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鞠鵬
摘要: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產生了重大轉變,這一轉變的實現是完全基于相應的理論基礎,同時兼具一定現實意義。基于此,本文就將通過馬克思需要理論對其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新時代主要矛盾 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
引言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必然結果,在唯物辯證法中,矛盾往往是在相應的條件下產生變化的。正是基于這一依據,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指出,在長期努力發展之下,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且其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間的矛盾。這是我黨在新時代下針對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作出的全新判斷。因此運用馬克思需要理論對當前矛盾轉化的依據和現實意義進行分析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
(一)基本內涵
該理論是馬克思在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當中,對其動因進行嚴格分析而形成的。它的宗旨是給人類的解放服務,同時滿足人類需求。這一理論是在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人能夠通過大腦去思考,并會為了自己的需求進行奮斗,因此人是具有社會性的,而這種社會性會在社會發展之下不斷變化。這一理論當中提到了人的需要問題,這與當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只有滿足人的需要才能夠推動社會發展。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之中將人的發展和需要結合在一起,給人類發展帶來了相應的理論指導。
(二)主要內容
1.需要是人類的本質所在
馬克思對于需要的考察本質上是對人性的考察,尤其是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當中馬克思甚至將人類對于各項事物的基本需求和人類的本質劃分在了一起。后來他直接把人類對于各項事物的基本需求當作是展示人類本質所在最關鍵的標準。
2.需要是人類生產實踐的主要目的
在社會當中的所有人,每時每刻都會產生需求,這些需求有生存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資料還不豐富且、生產的產品只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時候,人類的需要通常都非常簡單,但在生產力不斷提升、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飛躍上升的時候,這時候普通的物質生活問題已經完全得到了有效解決,這時候人類的需求就不再僅限于對各項物質的滿足,而是將更多需求轉移到了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上。從社會發展的本質進行分析,基本都是受到了人類對各項事物需求的影響,導致生產發展迅速,從而使整個社會實現了不斷進步。
人類本身是極具思想意識的動物,所以在開展相關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基本都是有相應的目的,同時還會綜合自身的需求去創造和改變客觀世界。正因為人類存在這種行為,這才有效推動了整個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
二、新時代矛盾轉化的理論依據
該理論內容和當前社會發展出現的主要矛盾融合在一起,給其矛盾轉化帶來了相應的理論基礎。通過深入剖析我們國家目前社會上存在的主要矛盾能夠發現,其基本上充分展現出了強烈的人本思想,同時這完全也是對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與人民大眾在生活當中的實際需求進行深入研究而提出的。這一點正是充分綜合了各項需求,展現出了各位領導人將需求理論和國家發展實情相互結合的思想,在此基礎上深刻把握了我國的主要矛盾,是新時期的重大理論創新。當前主要矛盾轉化,在理論方面需要從這幾點入手把握。
(一)闡述和掌握當前需要
在該理論之中包含有大量對物質層面的需求,也囊括了大量對精神層面的需求。現階段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大眾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因此大眾需求已經不再局限于物質方面,更多的轉向到了精神層面,因此對社會環境、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的要求就愈來愈高。現階段這些需要上產生的轉變,正是各位領導人在編制政策和控制主要矛盾當中綜合考量的重要因素。從古至今我們都提倡人本思想,即以人為本,而我黨也一直將為人民服務作為堅定不移的宗旨。因此滿足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主要目標。
在主要矛盾之中提到的關于需要的相關內容,不但展現了人民大眾為滿足生存和發展所需物質開展的生產活動,還主要體現了大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正是因為這種愿望帶有享受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所以使社會環境、公平正義、教育醫療等更高層次的需要有了更深層次的追求。一直以來,人民大眾始終都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參與人員,同時也是創造歷史的主要人員,更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核心所在。所以,進一步綜合人民群眾實際生活過程中的需要,是當前國家對于矛盾轉化做出基本定論的關鍵基礎。
(二)需要實現的影響因素
