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第一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語言應用能力,掌握良好的語言交流技巧,提升學生的交流水平,從而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非常精確的將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的關系解釋了出來。閱讀就是吸收學習,幫助學生去了解其他人的寫作方式。寫作就是表達,將自己從閱讀方面學習的東西,有效的展示出來,體現出自己的學習水平。通過閱讀的方式去學習寫作,是提升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相反寫作也可以對閱讀產生促進作用。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隨著文章中的喜怒哀樂產生心理觸動,這就是閱讀中的情感共鳴。情感共鳴是激發學生寫作熱情的原動力,學生渴望將內心的感觸表達出來,抒發自己的閱讀感想。教師要抓住學生“有感而發”的珍貴時機,引導學生進行讀后感寫作。
例如在《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試讀和朗讀,學生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后情緒受到了感染,教師則趁機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想。教師可以從問題引導入手,如“閱讀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想?你對愛國精神是怎樣理解的?文章中最觸動你的一段話是什么?”在問題引導下,學生“讀”的方向更明確,“寫”的角度更清晰,讀后感成為學生抒發閱讀情感、加強閱讀理解、提高寫作能力的一條捷徑。[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大綱提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對作者的表達方式有所了解和體會。從這一要求來看,閱讀已經成為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的第一步。“讀而知其意,寫而塑其境”,讀可以看做是寫的前奏,而寫則可以視為讀的升華。小學階段學生由于生活經驗、表達能力、語言水平相對有限,因此可以從“讀”切入進行仿寫。
例如在《黃山奇松》一課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創造技巧和語言表達風格,課文中先后運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等,教師可以通過文章細讀引導學生品味不同修辭手法所表達的藝術效果有什么不同。接下來,就可以仿照《黃山奇松》仿寫一篇“狀物”的隨筆,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一段話,要求至少運用到課文中兩種修辭方法。學生通過閱讀思考,仿照課文中的寫作手法嘗試寫作,能夠建立起讀與寫之間的銜接橋梁,不但寫作難度有所下降,而且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讀寫質量。
閱讀不僅僅是課堂教學要求,更應當成為學生的一種良好習慣。終身閱讀理念的提出,為小學閱讀教學的開展指明了方向。課內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才能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持續閱讀的習慣,而讀與寫結合,則能夠有效提高自主閱讀質量。教師要引導學生每天寫閱讀日記,根據自己的閱讀情況記錄下閱讀感想、閱讀中收集的優美詞句、閱讀文章后的收獲和體會等。閱讀日記形式靈活,篇幅不限,可以寫成閱讀隨筆,也可以寫成詞句摘抄,還可以發揮想象力進行擴寫和續寫等,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做閱讀筆記,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有感而發”,不能為了記錄而記錄,這樣就會使閱讀筆記流于形式,在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難以實現預期效果。因此,在閱讀日記寫作中教師要靈活把握,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能力、知識水平等因素提出指導要求,與學生進行深入互動,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的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能力。
閱讀能夠給予學生無窮的想象空間,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非常活躍,而教師則需要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將閱讀教學實現讀與寫的有效延伸,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獲得與眾不同的讀寫體驗。
例如在《將相和》一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要讀出不同人物前后思想、情感的變化。分角色朗讀往往能夠使學生投入到文章情境中,更細心的去揣摩人物的情感、故事的走向變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和學生一道將這篇課文該編為“小劇本”,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情感變化,從廉頗的傲慢到真心認錯,從藺相如的從容應對到寬容大度的“將相和”,編排成小劇本之可以由學生進行表演,進而實現“讀、寫、編、演”等多重元素的組合,不但有利于活躍教學氣氛,同時還能吸引學生全身心投入,營造更濃厚的讀寫學習氛圍。
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與寫是兩個不可分割的要素,通過閱讀學生能夠涉獵更多的寫作素材,而通過寫作,又能夠使學生的閱讀質量、閱讀水平有所提高。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讀寫能力,探索更符合學生特點的讀寫教學方式,通過讀與寫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