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璐 張曉露 靳宇萱 孫寶珊
摘 要:新媒體環境變化日新月異,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人的延伸”,為驗證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本文分別從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個體心理、社會心理、人際關系、自我效能感四個方面加以探討。并提出了創新心理素質教育模式、構建良好的新媒體環境等措施,以期改善如今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的一些負面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行為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22-00-02
一、引言
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一大群體,面對著未知的社會壓力,極易產生各種由問題困擾引起的心理壓力,心理健康積極或消極的情況對大學生的未來發展起了關鍵作用。在新媒體環境下,面對信息大爆炸,大學生既是傳播者也是接收者,在這種傳播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本文主要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及其調整措施。
二、新媒體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新媒體發揮教育媒介功能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帶來一定的深遠影響。高校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成為接受新事物的前沿;也必將向新媒體網絡時代發展,特別是隨著校園網建設速度的加快,催生了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起,而新媒體也就成了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媒介,正在潛移默化發揮媒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介質作用。
(二)新媒體發揮“擬態環境”功能
新媒體從中發揮“擬態環境”的作用,影響著受眾對世界的認知架構。但與之出現的是網癮、網絡孤獨癥等心理疾病,互聯網已經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地。為了進一步對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正確的引導,凈化大學生網絡環境,讓學生可以自主的判斷和分析網絡輿論等信息的利弊,最終讓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高校加強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是大勢所趨。
(三)新媒體進軍線上心理教育平臺行列
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建設大學生線上心理咨詢平臺,原因在于其功能強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新媒介素養,引導學生辨識網絡的功能觀,善于利用有效的網絡資源,同時對互聯網發揮批判審視能力,而且在大數據中抓取對自身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形成正面信息。在搭建心理咨詢線上平臺過程中,更是適應大學生交友、交流習慣的媒介功能觀的表征,有助于大學生養成正確的媒介使用方式、方法。
三、新媒體環境特點改變傳統的心理咨詢
(一)交互性改變單向心理信息定位
新媒體的傳播具有交互性,新媒體環境的發展將單一性信息傳播轉變為了交互式傳播。與傳統媒體環境相對而言,新媒體環境能夠打破傳統媒體營造的局限范圍,改變以往傳統媒體占據的強勢地位,將大學生受眾在一定程度上從單一的接受心理信息的定位轉變為也能夠傳播心理信息的定位,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群體提供展現自我價值的舞臺或是宣泄情緒的空間,使得大學生在虛擬的新媒體空間中的心理狀態與現實狀態產生差異性變化。
(二)即時性提高心理咨詢效率
新媒體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只能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獲取信息的方式,互聯網技術加上手機、電腦等高科技智能端的發展使信息的傳播速度增加,不再受時間、空間、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讓大學生受眾能在第一時間接收到第一手信息。當信息的傳遞速度加快時,人們接收信息的“擴容量”也會極速增加。高效的信息反饋功能運用在心理咨詢中,將解決很多心理方面的“突發應急情況”。
(三)不真實性對心理咨詢范疇的拓展
由于新媒體環境中的信息傳播,不一定需要通過嚴格的信息審核機制,信息不需要通過驗證真假就能夠呈現在大眾面前,便容易出現環境中受眾接收到的信息不準確、不真實的情況,對部分事物的認知會產生偏激看法。大學生在虛擬新媒體環境中扮演著不同于自己本性的角色,在虛擬角色掩飾下,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狀態產生明顯的差異性變化。應對新媒體將出現多種不可預估的心理問題,這就意味著心理咨詢將應對更大挑戰。
四、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
(一)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個體心理的影響
在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時,心理的健康與否影響著其對未來發展的選擇。健康的心理會成為人追求美好事物的潛在動力,能夠讓人情緒平和,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從而改變自己,將劣勢轉換為優勢,對生活和對未來都充滿熱情充滿希望,對事物抱有陽光正面的看法,對未來的發展和道路選擇而言,都是有利有益的。不健康的心理則容易導致人產生封閉極端等負面的情緒心理,對部分認知產生偏激看法,在認知觀念行為方面偏離正常,甚至可能把個人心中對事物的負面看法放大,這對將來的發展而言,是消極危險。
(二)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社會心理的影響
新媒體環境下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是一個容易造成群體心理表現的影響,社會心理存在于群體成員之間,是群體成員在群體狀態下產生的共有的心理現象。新媒體環境下,無論是信息傳播或是其他都在飛速增長,在無形中給大學生群體帶來了壓力,而大學生群體作為一個即將步入社會的“接力”群體,面對社會上壓力還處于不知如何調節的狀態,處理不當,可能會引起群體對社會認知、社會感情等的錯誤看法。
五、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行為影響
(一)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
新媒體以傳統媒體為基礎,極大地改變著人際傳播生態,人際傳播方式也得到了極大的延展。如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與此同時,新媒體因其形式豐富、互動性強、渠道廣泛、覆蓋率高、精準到達等特點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構成了深刻的影響。虛擬的網絡使得大學生情緒的釋放更加自由、放松,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壁壘在某種程度上被打破,原本私密的個人心情、動態變得更為公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為廣泛,渠道更加多樣。大學生也會把網絡交際圈延伸到現實中,發展了諸如網戀、網友面基等多樣的人際關系。QQ、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確保了“圈子”繼續延伸。
(二)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在新媒體平臺中,傳播主體以數字化狀態生存——“符號人”。由于新媒體環境中的隱匿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特征,容易使大學生享樂其中。
六、大學生心理咨詢發展新路徑
(一)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創新
新媒體的主要應用人群為大學生,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大學生的生活習慣、社交方式都發生了改變。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與新媒體息息相關。因此,利用新媒體技術社會學習,改進新媒體心理教育方法,從而創造嶄新的心理教育空間,對提高大學新媒體心理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利用大數據識別及預警大學生心理危機。與此同時24小時的實時反饋,也將是大學生心理預警動態把控的方向。
(二)新媒體信息監管與心理咨詢“雙管齊下”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肉搜索、網絡暴力及網絡謠言等事件也變得司空見慣,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首先要健全網絡監管機制,加速網絡法制的建設,適時地清除網絡非法信息,為當今大學生創造一個干凈、溫馨的網絡空間。其次,大學生心理咨詢方面要著重關注大學生的自我監管能力,采取措施防止、治療大學生過分沉迷于網絡形成的“媒介依存正”。學校要在線上心理咨詢平臺搭建中積極地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七、結論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平臺對大學生心理與行為產生的一系列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因此,政府、學校及社會各界需要有效的利用、整合新媒體資源,加強網絡安全教育,采取措施提升大學生的網絡自我監控能力,避免大學生受不良信息的影響,為大學生創造一個干凈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穆慶夏,許濤,于海.基于網絡新媒體人際互動的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建構思考[J].高教學刊,2015(16).
[2]段水蓮.新媒體環境背景下心理教育的利弊分析[J].文化與傳播, 2016(4).
其他作者簡介:
張曉露,女,漢族,河南偃師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媒介生態環境。
靳宇萱,女,漢族,海南海口人。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
孫寶珊,女,漢族,陜西渭南人。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