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昆池
【內容摘要】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互聯網技術的教學方式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一系列的優勢,互聯網的輔助教學手段在物理教學中的合理運用,使教學過程高效教學結果最優,是物理教育工作者所面對的現實問題。本文結合互聯網技術本身的優勢與特點,以及目前在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的過程,對“互聯網+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學的運用進行探討,提出幾點關于互聯網技術在初中物理教學運用的建議。
【關鍵詞】初中物理 互聯網技術有效應用
當下,“互聯網+教育”是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話題。互聯網本身的信息資源巨大、快捷易懂的使用方式和全面化普及的市場需求,使之延伸至許多領域中去。當今已經廣泛應用到教育實踐領域,為新時代的教育創建了新的思路、新的學習的方式方法、新的教育的內涵、形成新的評價形式。多媒體計算機應用在義務教育教學過程越來越廣泛,從現今的信息化全覆蓋的經驗來看,“互聯網+教育”育是在我國義務教育發展階段的必然趨勢。國家國務院在2017年1月19日關于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其中很明確表示“互聯網+教育”將成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點轉型目標。推進“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主要在教學資源共享、教“學”過程針對個性化培養、教學資源興趣培養等的模式。面對基礎教育大大轉變時期的到來,“互聯網+教育”的教育模式應該如何有效應用到物理課堂中去?結合互聯網技術本身的優勢與特點,以及目前在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的過程,對“互聯網+教育”在初中物理的教學探討,提出關于初中物理中的教學運用的優勢與建議。
一、互聯網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
與傳統教學相比較,互聯網技術與物理教學的交融,在教學上起著非常明顯的效果。
1.利用互聯網資源,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互聯網技術在教學中利用互聯網強大的存儲功能、計算功能、方便快捷的優勢,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便捷。在許多方面節省了教育工作者的勞動時間和精力,又提供了有趣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給學生一定的好奇心和驅動力去學習。應用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利用文字、聲音、數字電影、動圖制作等功能實現物理實驗教學,尤其在物理實驗中的“聲、光、熱”等實驗的情景模擬和轉化為視頻效果動圖效果等的播放,為學生提供各種實驗的模擬操作練習、可以多次重復學習,讓學生更清晰地吸取知識,靈活掌握技能,極大提高教學效率。
2.開展多種教學模式,進行個性化教育
在幾十年前的教學模式下,傳統的教學是“粉筆式”“批量式”“統一化”的模式,這樣的模式缺少對每個同學的接受能力的評估,無法顧及全部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個性,不便于對同學們的精準教教育和培養同學們的創新思維。但是,互聯網技術在教育中,可以給學生提供各種類型的練習和實驗體驗,進行重復性遞進式地教學,因材施教。另外更大的空間和自由可以給予到教師手中,對有一定差異性的學生通過互聯網聯網進行單獨輔導教學,制定個性化教學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3.增強“教”“學”質量,營造舒適學習氛圍
首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普及與運用,在大環境下,教書需要及快速地學習和有效運用這個優勢,在提取教學資源、運用互聯網的聯網功能、物理實驗的運用方面都對教師的能力有一定的考驗。“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最大的特點是提供的豐富的志愿和多樣的表現方式,使教師在教學模式中擁有更多種多樣的選擇。教師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可以根據每個班級的特點、知識的接受能力、學習進度等來備課以及傳授物理知識,為實現優質的教學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二,提供問題模擬情景教學。相對比傳統教學的模式,“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在課堂上已經不單單是老師的口頭教學,而是進行由動靜結合的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展現在大屏幕上進行的多媒體教學。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情景模擬實驗,加深學生對實驗的源頭、過程以及原理的印象。有效地啟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思維構建,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三,改善師生關系。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互聯網+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和“教”與“學”。可以很好地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任感和拉近心理距離,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機會和范圍,教學模式的改變讓學生可以明確地提出問題,教師有效地解答。讓學習變成圍繞著“學生”為中心,都學生的學習情況進一步的了解和作出有效的解決對策,改善師生關系,端正學生學習的心態。
4.利于物理實驗的實行,提高學習的興趣
