蘭河傳》;教學《海倫·凱勒》一文時,筆者介紹了海倫的事跡及她的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師還會介紹與課文背景相關的書籍。又如,在教學《七律·長征》一課時,筆者向學生介紹了《地球的紅飄帶》等。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領學生選擇書目,使學生漸漸形成閱讀的高品位追求。
網絡學習空間能夠存放知識、分享知識。因此,筆者把課堂上推薦的相關書籍名稱或精彩閱讀片段及時地推送至平臺,讓學生自由地選擇閱讀[3]。學生可以在空間平臺上留言互動,教師亦可以對其進行點評。
筆者在班級中開展了“講故事”“手抄報”“圖書交流交易”“優秀讀書筆記展評”“讀書知識競賽”等讀書活動,并把相關閱讀試題以選擇題的形式發送到網絡學習空間,讓學生作答。在學生答題后隨即查看其答題得分情況,以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并據此調整閱讀教學策略。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統計的一些數據(見表1)。

表1
梅子涵教授認為,親近文學的方式就是閱讀。閱讀那些經典和杰作,在故事和語言間得到和世俗不一樣的氣息,優雅的心情和感覺在這時會滋生出來,還會產生很多智慧和見解,這是你在受教育的課堂上和別的書里難以如此生動和有趣地看見的[4]。慢慢地,慢慢地,這些閱讀就使你有了格調,有了不平庸的眼睛……
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不愛讀書,課外書都不碰呢。”當家長為孩子們不愛讀書,沒有讀書興趣發愁時,他們是否想過改變原有的硬性規定的方法呢?本學期開始,筆者就讓全班學生和家長在網絡學習空間的“開討論”頁面進行群組討論,家長和學生各抒己見,分別列出了“閱讀清單”,有的學生喜歡《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的家長希望孩子讀《儒林外史》,有的家長和學生一同推薦了《呼蘭河傳》……不僅如此,在討論區,家長與學生們紛紛說明了自己推薦的緣由。就這樣,在兩天后,最受學生和家長歡迎的10 本書誕生了。
學生看不進枯燥的或對他們來說較為深奧的書,要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要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書。于是,筆者用上網絡學習空間的“做調查”功能進行調查問卷,把這10 本家長和學生最“中意”的書名輸入“做調查”頁面,讓他們民主投票,最終選出了6 本書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偷腦的賊》《藍色的海豚島》……家長們十分贊同這個做法,主動購買了這6 種書籍,各9 本,一共54 本。筆者給每本書都標上了號數,組織開展了第一次班級“漂流”,讓學生按自己的學號領一本書,并在兩周后,讓書籍繼續“漂流”。這樣在一個學期內,每位學生至少能看6 本書,既節省了學生買書的錢,又讓學生有看完整本書的緊迫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他們愛看書、愛動腦,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讀書對于一個人一生的發展非常重要,它不僅能使人知識廣博,還能陶冶人的品德,使人的精神內涵更加豐富。
從分下課外書的那天開始,筆者就讓學生“打卡”,請家長每天將學生所讀的內容拍照上傳,記錄所讀頁數,并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得體會,上傳形式多樣,如拍照、錄音、拍視頻等。成功打卡20 天以上的學生可以得到教師的獎狀和獎勵。本學期,借著學校開展的“讀書節”活動,筆者還頒發了“書香少年”“書香家庭”等榮譽證書,由此提高學生的閱讀樂趣,增強學生的閱讀自信心。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從小培養學生讀書閱讀的習慣尤為重要。學生只有通過讀書獲取知識,才能使自己的知識永不枯竭。網絡時代,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可,學習即生活,學習的目的是解決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生活與學習密不可分。
總之,實踐證明,在網絡環境下,學生的課外閱讀獲取的知識不再局限于教材知識和教師的講解。基于學習空間的課外閱讀評價要求教師注重對閱讀方法的指導,以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網絡的交互性,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為自主學習,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