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
摘 要:越來越多的媒體通過對大量信息、資訊的獲取、分析、編輯、整合,巧妙地傳達信息和觀點。因此,信息傳播開始前我們就必須清楚要選馭什么信息、怎樣表達清晰明確。尤其是電視作為借助于電子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化大眾傳播媒介,從問世到現在以其特有的魅力影響并引導著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的進步。它作為有代表性的主流媒體,作為政治鏈條上的一環,它展現現代主流的權威性,它展現社會主流價值觀,理性程度高,引導力強,相對公信力也很高。因而從“把關人”角度出發,我們必須能夠向受眾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權威的、經過慎重選擇的、有品質的、能產生良好社會影響的新聞報道。
關鍵詞:電視;新聞;傳播;特點;發展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0-00-02
21世紀以來,新聞運作從傳統的單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轉變。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當新聞事件發生時,來自多種渠道的巨量資訊幾乎將人們淹沒在信息的潮水之中。一方面,信息消費方式和受眾使用媒介方式發生改變,人們不再單純依靠過去獲取信息的渠道、手段,這樣就大大增加了信息的自主選擇權和控制權;另一方面,面對繁蕪叢雜的信息,媒體不可能也不應當“有聞必報”;必須要剔除虛假、無效的內容,因而在紛繁的客觀事物中我們更有責仔清醒地辨析出哪些信息為受眾所渴望,哪些事件具有新聞價值,如何報道更易被接受、傳播效果更好。
一、電視新聞的界定
自新聞產生以來,與之相關的定義界說就眾說紛紜,各執一詞。當電視新聞發展了幾十年后,同樣的問題或是出于新聞觀點的不同或是出于政治立場各異,對于什么是“電視新聞”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曾有國外記者戲言:有一百個記者就有一百種新聞的定義。
在中外人士對新聞概念林林總總的闡釋中,我國新聞界認同并為大眾公認的,是陸定一同志在延安時期對“新聞”所做出的簡潔而準確的概括,即“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那么今天我們對“電視新聞”的界定也正是基于這一定義,并結合電視新聞生產所依托的現代電子技術的特點,同時根據電視新聞不斷的實踐發展,經過反復論證、推敲而定。新聞訪談的節目屬性規定了它是非虛構類的節目,真實性是電視訪談類節目始終要遵循的原則和絕對不能逾越的底線。真實性一方面要求訪談的內容必須真實,不允許控制嘉賓、誘導嘉賓和虛構事實;另一方面要求在編輯階段要忠實再現嘉賓的談話內容和狀態,不允許通過剪輯嫁接的技術手段斷章取義,歪曲訪談對象的真實意思。[1]在對訪談內容進行剪輯時,要盡量保留完整的句子,剪輯形成的新句子或者段落要與嘉賓的原意相符合,不能產生歧義或者不一致。在真實客觀地報道現代社會生活的種種變動時,作為新聞實踐中的難點,需要特別提請新聞工作者注意處理好的是:新聞時效與準確的關系、重要與興趣的關系、真實與傾向的關系。
電視新聞傳播的特點和規律恰恰是我們選擇新聞素材、進行電視報道時所應遵循的電視新聞規律,使得新聞建立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做到客觀與傾向的有機結合。
二、電視新聞傳播的特點和規律
由于電視新聞特有的傳播手段以及承載信息的符號方式,所以電視新聞在采制中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一)電視新聞節目編排的內在品質與外在表現
電視新聞節目作為一種成熟的樣態已然成為各大電視臺競爭角逐的主要領域,各臺都為提高新聞節目的收視率而費盡心思。電視新聞節目的競爭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的考量,一是節目自身的內在品質,另一方面則是節目的外在表現。在新聞內容確定的情況下,節目的編排形式則尤為重要。電枧新聞的基本播出形態是以許多條新聞一起組成一檔完整的新聞節目并定時播出,因而,電視新聞編輯的最后任務就是恰當地處理這些單條新聞之間的關系,合理地把它們安排在一定的結構之中,以欄目化方式實現一次完整的電視新聞傳播。其中按照一定的編輯思路依次排列單條新聞節目的播出順序就是節目編排的過程。
(二)現場紀實再現
不同于以往的紙質媒介,電視新聞傳播在電子媒介技術的支持下,實現了即時、同步(零時差)地采錄和傳遞信息內容,直播畫面的形象報道使電視能如實地再現現場,現場感強是電視新聞的一大優勢。它可以滿足觀眾“眼見為實”的欲望。
(三)觀眾多層次參與
受眾參與電視新聞節目創作的方式分為節目參與、場內參與和場外參與三種。例如《一虎一席談》節目以討論的形式,選取每周在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發生的重大事件、焦點或熱門話題,請來當事人或各界學者、專家、名人擔任節目嘉賓,發表意見或精辟見解,并邀請觀眾現場列席、積極發表意見。該節目根據大眾傳媒理論,包含了觀眾參與來完成的電視節目是最有效的。[2]在這種情形下,參與節目制作的觀眾會有自我參與感,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會因大眾的參與,縮短自身與節目的心理距離。
(四)表現多元素綜合
