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擁護
摘要:共享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性研究習近平共享思想及其踐行有重大意義。本文從習近平共享思想的理論發展及特征、實踐演繹及特征、踐行的當前思考三方面,對習近平共享思想及其踐行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習近平 共享思想 系統性 居民收入 消費需求
一、習近平共享思想的理論發展及特征
(一)習近平共享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享思想的升華
習近平共享思想主要來源有兩大方面:一是中國傳統共享理念;二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共享思想。
習近平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中國傳統共享思想,必然深刻影響習近平共享思想的形成發展。比如,習近平談及公平共享改革成果時強調:公平均衡是中華民族始終傳承的基因。“公與平者,即國之基址也”,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再比如,習近平談到共建才能共享時,明確指出:“天賜食于鳥,而不投食于巢”。所有這些引經據典的具體論述,既是對中國古代“不患貧而患不均”等共享思想的繼承發展,也表明了習近平共享思想的一大來源就是中國傳統共享理念。
馬克思主義終極目標即是共享。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存在共享,故最終必然為能實現共享的社會所代替。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其理論基礎的中國共產黨,革命時期視黨的根本宗旨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強調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均體現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共享理念,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觀,強調社會主義應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江澤民、胡錦濤也從不同側面闡述了各自的共享思想。三個代表中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核心,其實質均是成果共享。
習近平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面對新形勢下各種社會矛盾,再次重新對共享的內涵及實現路徑進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從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共享思想。
從十八大界定“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到“中國夢”理論的提出,是習近平共享思想初步形成時期,總體上看是從理論方面強調全民共享。
從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依法治國;從共享發展理念明確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全面從嚴治黨到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從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論斷到十九屆四中全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時期是習近平共享思想不斷完善深化成熟時期,表明習近平共享思想不再局限于全民共享,也具有了共建共享、全面共享、漸進共享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享思想的升華。
(二)習近平共享思想具有系統性特征
習近平共享思想繼承中國傳統共享理念,升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享思想,具有理論邏輯嚴密的系統性特征。
1.共建共享系習近平共享思想之精髓
共享無疑以成果為前提,但成果如何取得,顯然是要依靠勞動創造。
深諳此邏輯的習近平明確指出:落實共享發展首先就是要把“蛋糕”做大。要共享“蛋糕”,就必須先共建“蛋糕”。同時,他還特別強調:“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這一切充分表明了“共建共享”是習近平共享思想的精髓。
2.全民公平共享構成習近平共享思想之核心
共享既體現全民性,也強調公平性。不勞而獲背離共享要義,勞而不獲、勞而少獲、勞而多獲,也相悖共享旨義。現時,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個人收入分配失衡對共享的影響。所以習近平認為,落實共享發展不僅要做大“蛋糕”,同時還要分好。從理論層面不斷深化其全民公平共享思想。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及“中國夢”理論,直接體現習近平全民公平共享實質;
“四個全面”的提出,本質是調整不公平的物質利益關系,糾正分配失衡對共享的影響,直接彰顯習近平全民公平共享思想;
共享理念明確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直接詮釋習近平全民公平共享思想;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要求,體現習近平對黨的根本宗旨的堅持,體現其對黨必須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理念的強化,也直接表明習近平全民公平共享思想;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闡述,是習近平對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刻把握,更是習近平全民公平共享思想的升華。
3.全面共享是習近平共享思想的重大要義
共享的內容不是恒定的,新時代,其內容和范圍已發展到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全方位的追求。正是因為如此,故習近平共享思想必然與時俱進,具有全面共享的特色。這從他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一方面,并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歸納為“五位一體”就可清楚說明。
