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參與者,甚至是主體,師生之間的交流亦隨著教育新技術的應用而變得日益頻繁,打造了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做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常態化。同時,教育新技術作為一門技術,傳達給學生的是沒有“溫度”的知識,其弊端也日益顯現。高校教師過度依賴新技術,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出現了形式大于內容的普遍現象。所以,教育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趨利避害,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洞悉新技術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點和弊端,把握好教育新技術的“度”,運用好教育新技術的優勢,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關鍵詞] 高校思政課;新技術;教學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一些新技術、新媒體也陸續走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入了一個技術上的“新時代”,也可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手段的革新時代。但是,任何新技術的應用都存在兩面性,在這場教學手段上的“技術”革命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機遇,又有挑戰。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洞悉新技術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點和弊端,在教學實踐中牢牢抓住新技術所賦予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機遇,同時積極應對其所帶來的嚴重挑戰。只有這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高速發達的信息技術時代不斷取得進步。
一、新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應用的優點
本文的“新技術”特指教育新技術,即新技術+教育。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新技術開始進入教育行業,遍布課堂,使得教育更具有個性化。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帶動了社會各行各業進入信息技術的新時代,而教育事業必然不會落后,因為教育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必須走在時代的前沿,引領這個時代的風尚。第二,80后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中堅力量,而80后這個群體善于運用新技術,將新技術引入課堂,并且能夠熟練掌握新技術的應用。第三,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信息技術的主體。當代大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超乎想象,他們能夠快速掌握一些新技術,并及時將其運用于自己的學生和生活中,且非常喜歡享受新技術給其所帶來的便利。而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亦以其強大的影響力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原生態教育環境。故而,現代新技術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教育領地。
當新技術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成為高校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以新技術作為教學工具的基礎上,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可以說,新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無論是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效果,還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形成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現代化教學模式,促進并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黑板、粉筆、學生為主要元素,教師大多以口授的方式,通過在黑板上簡單而生硬的書寫演示來傳授知識,其特點是教師單方面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就像一個接收器一樣在不斷地向自己的大腦“輸送”知識,學生一直處在被動的地位,其主體性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師生地位不對等,且課堂氣氛緊張壓抑。不僅如此,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幾乎為零,特別是在課后,教師上完課離開教室往往就意味著教學任務的完成,嚴重地脫離了學生,導致學生不愿意也沒有機會向教師訴說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這種漸行漸遠的師生關系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很難發揮其實效性,很難真正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可以說,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傳授——接受的單向模式。
除此之外,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授課教師課前點名顯得費時費力,有的大班授課,上百名學生,教師的課堂點名會占用授課時間,學生在等待中逐漸失去耐心,再加上授課教師“滿堂灌”式的理論講解,會使得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厭惡之感。對于授課教師而言,傳統的授課模式會使得思政課教師往往只是把重點放在自己的授課內容上,忽視了學生的興趣點和接受程度。在備課時,教師也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準備課程資料,難以抓住學生對思政課知識的訴求點,這樣容易造成學生上課沒興趣、不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更為重要的是“網絡信息的互主體性、開放性、即時性等特點,使大學生獲得信息十分便捷,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學模式缺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課堂講授吸引力下降。”[1]學生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新技術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所以在新技術的沖擊下傳統授課模式難以激發大學生的興趣,不能夠真正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作用。
而在以新技術為支撐的現代教學模式中,學生成為課堂的參與者,甚至是主體,師生之間的交流亦隨著教育新技術的應用而變得日益頻繁。課前,思政課授課教師可以在教學平臺上提前發布視頻、教師錄音、PPT、課前作業等預習資料,使學生熟悉思政課授課內容,上課時能夠緊跟教師思想,積極參與互動。或者發布調查問卷,調研學生對思政課授課內容的興趣點,了解學生對思政課的需求,以便教師課前更充分地備課。而學生是否完成了教師布置的課前任務,可以直接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及時統計,并且可以隨時督促學生完成線上學習任務。不僅如此,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統計學生上課出勤情況及時準確,省時省力。課中,授課教師可以使用線上平臺隨時提問,發起彈幕,組織學生線上回答課堂問題,進行課堂討論等,這種形式學生樂于接受,能夠很大程度地提高課堂學習的參與度。課后,教師可以在教學平臺上與學生互動,發布課后作業、課后討論,以及時事政治新聞或者視頻,而每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來完成作業、討論,閱讀新聞、觀看視頻,亦可以隨時隨地提出問題請教老師,使得思政課能夠時時刻刻影響著學生,真正走進學生生活,無形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為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關注時事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而且線上教育平臺能夠準確記錄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情況,便于授課教師了解學生的平時表現,能夠有理有據地給予學生平時成績。