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逸塵(化名),大一男生。因軍訓期間在跟隨音樂進行踩點踏步環節頻繁出錯,引起了我的關注。經與學生深入交談,了解到他在小學期間曾因在隊列中走錯而遭到老師訓斥、同學嘲笑,以致產生心理陰影,此后一直害怕在隊列中跟隨音樂踏步,并逐漸泛化,發展為社交恐懼、抑郁癥。逸塵對未來期待較大,特別渴望與人交往,但在交往過程中存在一定障礙,容易患得患失。曾看過心理醫生,有過服藥史,飲食睡眠均較規律,情緒偶有失控,但沒有自殺意念。后被醫院診斷為焦慮抑郁狀態并服藥,狀態沒有明顯改善,因無法正常完成學業而休學在家。此案例屬于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案例。
我對逸塵的關注始于新生軍訓。一個簡單的跟隨音樂踩點踏步,對他來說卻難于登天。談及踏步出錯的問題,他避開了我問詢的目光,只簡單解釋為教官的過度關注導致他過于緊張,從而頻頻出錯。但是,每個情緒都有來源,每個行為背后都隱含著過去,常年的輔導員工作經驗告訴我:我所看到的問題僅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問題則是潛伏在水底的部分。經過深入交流,他才對我敞開心扉:因年幼時不愉快的生活體驗,導致他產生心理陰影,并逐漸發展為社交恐懼、抑郁癥。
逸塵平時不怎么愛說話,一雙小眼睛總是笑瞇瞇的,給人一種憨厚老實的印象。經過詳細的交談,我對逸塵的情況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他告訴我,自從記事起,每當自己受了委屈,需要父母的安慰、支持和理解時,父母永遠都是簡單粗暴的方式,總覺得是他太過矯情。而除了溫飽,父母對他的“關心”更多地則是體現在學習上。
他說他內心其實特別渴望與別人交往,但是又總是擔心在交往過程中與別人相處不好,常常會患得患失,從而害怕與別人相處,長此以往,便陷入了惡性循環。為此,他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的診斷是社交恐懼癥和抑郁癥,給他開了藥,并讓他遵醫囑服藥。對此,父母表示完全無法理解。
他拿給我看的診斷書并不是正規的診斷書,只是醫生隨手寫的幾行字。我告訴他,為了更好地幫他走出困境,需要到專業醫院進行確診,他很贊成,也很期待。我對他進行了情緒安撫,給以緩解情緒的行為指導,并告訴他,雖然沒有完美的家庭、理想的父母,但是他可以遇見更好的自己。同時,叮囑他放松心態、加強鍛煉,有任何困難都可以隨時聯系我,讓他感受到被關注、被重視。
隨后,我上報了學院領導,并在第一時間聯系了逸塵的母親,告知逸塵近期的狀態和困擾,并進行了充分的共情。家長表示知情并同意學生去醫院進行確診,但表示對于逸塵的情況不是特別理解。我告訴她,人的心理和身體一樣都會生病,就像身體的感冒發燒一樣,心理生病了也需要看病、吃藥,但是這只是暫時的困難,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幫助逸塵一起面對,終會助他走出人生低谷,并告訴她會做好保密工作。
與家長溝通后,我聯系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為逸塵開具了綠色通道轉診單,將其轉診至青島市第七人民醫院。恰巧此時,學校開展專家進校服務活動,征得逸塵的同意,在中心老師的幫助下,我幫他預約了專家進校服務,并在此后持續關注他的狀態。
參加完專家進校服務后,逸塵主動聯系我,告知與專家交流的情況:專家稱其目前基本沒有大礙,不用服藥,做好自己即可,不要總是否定自己。我為其狀態好轉感到開心,并提醒他利用國慶假期去首診醫院復查,詢問醫生下一步該如何調整,他表示更信任青島的醫生,我叮囑他及時關注自己的情緒,有任何不適隨時聯系我,需要就醫要及時就醫。
我把逸塵列為重點關注對象,建立了特殊學生檔案,持續關注。我側面向他的兼職輔導員和班級主要負責人了解情況,并叮囑他們平日多關心、關注他,有任何異常表現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我。我也經常通過QQ、電話或者面談的方式和他交流,對他表示關心、關注,讓他感受到溫暖,緩解心理壓力。
此后進行的第二次專家進校服務,他給我的反饋是沒有太大問題,專家說如果感覺影響日常生活可以適當服藥,我叮囑他平時自己多加注意,有問題可以隨時聯系我。兩周后,他感覺情緒不太好,但不算太嚴重,沒有自殺意念,自己主動去了青島市第七人民醫院檢查,返校后告訴我,醫生給的診斷結果是輕度抑郁和中度焦慮,需要服藥,并輔以心理咨詢。根據醫生的建議,我為他聯系了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幫他預約了心理咨詢。
經過兩次心理咨詢,他感覺效果并不明顯,社交恐懼仍然比較嚴重,感覺自己沒有精神,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睡眠不好,晚上睡不著,白天容易困,總是喜歡胡思亂想,上課不是走神就是睡覺,感覺好久都沒有真正高興過了。同時,表達了想要休學的愿望,我表達了對他的關心,并告訴他需要家長同意才能辦理休學手續。
在逸塵父親來校為他辦理休學手續時,我與他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交流,介紹了逸塵近期的情況,父親表示難以理解:你說他年紀輕輕的,既不愁吃又不愁穿的,哪來的那么多煩心事?我看就是因為不想學習找借口吧!
我采用圖示給他講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溫飽屬于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低層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以后,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高層次的需求就會取而代之。目前逸塵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陪伴與支持,而相比學業,孩子的健康顯然才是更重要的。
協助他們辦理好休學手續后,我又告知了休學、復學的相關事宜,叮囑逸塵回家之后要好好調整,不適隨診,若需服藥,需遵醫囑按時服藥,定期復查,保持心情放松,加強體育鍛煉,鼓勵他通過自身的努力早日走出困境。如果有需要我幫助的,也可以隨時聯系我。并在逸塵休學回家后經常通過QQ、電話表達關心和問候。
我對逸塵的關注一直沒有間斷過,經過三個多月的休整,他的情緒基本處于穩定狀態,平時會主動學習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閑暇時間也會幫助父母做做家務,一年后重返大學校園。通過這件事情,我也得到了不少啟示。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增多,但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不會直觀地暴露出來,而是通過各種形式展示給我們。所以,作為輔導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在日常工作中通過“冰山一角”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真正問題,并在談話過程中,運用自身掌握的專業知識,更好地共情、理解、接納學生,做學生的知心人。通過掌握的信息作出科學研判、適當評估,減少校園危機事件的發生。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輔導員在工作中應該積極拓寬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途徑,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增進學生對老師的信任,遇到困難愿意主動向老師求助。
在處理特殊學生問題時,家長的配合尤為重要。作為輔導員,應及時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反饋學生情況,但現實中,出于各種考慮,個別家長不愿配合,甚至有些家長會覺得是老師小題大做,這就需要我們在與家長溝通時以誠相待,注意措辭,站在家長的角度換位思考,表達共情,打消家長的顧慮,贏得良好的家校溝通,為事情后續的良好發展打好基礎。
在日常工作中建立特殊學生檔案,對特殊學生長期關懷,多加關注,及時掌握他們的動態,遇到比較復雜的情況,要尋求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包括學生干部、身邊的同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學院領導等,通過各方合力,讓學生得到更全面、更專業、更有效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