4.漸進共享組成習近平共享思想的重要特征
誠然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化解必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當前要想實現完全的全民共享是不切實際的。故習近平共享思想的重大特征就表現為漸進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這是習近平明確強調的。
共建共享、全民公平共享、全面共享、漸進共享完整組成了習近平共享思想體系,四大方面緊密聯系,又互相依存,深刻表明了習近平共享思想內在嚴密的邏輯性和系統性。
二、習近平共享思想的實踐演繹及特征
習近平共享思想從實踐演繹分析,最主要的表現有兩大特征:一是同理論的高度契合性;二是踐行的堅定性和持續性。
(一)習近平共享思想的實踐演繹同理論指導高度契合
1.從習近平共享思想的精髓—共建共享分析
共建是共享的先決條件。習近平以其共建共享理論為指導積極踐行。
首先,全民實干奠定共建共享的基礎。“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用眾人之力無不勝也”。這是習近平的深刻意識。為此,他大力號召“領導干部俯下身子干,全國人民擼起袖子干”。正是萬眾一心,大干快上,中國經濟在復雜的國際背景下取得了良好發展。
其次,高質量發展的踐行有力推動共建共享。全民實干不是蠻干而是巧干,高質量發展就是解決如何實干的鑰匙。自十九大提出高質量發展以來,各地在實踐中都積極踐行。在創新發展方面,積極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在促進內需方面,積極改善營商環境擴大投資需求;盡力提升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需求……
再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及“一帶一路”的踐行促進共建共享。“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千道并行而不相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如何實現全人類共建共享指明了方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各國普遍參與其中,而“一帶一路”建設恰恰就是連接各國的重要紐帶,是直接促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一帶一路”建設在促進參與國基礎設施進步的同時,也增加了國內企業的效益。如此良性循環,最終無疑有助于共建共享的實現,也表明了習近平共建共享實踐同理論相吻合。
2.從習近平共享思想的核心—全民公平共享分析
經濟社會成果全民公平共享,有兩大基礎:其一是個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其二是對弱勢群體的扶持性。
首先,從個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看,習近平在實踐中積極推進。
第一,在經濟制度上始終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為公平分配奠定所有制基礎;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始終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直接保持分配公平性;在經濟體制上積極推進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簡政放權,改進政府職能,為公平分配提供體制性保障。
第二,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在重新調整各方利益關系方面,效果逐步顯現;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不斷深化,對于治理各種不當收入尤其是腐敗收入效果明顯,大大加快了公平分配步伐。
其次,從對弱勢群體的扶持性看。對資源占有少或勞動能力弱的群體進行扶持,是全民公平共享的又一重要標志。為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下,國家大力推進扶貧攻堅戰,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生態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取得了實質性效果。我國實行免費醫療政策,體現了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充分展露了社會主義優越性。
3.從習近平共享思想的重大要義—全面共享分析
全面共享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各方面的全方位享受。從實踐看,習近平的這一共享思想不斷得到強化。
在政治、社會、文化層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踐行,“四個意識”,“兩個維護”的落實,使整個政治生態逐步趨于良好;打黑除惡專項斗爭的大力開展,大大凈化了社會風氣,緩解了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穩定和諧問題;國家多渠道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成果,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人們不僅及時汲取了優秀文化營養,也自覺地抵制了西方意識形態領域的侵蝕。
在經濟層面。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人們收入的穩步增長,大大推動了消費水平的提升,不僅消費總量逐步增加,消費構成也穩步升級。各種精神層面消費的權重不斷加大,中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2019年平均下降到28.2%,其中城鎮為27.6%,農村為30.0%。
在生態層面。構建良好的生態系統,近年來已成為共識。各地全方位紛紛踐行生態環境保護。
4.從習近平共享思想的重要特征—漸進共享分析
漸進共享是從中國現有的分配體制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觀實際出發的。其一是表明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具有漸進性,其二是說明最終目標是收入分配公平均衡,實現全民共享。