不僅如此,網絡新技術教學平臺的開放性、平等性、隱蔽性、快捷性等特點,使得學生能夠暢所欲言,打開自己的心扉,將學習中的難題、生活中的困惑、人際關系中的焦慮等問題向老師傾訴。教師在此過程中,一方面能夠及時了解學生亟待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為他們排憂、解惑,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學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的興趣點,有利于改進教學內容和方式,制定更好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除此之外,教育新技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節約了教師板書、點名的時間,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圖片、視頻、語音等學習資料,在不同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去捕獲知識,將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變得直觀有趣,從而便于學生理解那些艱澀難懂的知識點,改變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枯燥無味、空洞無物的歷史現狀。總之,教育新技術作為現代教學工具,課上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文化知識,發揮著“有形”教育的作用,課下為師生溝通交流架起一座有效的橋梁,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無形”教育作用,打造了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隨時隨地影響著新時代的大學生,也真正做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常態化。
二、新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應用的缺點
新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廣泛應用確實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便利,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正如尼葛洛龐帝所說“每一種技術或科學的饋贈都有其黑暗面”,現代教育新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總是在惠及教育事業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給教育事業帶來或多或少的問題。隨著現代新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普遍應用,這種科技帶來的弊端也日益顯現。
第一,現代教育新技術導致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基本教學素質和能力嚴重下降。越來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新技術來支撐多媒體教學,過分依賴現代教育新技術教學。但是教育新技術往往依附于網絡,網絡不佳或者中斷時教學就難以進行,特別是在大班授課的過程中,一旦離開多媒體,離開線上教育平臺,離開教育新技術,教師就手足無措,無法進行教學,使課堂“冷場”。每當此時,有的教師選擇中止上課,直到一切恢復正常,漫長的等待讓學生對思政課失去耐心;有的教師選擇傳統的粉筆教學,然而當其拿起粉筆卻不知如何講起,甚至出現提筆忘字之行,教師講臺上的手足無措使得學生對思政課教師失去信心。久而久之,教師將成為新技術、新媒體的奴隸,在教學中處于被動地位,難以發揮思政課的作用,而其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教師的基本教學素質和能力在教育新技術的沖擊下不斷下降。第二,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往往過度運用教育新技術,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出現了形式大于內容的普遍現象。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播放大量的圖片和時間較長的音像資料。有的教學內容只須簡單地解釋就足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教師卻要將自己塑造成幻燈片放映員和技術操作員,將以前的“滿堂灌”變成現在的“滿堂放”。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將過多的時間用在教育新技術的鉆研上,而忽視了教學內容的研究和更新,其結果往往是學生被絢麗多彩的幻燈片或教師嫻熟的技術運用能力所深深吸引,對于其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所知甚少,甚至一無所知,長此以往就會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本末倒置。甚至有的思政課教師課堂上對某些重要的課程知識點不講解,直接給學生發布網絡平臺上的精品課程內容或者視頻,這樣學生往往面對的只是沒有人情味的視頻講解,思想政治上的教化作用就顯得微乎其微。所以,新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過度運用并非錦上添花,而是畫蛇添足。第三,教育新技術作為一門技術,傳達給學生的是沒有“溫度”的知識。“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2]思政課教師應該以情感人,感染、激勵、引導學生思想上保持清醒、政治上做到堅定,擁有家國情懷的使命與擔當。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技術并不能代替教師,再高超的技術手段都不能像思政課教師那樣聲情并茂地向學生講授知識,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根本上來講,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而只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可以引發彼此情感的相互傳遞,使生硬的知識帶上“人味兒”,并隨著情感的不斷發酵而逐漸升溫,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高校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富有感情地授課會在無形之中打動學生,一個眼神的交流,一個笑容的碰撞,思想的火花常常在這一刻欣然綻放,從而使得大學生能夠“聚焦教師課堂上的一言一行,激發自身主觀世界的思考,在掌握系統理論知識的同時與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有機結合起來。”[3] 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意義上說不是知識的堆積,而是一種喚醒,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4]在情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細微的感情變化發現其在思想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這是一個雙向交流、雙方共同獲益的過程。而教育新技術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過度使用新技術,最終留給學生的是一個沒有人情味的課堂。技術再發達,也不可能替代真實情感和身體力行的教育引導。可以說,教育新技術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第四,教育新技術是以網絡為基礎,而網絡的隱蔽性和匿名性往往使一些學生誠信缺失。有的大學生隱匿真實姓名,課程討論時常常在教育平臺上發布不當言論,有時學生之間因為觀點不同相互詆毀、相互謾罵,影響極其惡劣,甚至導致行為失范,觸犯法律,所以難以真正發揮思政課對大學生思想上、政治上的教育作用。除此之外,通過教育新技術向學生發布作業和討論時,由于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參與討論、回答問題,所以教師無法辨別學生的身份信息,問題的回答可能是他人代勞,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不僅如此,因為有一部手機學生就可以課堂簽到、回答課堂問題、完成課堂討論,所以在大班授課過程中當思政課教師完全依賴教育新技術時,學生就會投機取巧,委托同學拿自己的手機去上課以此來逃課。學生的誠信往往在教育新技術的不斷應用中極度滑坡。毋庸置疑,新技術條件下的線上教育,給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困難。