在該矛盾之中的對立方完全是綜合分析我國當前生產力發展現狀之后而做出的主要結論,也是目前我們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現階段,我國科學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有了極大提升,給大眾生活帶來了良好的物質條件。但從另一側面來看,這幾十年的發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尤其是東西部貧富分化比較嚴重,整體生活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同時南北經濟差異也比較大。在社會分配加速分化之下,貧富差距日漸擴大,城鄉間發展失衡現象也比較常見。因此怎樣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使矛盾之中的對立方能夠被完全擺脫,就是當前國家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主要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可以真正意義上實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這一矛盾彼此對立,但卻和諧統一。矛盾的本質在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只有解決了矛盾當中的對立方,才可以實現美好生活需要,反過來美好生活需要則是解決矛盾對立方的主要動因,雙方之間完全是和諧統一的。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目標,激發著大眾向著更深層次的生產實踐活動前進,并始終為這一目標加油奮斗,由此創造出水平更高的生產力。
三、新時代矛盾轉化的現實意義
(一)大眾需要是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
一直以來,人民大眾都是創造歷史的主要人員,更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但作為矛盾體之中的一項核心,其相關的變化勢必也會導致社會矛盾出現相應的變化,同時不斷向前發展。馬克思認為需要和生產之間是相互關聯,兩者無法脫離其中的任何一項而存在。從這之中也能夠看出,生產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滿足需求,進行生產的主要目的就是滿足社會需求。生產創造需要,并決定需要,最終的產品會被人類利用。通常生產水平愈高,最終產品就會更加細致,品質也會越好,就越能夠滿足大眾的基本需要。因此這就要進一步激發生產的有效發展,推動生產力的實現創新。也正是因為有生產和需要的彼此助力和激發,才促使當前社會能夠一直處在發展和變化之中。馬克思曾經表示“必要勞動將會擴大自己的范圍”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由于大眾生活質量愈來愈好,所以其在生活上的各項需求則會隨產生指數增長;二是現階段的剩余勞動中的部分內容會直接歸入必要勞動之中。當前社會中,開展生產勞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實現大眾需求,其中不僅有個人的需求,還有社會需求。尤其是在當前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下,人民大眾的生活與思想方式都產生了很大變化,大眾也都有了更深層次的需求,同時更加向往更加優質和更和諧的生存環境以及更高品質的生活。正是因為對生存環境、文化和民主、公平有了更高的向往,所以這就有效激發了社會生產不斷提升,國家對于文化發展、民主文明、生態環境和公平正義等方面要做出相應的政策性調整,以確保能夠滿足大眾需要。
(二)立足國情,有秩序、分階段實現需要
為了實現大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十九大報告當中明確指出,一定要充分認識到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所以在新時代發展下,我們必須要充分把握住社會主義初期這一基本國家發展實情,同時站在現實角度,在確定政策和方針的時候不背離和不脫離這一基本現實。同時在滿足當前大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時也要基于當前國情,服從國情。
在實現需要的時候要分步驟、分階段實施:其一,要先對美好生活需要進行詳細劃分,要明確哪類需要是與當前時代發展相符的,同時還必須具備可行性,且能夠與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相符合。找到這類迫切需要是黨與政府工作的主要入手點和重點。第二,在找出的需要當中找到極具緊迫性的需要、亟需進行解決的需求,并分析這些是不是都具備現實可行性的基礎條件,符合之后就可以將其列為實際工作的關鍵內容。第三,對需要的本質進行分析。有些需要是與人們根本利益相背離的,有些需要完全是不可能實現的,甚至存在享樂的特征,這類不但違背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還會給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黨和政府在實際辨別的時候必須要細心。對于那些存在享樂主義的人們一定要給予相應的勸導和教育。第四,在帶領人民實現美好生活需求的時候必須要充分尊重其主體地位,同時與其同舟共濟,積極利用和調動其奮斗積極性,從而為了實現美好的愿望而不斷努力。需要注意的是,黨和政府要具有良好的對比辨別能力,不要一股腦接收所有需要,也不要去迎合。
四、結束語
總之,新時代矛盾轉化給長遠發展戰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據,在這之中必須要全面準確認識社會矛盾的科學內涵,把握矛盾轉化的主要理論依據,充分認識到當前矛盾問題解決的艱巨性和長期性,以此為實現大眾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奮斗和努力。
參考文獻:
[1] 程奎文.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依據與現實要求[J]. 天水行政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6):12-15.
[2] 李春梅, 陳昶. 試論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現實依據[J]. 中國集體經濟, 2019, 000(011):165-166.
[3] 楊曼.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實踐依據及其解決途徑的思考[J]. 江海縱橫, 2018, 000(001):P.47-49.
[4] 張傳平.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19, 104(0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