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犍為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孩子們進入小學階段,他們在成長歷程當中也有了更多新的任務,他們學習知識,鍛煉體質,培養各方面的能力,與此同時,學生們的認知思維,社會性發展也在同時進行著。小學語文這門學科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活動發生的載體,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開展對學生們的教育活動。小學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課標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因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相比較之下,目前很多的小學語文教學導致學生內在的興趣下降,學習成了一種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調動學生興趣是一項基礎的工作,而且會影響到語文學科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需要創新方法,調整方式。引入故事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興趣也有助于小學生從供述中得到更多的思想啟發和內在精神力量。所以,筆者也將主要圍繞故事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談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課程一開始,教師會用富有吸引力的開頭來吸引學生的注意。開頭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講故事就是一種受到小學生非常歡迎的方法。運用講故事的方法要注意結合課文的內容,講一些與即將要學的課文相關的小故事,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為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做好鋪墊。例如,在學習一些有關于歷史名人的課文內容之前,教師可以先講一兩個該名人的逸聞趣事,故事雖然簡短,卻要讓故事起到該有的作用。一般來說,教師在準備上課的時候就要考慮到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例如,在導入環節,教師重點要思考什么樣的方式才最適合今天這一堂內容。做到科學的選擇,做到靈活的應用,將故事法以及其他各種方法巧妙的靈活的選用,不斷的給學生新鮮的刺激,小學生的注意力就能夠更多的集中在課堂內容上。
教學過程是一個經過科學的系統化的設計的過程,因此講故事法的有效應用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故事,指“舊事、往事;前后連貫、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可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故事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故事包括神話、傳說、寓言、童話、笑話、小說等,凡一切帶有故事情節的散文作品都叫故事;狹義的故事,指除上述體裁外而具有故事情節的散文作品。故事本身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對于小學這樣一個年齡段的小學生來說,故事的敘述方式符合他們的認知思維特點,有助于小學生的理解,當他們能夠理解的時候會有一種獲得感,進而增強他們學習的愿望。所以,教師在考慮將故事法運用在課堂授課中的時候,也要從總體的角度進行考慮和選擇。
從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成果來看小學生在理解能力方面有著一定的特色。一方面他們的注意力表現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都有一定的欠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然需要經常的采用一些方法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講故事的方法對小學生來說,非常生動有趣,所以,他們愿意聽故事而且對故事抱有很強烈的熱情。當然教師要提前認真準備,不能讓自己的表現讓學生失望。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他們在頭腦中思考問題,以及進行推理的都是以具體形象作為主要的依據,所以,講故事法也能夠讓小學生伴隨著頭腦中的想象,以具體的表象進行思考和判斷。他們能記住一些具體、形象的材料,而對抽象的卻難以記住。因此,小學生的思維主要還是形象思維,容易從形象有趣的事物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獲得知識,體驗情感。另外,小學生的意志力不強,容易沖動,自制力差,持久性低,受外部環境影響大。所以,圍繞著小學生認知能力方面的發展特點,教師要注意故事內容的選擇以及講述方式的科學設計。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成果不斷涌現,我們也逐漸認識到,小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只有積極的參與,才能讓教育教學的作用更好地體現出來。所以,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小學語文教師要認真研究課程教學標準,遵循這課程教學標準的要求來進行相關的教學改革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語文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包括總目標和階段目標。除能識字、寫字以外,還特別強調了這么幾類目標:一是培養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二是認識并理解、尊重民族文化;三是發展思維,激發想象力;四是養成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包括獨立閱讀能力、獨立查找資料的能力;五是鍛煉小學生傾聽和交流表達能力;六是讓小學生在生活中有發現有體驗。
為了教學的需要,教師有的時候需要自主創編故事,創編故事不同于以往傳統的經典故事來進行授課的方法,創編意味著有創新,而創新的目的在于更好服務于課堂教學的需要,所以,這也對教師的教學創新改革能力有了一定的要求,根據教學大綱的需要教師這樣的創編,切合學生的實際符合教育的基本要求。
總之,故事法的有效運用可以提升小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性,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活化課堂整體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更多的輕松,不知不覺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本身上面。講故事法受到小學生的歡迎,作為一種教學的方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發揮著多重的教育教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