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能
摘 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是新時代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當前,在推動“互聯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的過程中,我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在分析“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9-0178-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互聯網是當今時代最具有活力的發展領域,我們必須增強時代感,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培養新的生長點。“截至2020年3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3億,較2018年底增長110.2%,占網民整體的46.8%。2020年初,全國大中小學校推遲開學,2.65億在校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用戶需求得到充分釋放,在線教育應用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這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探索“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有待繼續提高
思政課是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幫助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高校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2020年4月,課題組選取了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西南林業大學、云南藝術學院、滇西科技師范學院、德宏職業技術學院、楚雄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等10所高校作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基于問卷網平臺,采用線上問卷調查的方式。共發放問卷2 100份,收回問卷2 100份,有效率100%。當被問及“如何評價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時,75.29%認為“非常重要,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7.43%認為“教課脫離實際,不夠接地氣”。當被問及“您對思政課的興趣程度如何”時,43.71%表示“不太感興趣”,51.81%表示“感興趣”,只有4.48%回答“非常感興趣,很想學習”。調查發現,雖然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能意識到思政課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課教學呈現向好態勢,但并非所有大學生都對思政課擁有濃厚的興趣,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有待繼續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建設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建設至關重要,關乎到“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網絡陣地的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早在2004年就提出:“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2]2020年4月28日公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教思政〔2020〕1號)再次強調加強網絡育人的重要性,并明確要求各高校應按照在校生總數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標準設立網絡思政工作專項經費。當前,幾乎所有高校都已建立了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資源平臺。然而,很多高校在推動“互聯網+”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進程中尚處于起步階段,并未將“互聯網+”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搭建不夠,建設不足,維護不到位等。由于作為硬件設施的網絡平臺建設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利用效果不佳
在推動網絡技術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利用效果不佳的問題。首先,有些資源平臺的內容過于單一和守舊,形式和內容不夠豐富,信息資源更新速度較慢。調查發現,部分學生認為思政課與互聯網的結合存在眾多不足之處,如教師課堂使用的視頻及圖片質量不高,針對性不強,案例過于陳舊,時代感不明顯。其次,有些網絡資源的質量良莠不齊,高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資源質量有待繼續提高。雖然互聯網內容的廣泛性使得人們的選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是相對于海量的負面信息,大學生很難做到去偽存真。再次,大學生使用互聯網娛樂化傾向明顯,互聯網傳播中的泛娛樂化、碎片化、虛擬化信息對大學生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大學生瀏覽思想政治教育主題類網站的情況也不容樂觀,調查發現,“51.3%幾乎不瀏覽,21.1%每月瀏覽3—4次,20.5%每周瀏覽2—3次,7.1%幾乎每天瀏覽。”[3]由此可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利用效果不佳。
(四)教學方法未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雖然我們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但從實踐層面來看,思政課采用網絡教學的時間不長,教學方法并未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一方面,受長期以來慣性思維的影響,教育者的教育理念無法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師對網絡教學的態度各不相同,加上各高校網絡資源平臺的建設情況參差不齊,即便在“互聯網+”時代,傳統教育理念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依然深遠。另一方面,我們對在線教育平臺、資源共享平臺、翻轉課堂、微課、直播教學等新型教育方式的應用依然有限,當前的思政課教學存在手段不夠豐富、課堂互動性不足等問題。調查發現,“72.25%的受訪者認為思政課教學方法單一,67.50%的受訪者認為目前思政課沒有正確、有效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56.49%的受訪者認為思政課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55.41%的受訪者認為思政課缺少師生互動。”[4]由于教學手段更新慢,新型教育模式運用不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很難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課程性質使得思政課教學具有特殊的難度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主渠道的思政課,具有特殊的教學難度。這種教學難度源于思政課本身,源于課程性質。首先,思政課是政治課,比起其它課程,思政課自身相對缺乏吸引力,學生的學習動機相對不強。雖然政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但并非所有的學生對政治都擁有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缺乏興趣,自然也就缺少了學習的動力。其次,思政課是理論課,理論課具有抽象性、系統性的特點,講授難度較大。高校思政課的理論性與政治性較強,要求較高,講授難度更大。再次,思政課是共同課,存在著眾口難調的問題。最后,思政課是信仰課,有較高的要求。信仰的形成和確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需要發揮課程思政的積極作用,絕非靠一門或幾門課程的努力就能輕松實現目標。
(二)教師對網絡教學模式的認可度各不相同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其對網絡教學的態度直接影響著網絡教學模式的運用。首先,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思政課教師認為不需要借助網絡教學也能上好思政課。他們認為思政課的教學要點在于堅持內容為王,形式和手段都是為內容服務的,部分教師對新興的網絡教學模式持中立或否定的態度。其次,大部分教師對網絡教學有所了解,但不會經常使用。這種情況在教齡比較長的教師中表現尤為明顯,即便有些教師會借助網絡教學,但在授課過程中,仍然以教師講解為主、網絡教學為輔。他們認為課程性質、教師的理論素養、人格魅力、教學風格,才是獲得學生“到課率”“抬頭率”和“點頭率”的關鍵因素。再次,網絡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需要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些因素會導致教師采用網絡教學的“成本”升高,難度加大。