三、教育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作為新時代的高校思政教師,如何將傳統授課優勢和信息技術優勢有效地融合起來,易言之,如何應對技術時代對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挑戰,如何揚長避短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站好講臺,成為目前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在把握教育新技術的同時,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首先要做到“不忘本來”,即掌握好思政課的靈魂,不斷發揚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點,以此彌補現代新技術所帶來的不足之處。雖然教育新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經普及,但是技術的發揮總是建立在一定的條件之上。比如,要運用課堂派在線管理平臺或者藍墨云班課,暢通無阻的網絡、手機、多媒體等要素缺一不可。現實教學中,這些必備要素并非每次上課時都一一具備。當教育新技術因某種原因在課堂上無法應用時,教師不得不拋棄這些所謂的“器”的支持,必須拿起粉筆“重操舊業”,站穩講臺。雖然“道”的發揮離不開“器”,即思政課要上好,要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硬件設施很重要,但是這些所謂的“器”只是一個輔助的教學手段,不能成為課堂的主體。因為把握課堂靈魂的永遠是教師,傳達知識精髓的也永遠是教師,教師才是推動思政課堂豐富多彩的主體,才是真正的“傳道”者。只有不斷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師基本的或者說原始的教學素質和能力,將現代教育新技術和傳統教學相結合,以“器”促“道”,以“道”主“器”,才能增強教學效果,更好地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而高校將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堂中,能有效地發揮現代化教學工具的價值,使思政課教學改革更加貼近時代方向。”[5]所以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充分發揮新技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作用,教師要有強烈的信息意識、良好的信息能力,還要有必要的信息技能。信息意識,主要指教師對信息的敏感度,包括信息的需求意識、時效意識、創新意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效性和理論性很強,教師要時刻捕捉最新的材料,并對這些材料進行創新性的改造,將其及時融入課堂,不斷提高教學效果。信息能力,就是指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教師不能迷失方向,要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需要來篩選、管理、加工信息,這種對信息的整合能力直接影響著能否有效地利用教育新技術的優勢服務教學。而所謂的信息技能,即對教育新技術的運用能力,在現實的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能夠有效運用各種新技術制作多媒體課件,能夠熟練地掌握并恰當地在課堂中使用教育新技術,把握好“度”,對教育新技術既不過分依賴,也不完全脫離,避免“過”和“不及”,有效的發揮新技術在思想政治課堂中的作用。教育新技術的有效運用,除了教師自己的努力,還有賴于學校的重視。沒有學校的大力支持,教師舉步維艱,難以將高新技術引入思政課堂,為思政課服務。所以加強對思政課教師的技術培訓,提供有效的硬件設施,請專業的技術指導,不斷提高教師使用新技術的實踐能力,是高校在高新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義不容辭的責任。除此之外,必須加強教育新技術管理,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教育新技術的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以真實身份在教育平臺上參與學習和討論,對于隱匿身份者必須嚴加教育,并采取相關技術手段禁止不當言論的出現。而這一切的根本還在于教師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品行觀念、健康的興趣愛好、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大學生網絡技術自律意識的教育,建立良好的學風,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杜絕學生利用教育新技術的漏洞來弄虛作假,從而凈化新技術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總之,新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作為新時代的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趨利避害,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從實際出發,把握好教育新技術的“度”,運用好教育新技術的優勢,努力開創新技術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郭繼武,李邢西.虛擬現實技術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7(23):20.
[2]列寧.列寧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5.
[3]張鑫宇,何孟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路徑探析[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22.
[4]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2.
[5]范 瓊.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的梗阻及超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1):121.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iu Yan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2, Anhui)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de students become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classroom, even the main body,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t has crea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mbining online education and offline education, and really achieved the daily and norm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as a technology, the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veys the knowledge of no "temperature" to students, and its disadvantages are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e excessive dependence of college teachers on new technology makes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ore formal than content. Therefore,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s brought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teach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 must pursue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establish corr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technology conditions, grasp the "degree" of new education technology, make good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new education technology,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s
作者聯系方式:
姓名:劉艷
電話:18255179880
郵箱:ahbvc_jiangbo@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