從系統科學的觀點來看,任何一種電視節目的創作、設計、傳播、接收都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的系統工程,都有著不同形式的系統結構。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是通過電波,直接訴諸人的視聽器官,借助于電視語言符號——圖像、文字、色彩、聲音等來傳遞信息和表情達意,供觀眾收看、收聽。由于電視各種信息符號綜合傳播、視聽結合、形聲并茂,因此構成電視傳播的視覺、聽覺諸元素是豐富多樣的,電視新聞毎一個報道節目的構成,都是對這些元素的結合運用處理的結果。
(五)報道多工種配合
電視新聞工作是集體性的工作,每完成一個報道,從選題到播出都需要多工種的配合。選題的申報需要記者、編導、主編、制片人的層層把關,前期的采制通常需要記者和攝像的密切配合,后期的撰稿、編輯往往由記者和后期技術人員共同完成,經過責編、主編、制片人等的層層審核,一則電視新聞才得以播出。由于新聞的時效性等特征,要求各工種直接的配合和銜接過程必須十分緊密,才能保證播出的新聞是“最近以及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掌握電視編輯中畫面及聲音編輯技巧,在節目中運用好“聲畫合一”和“聲畫對位”。做到正確處理電視新聞報道中的細節與節奏,恰當使用新聞背景資料。
(六)外部節奏
外部節奏是指鏡頭的外部節奏,它是由編輯在組接畫面、處理聲音時形成的畫面語言和聲音語言的節奏,最終導致出情感節奏。[3]除此之外,外部節奏還包括寫作風格、播音的速度和新聞的長度等,這些都會決定新聞信息是緊湊還是拖沓。有研究者這樣總結解說詞與播音的節奏美:體現于結構安排上,或疏密有致,或繁簡得當,或曲直相間等;體現于基調選擇上,或凝重莊沉,或舒緩輕快,或循循誘導;體現于語流上,或張弛有致,或起伏互參,或松緊有序等;體現于語式上,或長短相調,或駢散結合,或文白參差;體現于音韻上,或抑揚頓挫,或高低起伏等。所以電視節目的節奏要與節目的內容相互一致或互相和諧,同時要符合人們接受信息時的認知需求和心理需求,從而從另一個角度增強編輯制作新聞節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媒介變局中電視新聞傳播的新趨勢
我們已經快速進入信息社會,信息如同最先進的發動機,推動社會加速運轉。今天,信息的產生、采集、擴散方式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微博到微信、新聞客戶端,以及大量附身于手機等移動終端的App,新媒體類型層出不窮,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已經從過去傳統媒體的附庸和工具成長為人們幾乎須臾不可離身的信息媒介。
信息社會由技術推動,卻不是一個技術概念。數字技術“刷新”了媒介格局,也刷新了文化格局一一公共空間的空前擴容、價值體系的多元化在媒介變革中一并成長。大眾媒介在與數字技術的融合中,也一并覺醒、改造、更新著傳播理念,開始重新審視研究新文化背景下的受眾群體。最早融入這種變革的電視媒體也必須面對全新的信息生產和消費模式,以及越來越積極卻挑剔的受眾。
社會愈進步,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也愈加強烈。越來越多的電視人發現,技術并不是難以逾越的鴻溝,決定電視傳播地位的要素依然是內容。而新聞是電視媒體報道的主體內容,新聞性節目的報道數量與質量是衡量一家電視臺整體水平與實力的最重要的標志。從中央到地方,“新聞立臺”依然是目前諸多電視媒體的不二選擇。其中的關鍵是做什么樣的新聞,怎樣去做新聞。從技術的角度講,電視新聞主要是以視音頻符號形式進行呈現的。在新的媒介環境下,電視新聞不僅可以依靠其符號優勢獨立存在,而且還能夠依靠其價值優勢,借著媒介融合的浪潮向新媒體延伸和擴展。比如,手機電視、網絡電視、微博上傳的視頻等都能使得電視新聞到達用戶終端。傳統的中央電視臺積極與互聯網接軌,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開播中國網絡電視臺,打開CCTV,包括新聞在內的在電視平臺播出的節目都可收看,而且還具備了新媒體的互動性、即時性、非線性收看等優勢。
目前,電視媒體作為發展多年并一直在媒體中保持強勢的媒體,在新聞的呈現上已經出現了諸多顯著的變化。宏觀層面:開辦全新聞頻道、全天候的新聞覆蓋、直播的常態化、媒體跨地域新聞競爭成為引人矚目的現象。微觀層面:電視新聞的報道樣式之間相互融合,節目形態的界限日趨模糊,民生新聞熱潮退卻,進入“后民生新聞”時代,新聞評論的爆炸式增長成為當下電視新聞的新趨勢。
四、結語
統觀電視新聞傳播的特點和規律,它與美國新聞學者懷特等人對電視新聞的判斷標準增加、看重“視覺”等要素極其吻合。由于電視新聞是視覺、聽覺雙通道共存的媒介,它有別于提供單一聽覺通道的廣播媒介,對信息有更強大的傳播力度,所以在對選擇電視新聞的判斷上,既要強調新聞現場的視覺畫面,又要重視現場同期聲,用典型的形象化事實報道新聞,突出新聞現場感,在表現手法上運用多種視聽表現元素來制作節目,以豐富節目視聽。
參考文獻:
[1]徐艷.大數據時代媒體發展的SWOT分析[J].青年記者,2013(19):11-12.
[2]南瑞琴.“大數據”背景下經濟新聞生產機制的“變”與“不變”[J].新聞知識,2014(1):3-5.
[3]朱虹.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公益性質,努力提高中國電視節目品位一答中央電視〈新聞會客廳〉欄目記者問[J].有線電視技術,200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