初中物理教學最多的就是物理實驗。在實驗課時,傳統的模式下,實驗的裝置和物品有限,不能每個學生都可以兼顧,理解和吸收實驗中的原理。互聯網教學模式可以做到放大實驗效果,提供近乎真實的模擬實驗,每一個物理實驗的過程均可暫停和觀看細節。對于學生的遺忘曲線來說,許久不再接觸的物理實驗,容易忘記。互聯網教學可以多次對實驗進行觀察研究,可以讓學生進行模擬實驗體驗,達到加深記憶的效果,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物理教學過程中互聯網技術的應用
1.在物理課堂上利用現代攝影、投影、放映等設備
利用投影等教學設備可將教學內容有效地用文字、圖片、動圖、視頻等放映到大屏幕上。因為物理的教學是細節和特殊情景的展示,在物理實驗中有各種條件限制比如小型電流電壓表、刻度尺等器材體積較小,無法達到優質的實驗現象,觀察實驗效果不明顯。可以用一下方法進行實驗改良。
(1)利用投影儀將實驗投影改善分配不均的情況
在教學中演示磁場相吸的原理時,原則上市把鐵粉撒在平面玻璃上,在平面玻璃下放置磁鐵,帶動玻璃上的鐵粉進行運動,可以觀察磁場的變化情況和改變的方向情況。但是由于實驗的局限性,無法讓所有同學都同時觀察到這個實驗現象,而造成講課進度、思維進度無法跟上教師的步伐[2]。但是運用投影儀來進行實驗投影則很好進行展示,可以讓全班同學都可以清晰地觀看到實驗的演變。
(2)利用攝影放映改善實驗不明顯現象
可以用攝像頭進行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投影功能把不明顯的實驗現象放映到屏幕上,讓學生清晰直觀地觀察實驗現象。如實驗中的秒表的如何讀數、電流表的讀數情況講解、彈簧測力計等讀數的實驗。這樣就大大地增強了教學觀感和教學效果。
2.利用外放設備改良聲音的部分實驗
外放設備是現在很多教學場合都已經應用的電子設備,它的功能有麥克風、外放、揚聲器組成,當外放設備結合多媒體資源和教學視頻,先用麥克風錄取聲音,接著通過外放設備放大,聲音再由揚聲器播放,這樣就可以很好地解決放大物理實驗中的“音叉的共鳴、空氣組內的駐波”等因為發出聲音小變得效果不佳的情況。使實驗產生的聲音放大則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3.利用計算機技術輔助實驗教學
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廣電產品和傳感技術等的傳統實驗中進行實驗改良,比如勻速直線運動、機械能量守恒等的實際實驗情況中,利用傳感設備以及信息技術的結合,進行數據的精準采集和記錄數據。使實驗的誤差值減小,實驗數據更具說服力。
4.建立互聯網資源庫,便于資料查找
互聯網資源庫的建立就像一座城市的圖書館,匯聚著所有科目的知識教案和講解課件。學校建立每個科目的資源庫,把在不同年級不同類型的課件和視頻資源整理歸類存檔,放在學校的公共網絡領域,存在在電腦網盤進行備份,使學校學習資源資料集中、查找方便快捷、不易丟失,有效地進行了資源共享。
三、互聯網教學應用中的建議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和教育行業對互聯網技術相關課程的認識和應用,“互聯網+教育”對深化現代模式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有著氛圍及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如何避免計算機的約束,導致教學范圍手到局限,造成網絡教育的教學模式下,現代教學思想轉變成全然依賴于教案和課件視頻等的教學。在互聯網教學運作的過程中,教師利用計算機為教學模式的改變服務,而漸漸變成了教師為計算機服務的形式,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其一,在“互聯網+教育”的大量普及的情況下,教師的如何“教”,變成了重點教學模式之一。有少數的教師,容易把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多媒體放映當成了一塊“現代化的黑板”,制作的課件只是照搬書本上的文字和圖片,而教師在整個角色中失去了作為主心骨的中堅力量而成了多媒體教學中“放映師”。
其二,有少部分的教育工作者雖然用網絡教學課件代替課本的死板教學,但卻不論是應用板書還演示實驗的時刻也都讓課件全部統一進行,這樣的學習方式完全不用實驗器材,不進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只觀看而不參與是否真的可以有效達到學習效果?
多媒體課件的適當應用,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雖然可見是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的基礎重要產物,但是初中物理的教學是一門以實驗為根本的科目,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進行放映視頻進行演示,然后讓同學們自己進行實驗,再通過視頻暫停講解等來促進學生對實驗知識的吸收,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2)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備對實驗建立物理模型,如電場、磁場等進行投放,但是現實動手的模擬練習與操作讓學生來進行,利于加深記憶又可以理解知識。
四、總結
“互聯網+教育”加入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中來,推翻了傳統教學的模式,變為有單一的“粉筆+黑板”傳統型的環境轉變成現代化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現代型環境。這將是一場來自教育學的模式大變革,將現代化的“互聯網”教學模式加入到初中物理課堂中加以整合,融會貫通初中物理教學的教育理念。其中主要是提倡“以學生為主導中心”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現有的強大的信息資源調節學生主動性和學習的積極性。注重學生們的個性化培養,有單一的書面批量批改到多形式多樣化的轉變。觀察和善于引導學生的個體優勢,重視學生們的穿心思維引導和學習的好奇心,用現今的先進的信息教學技術培養創新型人才刻不容緩。“互聯網+教育”在初中物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帶來了高效和便捷,對每一位一線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種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霍秀敏.初中物理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的現狀與對策[D].廣州大學,2012.
[2]吳長城.“互聯網+”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改革[J].系部素質教育,2017,3(11).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南沙中學)