從實踐看,漸進共享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的貫徹落實。第一,調整現有的分配政策,使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加,遏制超高收入群體收入。國家抑制國有企業高層和影星的非公平超高收入就是踐行漸進共享。第二,逐步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縮小各區域差距。對此,中央不僅從國家層面積極推動中西部發展,而且中西部各地也都制定了相應的追趕超越計劃并積極踐行。
(二)習近平共享思想的踐行具有堅定性和持續性特征
堅定性、持之以恒性是習近平個人的重要品格。一種理論只要是正確的,他都會始終堅持并堅定踐行。
共享離不開發展的基礎。深諳此理的習近平始終繼承發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不僅堅定的啟動了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經濟發展掃清體制性障礙,并面對各種阻力,持續推進,而且每年通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時布置安排年度經濟發展重點。
共享需要公平分配。掃除腐敗收入,是割除分配不公毒瘤的重點。對此,習近平不僅以零容忍的態度堅定懲治腐敗,而且從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高度始終對腐敗分子保持高壓態勢。充分證明了習近平踐行共享的堅定性和持續性。
共享需要生態系統良好。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習近平在其生態文明思想形成后,就一直堅定的踐行。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來陜考察時,首站就直奔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對巍巍秦嶺,他再次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陜西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必須汲取秦嶺違建別墅問題的教訓,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習近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充分證明,生態環境保護已是重大國策,必須堅定而持續的踐行。
共享需要全國發展相對均衡。踐行化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無疑是實現均衡發展的關鍵。但消除東西部發展差距,各省內部各地市之間的差距,不可能一蹴而就。故正視發展不平衡,逐步縮小差距才是我們切實可行的目標。這就要求落后地區加快發展必須具有堅定性和持續性。事實上,當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提出時,就意味著中央已做好了堅定而持續的化解矛盾的決心。
三、習近平共享思想踐行的當前思考
習近平共享思想在實踐中雖已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依然存在嚴峻挑戰。故如何更好的踐行習近平共享思想,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新課題。當前居民收入和消費需求兩大問題尤為重要。
(一)正視分配失衡現象,嚴防收入差距擴大
居民收入多少,分配是否公平,是體現共享程度的關鍵。當前,分配不公,居民收入嚴重失衡依然是直接影響共享的最大因素。
1.從不同群體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是我們的現行分配政策,但必須承認現階段我們還沒有實現完全的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不合理收入以及腐敗現象依然存在,由此不同群體收入差距并沒有實質性得到改善。
《2019胡潤財富報告》顯示:截止2018年底,中國大陸地區擁有千萬資產的“高凈值家庭”已達198萬戶,這還是明面的數據,許多非法化超高收入不包含在內。與之相對應的是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28228元。正是這種畸形的收入差距存在,近年來,中國基尼系數一直依然處在高位。2014年0.469,2015年0.462, 2016年0.465,2017年0.467。
即使單從普通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分析,也存在著公職人員同無固定職業人群的收入差距;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同行業人群收入差距……
不同群體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巨大,本來就直接影響共享發展。而我們一些富裕階層又把資產大量移往國外,這反過來又影響國內經濟增速,進而間接影響共享發展。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當前世界形勢不穩定,我國經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沖擊,由此不僅一些工廠工人、農民工的收入受到限制,而且許多服務行業從業者的收入也受到了影響。故如何嚴防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擴大,是國家和各地都必須重視的問題。
縮小不同居民群體收入差距,關鍵在于踐行公平分配和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首先,我們必須重視流動勞動和物化勞動在收入中的占比,盡力實現按勞分配;正確衡量不同生產要素的貢獻,保證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公平性。同時堅決取締不合理收入,遏制腐敗收入,這是常態下消除分配不公的核心。能否做到這點,各級領導的擔當精神至關重要。
其次,這是當前非常時期,增加普通居民,尤其是城市中一些“停滯過剩人口”收入的重點。
2.從不同區域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首先,從東西部居民收入差距看。當前,東部地區在市場規律下各種生產要素聚集,致使與西部地區的差距拉升。2019年,廣東GDP107671.07億元,但西藏僅為1697.82億。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現行個人收入分配體制下,居民收入自然存在差距。2019年,上海、北京、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69442元,67756元,49899元。而甘肅、西藏、貴州則分別為19139元,19501元,20397元。