(三)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實踐者,他們的心理特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有很大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90后”和“00后”,他們具有非常明顯的心理優勢,如學習渠道多、學習能力強、知識面寬,善于獨立思考等。但他們也具有明顯的心理劣勢,如以自我為中心、自控能力差、承受力弱,動力不足等。在這些心理特征的作用下,他們常常表現出一系列的問題,如紀律渙散、癡迷網絡、難以管教和喜歡投訴等。這些因素使得原本自控能力較弱,對思政課不是特別感興趣的大學生更加難以引導。他們獲取信息方式的多樣性、上網目的的娛樂消遣性,對于網絡的癡迷性,使得當代大學生的自身情況發生了深刻地變化。網絡是一個虛擬的、匿名的空間,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其復雜的環境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互聯網+”使大學生的心理變得更加復雜。
(四)“教”與“學”存在供需矛盾
教育載體和資源平臺是支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的橋梁。近些年以來,盡管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教育平臺和教育載體發展迅速,但依舊無法滿足廣大用戶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服務需求。“教”與“學”存在供需矛盾,對于“教”而言,需要大力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由于網絡教學平臺建設不充分,制約了網絡教學模式的有效推廣,像慕課等新型教育教學模式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并未在所有高校進行規模性的運用。其次,高校對優質互聯網教學平臺的宣傳、推廣力度不夠。除了慕課、翻轉課堂、超星、易班、學習強國App,學校的“兩微一端”外,很少有學生關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思想政治理論課資訊平臺等官方權威網站。再次,網絡平臺的教學資源質量參差不齊。有些高校的網絡教學資源多半是視頻和文本,有的僅僅是將教師上課的視頻直接上傳到網站上,有些資源甚至就是教師比較粗糙的PPT課件、講稿,這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消極的影響。
三、“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建設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已無法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只有將思想政治工作與互聯網技術有機融合,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的網絡新平臺,才能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平臺的建設需要大量的投入,由于各高校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為了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共通共享。一方面,各高校要積極引進互聯網資源庫,充分利用各種精品課程資源。如網易公開課、愛課程,清華大學學堂在線,超星爾雅等互聯網課程,積極引導廣大師生關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思想政治理論課資訊平臺等官方權威網站。另一方面,在“引進來”的同時,要加強自身的平臺建設。高校要充分結合學校的實際,積極發揮本土資源優勢,深挖舊資源,開發新資源,積極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技術平臺,開拓網絡思政工作的新陣地。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教師的綜合素質對教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些教師雖然非常愿意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教學工作,但囿于自身信息技術能力,可謂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當前,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有待繼續提高,存在學生學習動機相對不強,“抬頭率”和“點頭率”相對不高等問題。究其原因,除了思政課自身的課程性質之外,還有教師個人的因素。如教師的“配方”相對陳舊,“工藝”相對粗糙,“包裝”不夠時尚。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思政課的親和力就略顯不足,學生的“抬頭率”就相對不高。要把思政課講得“有滋有味”,要給學生提供色、香、味、形、器俱佳的精神大餐,課堂教學就要做到“配方”先進、“工藝”精湛、“包裝”時尚。在“互聯網+”時代,教師擁有良好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才能將“工藝”變得更加精湛,讓“包裝”變得更加時尚。為此,高校要引導教師樹立“互聯網+”思維意識,組織教師進行網絡技術培訓,著力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三)推進“互聯網+課程思政”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規模龐大、系統復雜的工程。在“互聯網+”時代,搞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需要積極推進“互聯網+課程思政”改革。所謂課程思政,指的是以建設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課程育人模式,充分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各門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從而形成協同效應,而不是指特定的一門課程或增設幾門課程。我國早在2004年的時候就首次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概念,然而,只到近兩年,上海市課程思政改革的成功案例才為各高校的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鑒。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之后,各高校的課程思政改革開始提速,但當前的改革主要側重于挖掘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資源,還未將課程思政改革與互聯網有機結合,還未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積極構建“互聯網+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呼喚。
(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評價機制
科學全面的考核評價機制能夠充分檢驗各個教學環節的有效性,能夠對教育工作進行全方位的評估,能為教育改革提供專業化的指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評價方式過分依賴終結性考核,忽視了形成性考核,這種過于偏重分數的考核評價機制無法科學全面地評價學習效果,得出的評價結論具有片面性。在“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評價機制必須與時俱進。為此,高校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評價機制。首先,應用互聯網創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制定線上線下考核標準。堅持線上考核與線下全方位考核的原則,既注重終結性考核,也注重形成性考核。如“翻轉課堂”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相對比較接地氣,評價結果更具科學性,在實踐中值得推廣。其次,推進互聯網考試系統的開發和維護,補齊互聯網考試系統的短板。當前的互聯網考試系統還不夠完善,缺乏識別批閱主觀題和進行大數據分析的功能,智能化程度不高,從而導致互聯網考試試題一般都是客觀題。最后,加強互聯網題庫建設,提高題庫的質量,不斷增強題庫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N].光明日報,2004-10-15.
[3]王曉霞.當代大學生網絡運用狀況的調查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8(2):106-111.
[4]陳征.“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錦州三所高校為例[D].錦州醫科大學碩士論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