化解不同區域居民收入差距矛盾,關鍵取決于落后地區的追趕超越能力。發達地區不會停滯不前,要想縮小差距,西部地區唯一途徑是:以國家正視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化解為契機,組建出真正以民為本的領導班子,加快追趕超越步伐。
其次,從省域內居民收入差距看。現階段省域內各地市之間因多種因素影響,居民收入差距也較為顯著。以陜西省為例,2019年西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50元,商洛僅為25503元。
省域內各地市居民收入差距客觀存在,化解這一矛盾的關鍵依然是:落后地市是否具有追趕超越的堅定性和持續性。
(二)強化消費基礎性作用,謹防消費需求萎縮
消費需求不僅直接體現共享程度,而且通過對經濟的反作用間接進一步影響共享。所以它既是一種經濟指標,也是衡量共享與否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因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特別是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投資需求和出口對經濟的拉升作用不可避免的受限,所以國家在“三架馬車”中,已越來越凸顯消費的作用。2018年、2019年消費貢獻率已分別達到76.2%和57.8%。
目前,世界范圍內又爆發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的出口再次受到極大制約,故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的作用不言自明,重視消費作用已是共識。但是,消費需求的形成,既取決于人們的實際需要,更受制于支付能力。需要正視的是,近年來,由于人們收入增速放緩,外加房價畸張,消費需求增速已呈現明顯遞減態勢。2016、2017、2018、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總額增速分別為10.4%、10.2%、9.0%、8.0%。2019年同2010年相比,增速已減少了10.3%。今年一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又下降了19%,而且經濟平穩后,消費需求并沒有出現報復性反彈。此現象說明了什么?說明普通居民的支付能力有限。
保持消費需求穩步提升,除了常態化保證人們收入增加外,當前最重要的是做好三件事。
1.穩就業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而就業是民生之本。雖然我國近年來就業持續增加,但并沒有實現充分就業。2019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比2018年還少增加了9萬人,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也依然有3.62%。特別是今年以來,許多外貿企業、服務行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了巨大影響,從而使大量原本可就業的崗位消失。另一方面,2020年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又達到了874萬的新高,所以,就業形勢之嚴峻,不言自明。
沒有穩定的就業,就沒有收入的增長,也就沒有消費需求的提升。穩定就業,從國內分析,取決于中國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能否快速拉升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從國際分析,取決于我國出口能否恢復正常,外貿企業能否重新吸納大量就業者。從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敵視態度對世界經濟影響的持續性分析,當前穩就業的重點應放在內需型企業、服務業、自主就業等領域。
2.穩物價
物價漲落牽涉民眾的直接利益,也關乎經濟的平穩運行。去年以來,我國物價水平有了明顯上升。2019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9%,11月、12月環比連續上漲4.5%。特別是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更是大漲了14.5%,而農產品恰恰又是人們最基本的必需品。2020年1月和2月,因食品價格的沖擊,CPI同比分別上漲5.4%和5.2%;3月物價同比依然維持在4.3%的高位。
紙幣流通條件下,勢必存在通貨膨脹。尤其是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流通中的貨幣量肯定會增加。但如果通貨膨脹率超過合理限度,則會直接使普通消費者實際收入大大縮水,進而影響消費需求提升。
穩定物價,從供求關系看,目前最重要的是增加農產品的供給;從貨幣流通規律看,目前最重要的是平衡好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其既能保證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又能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3.穩房價
房價畸高,嚴重脫離居民收入,是中國目前的客觀實際。本來人們建造房子是享用其使用價值。但近年來在我國房子的第一屬性卻成了價值增值的工具,致使房價不斷躍升。結果是一方面是普通居民買不起,大量房屋空置;另一方面是社會大量資金聚集于房地產,影響其它實體產業發展。
居有定所是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也是踐行習近平共享思想的基本要求。畸形的房價,侵蝕勤勞致富理念,加深分配秩序混亂。而且因房價居民負債率躍升已實際嚴重影響了消費需求提升。
穩定房價,首先,從理論上要形成共識:高房價對中國崛起具有嚴重危害性。第一,大國之間的競爭是核心技術的競爭,不是房地產的競爭。高房價導致中國社會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必嚴重影響國家核心技術競爭力;第二,高房價以及炒房者的客觀存在,使房屋長期處在流通領域,不能及時進入最終消費,不僅影響社會資金快速進入生產領域,創造新的財富,而且大量活勞動所物化的房屋,有可能因其使用價值得不到利用,會成為無效勞動。
其次,從實踐看,地方政府必須走出房地產快速提振經濟和財政收入的慣性思維,真正認識到維護高房價是飲鴆止渴,認真落實“房住不炒”理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陜西省及各地市近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全國各省份近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